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成立:不要在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

2019-05-31 13:28张越
中关村 2019年5期
关键词:危废高能危险废物

张越

高能环境不仅让霍成立完成了从博士到博士后的“进化”,也让他完成了从学术人才到行业精英的蜕变。

时隔十年,我还想问: “你读过《三体》吗?”

《三体》中,罗辑沉睡了两个世纪之后,在位于地下一千多米的城市中醒来。是啊,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终结了,地表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在科幻小说里,几百年后,永不封冻的海洋、和煦温暖的阳光都已不在。我们生存的这颗魅力的蓝色星球,变成了一个灰色的“残骸”——核战争导致的极寒气候、天体垃圾引发的碰撞和物种灭绝、耕地沙漠化导致的全球大饥荒、臭氧层雾霾增加导致空气不宜呼吸

但现实并没有想象那样悲观。两个多月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研究表明,过去近20年来,地球表面共新增超过200万平方英里(约5.18亿公顷)的植被面积,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逊雨林。而其中三分之一的植被面积增长,要归功于中国与印度。

我们相信,这不全都是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和农业集约化管理的结果,也是环保人夜以继日为地球的碧水蓝天奋斗的结果。我想,在中国的这份环保产业清单里,不能没有高能环境;在高能环境这家以技术为主导的企业里,不能没有像霍成立博士这样的危廢处理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

攀登知识的高蜂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机会,选择在“钢丝”上行走,都是志存高远者的标志。

2014年,霍成立从英国Bristol大学学成归来,在最美好的年华,最适宜的时机面前,他毅然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而选择走向社会,走向未知。

其实他也不是激进的冒险派。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稳定和安逸,绝不是任何企业或者任何机构能够给予的,真正的“铁饭碗”,是一个人内在的价值。而霍成立,深知这条真理。

霍成立出生在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他的整个青春时光几乎都在这个升学竞争最激烈的地域里度过。他印象里,在大学时代,很少有人去谈理想,因为身边大多数人都来自不太富裕的农村。很多同学的愿望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摆脱农村的生活,能在城市有个立足之地,比父母那一辈有个更好的生活,也努力让父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青春时期的他,虽说是单纯的,却也不甘平凡。他是一个出生在教师家庭的孩子,爷爷、爸爸、叔叔都是教师,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高考却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打击,当他收到一所二本院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考研究生。

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某种内在的巧合。霍成立大学本科学习的是应用化学专业,这四年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四大化学等基础知识,而且专业主攻方向选择了材料方向,深入学习了材料的结构、热力学、相图及固体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并且第一次接触到了矿物的分离提纯及冶金等相关知识。这一系列学习,对他之后的科研之路做了良好的铺垫。

2007年,霍成立大学毕业。经过四年的努力,当他再次走向考场的时候,心中总算多了一些自信。这一次,他顺利考入了一所集齐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材料、机械等学科的全国性重点大学——中南大学。

他在这里一读就是7年,从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这期间,他参与了973子课题、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自科基金等相关项目,同时参与了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包括武钢集团钢渣、湖南有色钨尾石广、中国铝业中州铝厂赤泥、攀钢集团钒钛尾渣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初步体验到了科研与产业的结合的乐趣。

2012年,他有幸被导师杨华明教授推荐,申请获得了2012年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和201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年后,他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进入了英国Bristol大学化学院Stephen Mann院士课题组。

Stephen Mann院士是仿生材料、生物矿化和原始细胞研究领域的先驱者,现担任十余家高影响力国际期刊的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5.6万余次。基于在材料、化学及仿生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多次被授予国际知名奖项。因此,Stephen Mann院士课题组几乎是全球矿物工程领域人才最向往的学习高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小组学习,霍成立收获良多。“在研究方向的选题上,导师就站在了研究领域的至高点。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以及后续实验的方案改进,他都让我十分钦佩。”

2014年,短暂而难忘的留学生涯结束了。再次回到祖国的大地上,霍成立正面临着人生的又一个重要的交叉口。但他没有犹豫,而是带着对中国环保事业的一片热忱之心,走进中关村海淀园高能环境企业博士后工作分站,成为中国领先的环境服务商高能环境的一员。

爬上“巨人”的肩膀

从1988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防渗工程,到2006年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的建设工程以及生态屏障工程;从北京六里屯垃圾处理场项目到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项目;从蒙古到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作为中国环保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高能环境见证了中国环保市场的蓬勃发展。

高能环境创办以来标志性的转折点在2014年。从这以后,这家以创新技术为主导的企业将环境修复、城市环境、工业环境作为三大业务板块,涵盖土壤修复、矿山修复、地下水修复、农田修复、流域治理等多个领域。随着危废市场不断打开,高能环境开始布局危废领域,并将环境修复和危废处置作为核心发展领域。

也是这一年,霍成立离开校园,在博士后合作导师邱冠周院士的引荐下,加入了高能环境,成为公司在固废和危废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

