李仕泰
摘 要:随着现代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船舶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主要工具,去其质量与性能在近些年来已经得到了提升,而这也给海运、河运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船舶行驶过程中,其机械设备与零部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磨损,因此,很多船舶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为此,本文对船舶机械维修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理论下的相关维修方法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船舶机械设备故障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船舶 机械设备 维修
现代船舶建造使用的机械设备非常之多,因此,船舶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往往与船舶能否正常行驶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船舶上的任何机械设备出现过度磨损或其他故障隐患,都必须要及时进行维修,否则就很容导致严重的机械设备故障问题,从而对船舶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影响。因此,对于船舶机械维修理论与维修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船舶机械维修的相关理论
1.1可靠性理论
可靠性通常是指产品在特定的时间与条件下,能够实现其应有功能的能力,属于是产品固有的特性之一,而从船舶机械设备的角度来看,我们则可以将可靠性看做是设备的综合性能,以及其在设计、材料、制造、安装等各个阶段的质量。一般来说,船舶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可具体分为固有可靠性、使用可靠性以及环境适应性三部分,其中固有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设计时所赋予的内在可靠性;使用可靠性是指设备在制造、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而环境适应性则是指是设备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所具有的可靠性。在船舶机械维修中,如果能够机械设备的各方面可靠性进行准确分析,就可以掌握各种机械故障的原理与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对故障进行预防,从而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提升。
1.2可维修性理论
可维修性是对故障产品恢复原有功能能力的一种衡量标准,与可靠性同样属于产品固有特性,如果船舶机械设备在发生故障后,经过有效维修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恢复到原有性能,那么就说明该机械设备的可维修性较高,反之则说明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阶段存在问题,导致其可维修性不足。通常情况下,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维修性说明其维修难度较低,对于维修工艺以及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并不高,同时还存在着维修时间短、维修费用低、维修质量高的特点,如果维修人员能够对船舶上故障机械设备的可维修性做出准确判断,就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维系策略,从而通过维修迅速保持或恢复机械设备的原有功能。
1.3现代预防维修
现代预防维修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在故障发生之前对机械设备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维修工作,从而实现对机械设备故障的有效预防,具体包括定时维修、视情维修以及事后维修三种维修方式,其中定时维修是指按照预定周期来完成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视情维修是指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维修时间,并进行维修工作;而事后维修则是指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维修,以防止故障的再次发生。通过预防性维修,能够有效控制船舶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减少故障的发生,从而使故障影响、故障损失降到最低,与针对故障展开维修的传统维修理论相比,其维修效果显然是更好的。
1.4全寿命维修
全寿命维修是指将维修工作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淘汰等各个环节,从全寿命周期对产品展开维修,具体包括维修论证、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设计、可维修性检验、维护与修理、淘汰处理等五个部分。这一维修理论包含了预防维修、可维修性、可靠性等多种理论,能够从全局出发对船舶机械设备展开系统化的维修处理,从而将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降到最低,并使维修效果达到最大化,这对于船舶机械维修同样是非常关键的。
1.5船舶机械维修原则
在船舶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虽然比较复杂,其维修方法也十分多样,但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仍然需要坚持一下几点原则:首先,船舶机械维修需要以恢复机械设备的原有功能为核心目的,并根据船舶使用年限来制定维修策略,如船舶的使用年限在10年以内,应保证维修后机械设备能够保持原设计性能,而对于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船舶,则应通过维修工作来保持营运安全,并保证机械设备能够达到计划使用年限。其次,对于部分特殊船舶,其机械设备维修应采取特定的维修策略,例如对即将退役的船舶,维修工作应按照该船级的最低要求进行,而对于远洋船舶,则要按照入级标准来进行修理。最后,船舶机械维修迎合坚持日常保养与计划修理相结合、船员自修与厂修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证维修质量,同时也要尽量缩短修船时间、降低修船成本。
2.船舶机械维修的有效方法
2.1机械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维修是以主動维修为导向的一种维修体制,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消灭故障根源,减少维修工作总量,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寿命,并将主动维修、预测维修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维修策略,而可靠性分析则是基于可靠性维修策略的一种故障分析手段,能够很好的船舶机械维修需求。在船舶运行过程中,维修人员需要对全面收集机械设备的维修保障、故障情况、主要功能、运行环境等信息,确定故障率、故障密度、平均寿命等可靠性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使用可靠性以及环境适应性展开准确预测,一旦发现机械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就可以制定相应的维修措施,并通过主动维修的方式来对故障隐患进行处理,从而消除故障根源,避免故障的发生。
2.2可维修性检验
可维修性是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障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船舶海上安全航行的重要保证,在船舶机械设备安装之前,必须要对该设备进行可维修性检验,通过故障信息收集来计算其可修复度、修复率,并通过该类设备的平均修复时间与平均工作时间来确定其有效度,这样就可以准确确定设备的可维修性,并禁止安装可维修性不符合要求的机械设备。这样一来,船舶所有机械设备都能够具备良好的可维修性,即便设备出现故障,也能够实现工业化修船,从而保证维修效果、维修成本与维修时间。
2.3预防性维修方法
预防性维修主要是对定时维修、视情维修、事后维修等三种维修方式的合理应用,这三种维修方式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与优势,但也同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维修人员需要确定船舶机械设备的故障率、随机故障期、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故障情况以及维修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例如在实际维修工作中,维修人员需要根据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制定故障率曲线,如该设备故障率曲线具有进展缓慢的磨损故障期,则可采用视情维修,如设备故障率曲线具有明显的磨损故障期,则可选择定时维修方式。
2.4全寿命周期维修
全寿命周期维修涉及到了船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等各个环节,因此要想将这一维修理念落实为具体的维修方法,同样也需要船舶建造企业、船舶使用着等各方的共同配合。首先,船舶建造企业作为船舶的设计方与建造方,需要在设计、建造阶段有意识地对维修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提高机械设备的可维修性,以方便使用方的后续维修工作。同时,还要理清机械设备在使用阶段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并将故障维修措施以及维修的配套保障条件确定下来传达给适使用方,保证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后使用方能够立即展开修理。其次,在船舶使用阶段,使用方需要对设备监测诊断技术、快速拆卸技术、零部件表面性能恢复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实现船舶机械设备故障的动态化监测与工业化维修,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影响。同时,船舶使用方还可以对各种故障、维修数据进行记录,并为故障机械设备建立数字化模型,从而不断积累维修经验,提高维修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船舶机械设备故障对于船舶安全稳定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维修人员必须要对各种船舶机械维修理论进行熟悉,并掌握相应的维修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船舶机械维修的有效性,为船舶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卓震东.试述如何做好船舶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J].智能城市,2017,3(11):185.
[2]姚永娜.浅析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中国高新区,2017 (17): 147.
[3]邓小伟.浅谈船舶检验中常见船舶机械故障及处理措施[J].北方交通,2017(0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