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不是走给别人看的,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
道理总是易懂,但对于每天处在教育孩子水深火热中的家长来说,这样的通透,太难了。
前一段时间,杭州一位孙姓母亲因为孩子的学业安排犯愁。她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去英国待两周。
“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抵得上我三个月工资了,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
她说,因为这个,同学们分享出国经历时,儿子都插不上话。
一边是并不充裕的资金支持,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的“贵族教育”,孙女士的焦虑反映出许多工薪家庭的育儿现状。
“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的中国父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舍得为孩子教育投资的那一批人。不仅要花高额费用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班,送孩子出国游学:还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等方式为孩子的教育做准备。
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支持不遗余力,却使得孩子在接受父母投资时理所当然,甚至主动提出自己的教育需求。
被利用的焦虑,“逼疯”了家长,让他们有苦难言。
“我们是工薪家庭,—下要拿出几十万元让他出国,肯定有困难。再说,他现在都不好好上学了,出国就能学好吗?”
成阳一中的学生小明执意要舍弃现在的学业,出国留學,甚至提出让父母卖掉房子。这一举动,让一家人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对于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小明似乎也有自己的考虑“其实开始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我可以申请奖学金,还能自己打工……再说,那些钱和房,本来也是为我将来结婚准备的,我不过提前把它用了而已。”
所谓追求,变成了逃避人生的无理要求。
焦虑会传染,深处教育困局中的家长和学生都难免引火上身。这一“陷阱”,让家长在潮流中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和孩子一起饥不择食。
当家长们直呼“养不起”孩子时,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角度,想想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
“贵族教育”,不是暴发户式的教育,更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强行合群。
思想家钱穆在—篇批判教育功利性的文章中写过,每国家每一民族的教育,必该有自己的一套。
“尊重自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一切以自己为归宿。”
而如今,太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消费,并非孩子成长所需。家长的焦虑被利用,也投射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不知对孩子来说,是否真能开阔视野或充盈心灵,但对家长的心理安慰,终究是走在了前头。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如果家长没有明确的思路,即便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即便快到所谓终点前,上了名牌大学、拿了奖学金、学了热门专业,终究还是要苦恼,“唯独活不成自己”。
穷养不可怕,可怕的是要被逼着相信,拿钱就能砸出“贵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