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能力水平不同、考核内容过于单一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以“基础+拓展”优化课程,以“项目驱动”选择教学内容,以“混合式协同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来形成一套系统的评价考核方案,提高学习效率,和对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混合式协同学习;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2-016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建设网络课程。互联网时代给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然而,这种互联网模式又缺乏监督措施,容易造成学生一旦上网学习,他不去看教学视频,而是看其他的信息,反而导致学习情况糟糕的情况。传统课程面对面的授课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有力的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传统的授课以教师“教”为主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项通用能力,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学里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软件更新速度快,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更新,新生水平能力不同,学生更注重如何通过考试,不注重软件的具体应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等。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我院艺术类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方案。
2 改革思路
2.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式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具体的项目展开的,教师和学生都实际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任务的分配和过程的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动手操作等一系列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2.2 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BCL
指传统授课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新模式,它以教学任务或项目为主导,围绕其任务或项目设计、制作来展开学习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硬件教学环境和网络资源支持下,把学生分组进行,参与讨论、合作等共同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协同学习是为弥补个别化学习和竞争学习所带来的认知角度的缺陷而产生的,它是小组成员为了取得共同的目标而跟学习伙伴共同学习的体系化的学习结构,即为了最优化团队成员的学习而利用小组结构化的学习策略。
所以探讨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开展多媒体技术课堂改革对推广高校教学改革有实际意义。
2.3 混合式协作学习的框架设计
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擅长的方面,进行合理分组,强弱搭配,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小组协作分为课堂协作和在线协作学习两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各个成员要积极参与,发挥主动性,小组长应结合同学的能力详细分工,布置相应任务。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并记录相关过程。教师对小组的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点评。这个评价需要组员自身点评、组内相互点评和老师点评。最后拿出一个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3 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在我院级二个层面:所有大一学生的基础课;大二大三的选修课;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重心落在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之《多媒体技术》课程,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之后,再结合具体学情,向其他层面推进课程改革。
我院多年设计类专业的培养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方向是设计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移动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深度普及,该方向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
本人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分析,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给出了具体方案。从课程分析、教学环境、学生情况分析、课程反馈等,开展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
3.1 课程分析
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应用》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该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廣,并有广泛的实用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功能,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原理,了解多媒体程序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知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奠定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适合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通过项目驱动协作学习经行教学活动。
3.2 教学环境
3.2.1面对面协作学习环境
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教学环境,教师应培优多媒体相关设备,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自个的小组的形式经行PPT阐述和作品展示,通过师生或人机方式进行交互式的小组学习和讨论,也可以实现个别化学习。多媒体主要功能有信息发送、在线提问、终端遥控,广播教学、文件传输、电子签名等服务。实验室要提供学生的软件使用环境,如文字处理:Word、WPS,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动画制作:3DMAX、Maya、Flash,声音处理:Adobe Audition 、goldwave视频处理:Adobe Premiere ,Adobe after effects
3.2.2网络协作学习平台
网上要有协作平台,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可以让师生可以在线同步和异步讨论、学习、下载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料。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创建和管理在线课程。在平台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将资源共享和小组内部资料分享,教师也可以将作业和任务布置,小组成员可以在讨论区进行讨论和协作学习。
3.3 学生情况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教学中,涉及多个专业(景观设计、工业设计、油画、动画等)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设置跨度很大,而该课程实施的是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我院学生的特点性格外向、思维跳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专业的能力掌控度较大,更大的兴趣在专业领域的拓展和发挥。《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的內容包含的信息有:图媒、动画、视频、音频的综合运用,需要计算机相关软件来辅助制作,课程的对象是大一新生且都是刚入学,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和软件的接受力程度不一样,利用协作分工、合理分组存在必然性和可执行性。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4 建设多媒体技术学习资料库
3.4.1精品微课课件
建设支持协同学习的各类课件。在教学过程要为学生提供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多种形式课件资源,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成组协同学习,还是老师的辅导都需要课件的支撑,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高效。
3.4.2多媒体技术教材
课题负责人拟结合多年动画作品指导经验,以制作一个完整动画作品的步骤为线索,融合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声音剪辑、视频及多媒体整合软件技术,穿插动画理论和作品创作实践经验,编写一部多媒体技术教材。
3.4.3学生作品库
学生作品库分为:课程作业、综合作品、竞赛作品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分:平面、动画、课件、交互(游戏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里再细分优秀作品,反面教材两类。
教师在分类上传作品时,以组为单位,组的命名规则为:学生班级名称+作业完成学年+作业名称。
3.5 课程评价
整个学习活动中,科学的评价能够客观分析其问题,给出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本评价分课堂和在线两个部分。在混合式协作学习环境下,学生应该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也是评价的主体,需要多元化评价: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可以根据记录本和讨论方案,以及成员的能力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分别给出个人成绩、小组成绩,评比出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
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点来组织、安排和设计任务,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领者,对学生设计的学习项目予以监控和调整,到达最优方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氛围。
4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使用项目的协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1 项目应侧重实际应用
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学生可选择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所选项目案例既要贴近生活实际,又要覆盖知识面和一定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给出一系列参考项目供学生选择,或者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项目给予意见和修改。让项目既有客观性和典型性,又有启发性和推广行,积极培育和引导学生在多媒体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实际生活观点。
4.2 项目可扩展性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应用为中心,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4.3 项目实施应愉悦进行
在教学环境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和“做”,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完成,第一是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关系互相独立。第二是协作机制,学生之间协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分享个人的成果和经验,表扬其优点,让他们把普遍的问题共同探讨,找出解决方案。
4.4 改进考核方式
结合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多次考核改革,将计算机成绩计算为:平时学习态度占20%,操作能力及项目测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学生操作能力、期末考试都是用上机操作,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注重过程考核,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5 总结
本人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试点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教学,试验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Dreamweaver网页设计等,涉及的学生有1千人。85%以上的学生都反馈,认为混合式协作学习比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上课更新颖,学习氛围更好,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很好。混合式协作学习实现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燕.生态学视角下混合式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D].河南师范大学,2009.
[2]姚海莹,赵嵬.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11):85-88.
[3]赵晖.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184-185.
[4]王继民.基于网络与课堂双平台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0-12.
[5]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47.
[6]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115-117.
【通联编辑:朱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