在高能环境学习、工作的5年,霍成立不仅完成了从博士到博士后的“进化”,也完成了从学术人才到行业精英的蜕变。

2016年,从工业固废技术中心转入危废技术中心之后,他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这不仅得益于公司技术中心结构调整后,个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危废处理处置行业在国家政策高度重视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以来,我国先后修订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实施了《环境保护税法》等行业法规,促进了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生态环境部“清废行动2018”专项行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各地政府对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执法力度,危险废物处理市场需求迅速提升,为业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时,高能环境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课题承担单位,正在着手申报“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的“土工建筑增强材料制备与应用”项目,并委任霍成立为课题申报负责人。这时,他在读博期间积攒下来的丰富的撰写项目申报书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在他的努力下,高能环境承担的课题一一“土工材料在交通、矿山、垃圾填埋领域的应用示范研究”最终获得立项批复。该课题是国家十三五首批重点专项里土工材料在矿山和垃圾填埋领域唯一一个应用示范研究,也是高能环境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级研究课题。这次成功申报,既是对高能环境在国内外矿山和垃圾填埋领域业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霍成立辛苦的付出一个回报。

没过多久,他就被升任为集团公司技术管理部副经理,兼职负责公司课题立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科技项目奖励申报等工作。

凭借在专业领域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他建议公司将有色金属资源回收提升为公司危废处理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对相关领域的优质企业进行并购与新项目投资,通过不同类别危废处置利用企业及技术的协同,实现工艺技术、原料及次生危废的协同处理。在2016年,从事收集、贮存、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的环保企业一一阳新鹏富矿业被高能环境纳入麾下。这家专注于对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利用,主要处理废物为表面处理废物(HW17)、含铜废物(HW22)、含镍废物(HW46)、铜冶炼渣( HW48)等的企业,进一步提升了高能环境在危废细分市场领域的影响力。

作为危废处置领域的专家,霍成立又肩负起重任,于2018年底出任阳新鹏富副总经理,负责技术与生产工作。迈上了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台阶。

享受奋斗的历程

5年,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可以做出阶段性总结的光景。

自2014年加入高能环境以来,霍成立见证并参与了公司的成长,从筹备到上市,从行业知名企业到行业领先企业……使高能环境实现这种蜕变的,是前瞻的战略,是市场的机遇,更是整个团队的协同奋战。

在环保市场的竞争中,最终的胜利者,不一定是资产最多的公司,但一定是最具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公司。而高能环境,在近30年的沉潜中,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不仅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及环保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获批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霍成立,就是海淀园高能环境博士后分站的一员。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专业技术,霍成立作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了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已参与完成了1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受理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参编国家、行业标准7项,参与编制环保部教材1部。

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主要针对国内外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含砷危废的处理等难点問题,提出了一种硫化砷渣转型及微胶囊固化稳定化方法,相比传统的采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物材料进行固化等技术具有稳定性好,毒性低等优点,大大降低了砷化合物的浸出毒性;国内的发明专利主要围绕柔性垂直屏障系统进行专利布局,从屏障系统的材料、工艺、装备到检测,他带领技术开发小组通过大家的相互配合,在柔性垂直屏障系统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专利保护体系,使得“柔性垂直屏障系统”成为公司的最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已完成了20余项国家重点固废污染防控、治理与环境修复项目,所完成项目获得2015年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年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

凭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2017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工业固废与危废处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任命他为副秘书长。在最近两年里,他与专委会的同仁们先后组织了“全国危险废物熔融处理技术与标准研讨会”和“全国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与废盐杂盐处理处置技术研讨会”,不仅为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意义,也带动了危险废物处理行业深入发展。

作为固废、危废领域的专业人才,霍成立发光发热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设计项目的解决方案,完成项目的落地。

2015年,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治理项目之一——云南某历史遗留大渣堆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当时,这个项目原定方案是对大渣堆进行异位搬迁。需要重新选址填埋场、渣堆清挖、转移及回填,存在工程周期长、选址困难,清挖及转运环境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后来,经过对大渣堆周边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调查与勘查,查明了大渣堆周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深度与范围和污染途径,论证大渣堆就地处置的可行性,有专家提出了采用刚性混凝土帷幕对大渣堆地下水污染进行综合防控方案。但是,大渣堆地下水中硫酸盐浓度较高,对混凝土帷幕侵蚀严重。这意味着第二条路又走不通了。

随后,霍成立所在的技术团队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柔性垂直屏障阻隔+地下水抽提治理”技术方案,通过和业主与评审专家的多次沟通,最终方案通过评审。这个方案的思路是,通过在地下水下游构建柔性HDPE土工膜垂直防渗墙、水质监测井,有效控制土壤及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扩散迁移,通过地下水抽提处理实现大渣堆污染的综合治理,平均铺膜深度地下20m,最大深度26m,与原定渣堆搬迁填埋方案相比,节约资金近亿元!这为有色冶金渣堆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借鉴与工程示范。

2016年,他所在团队接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那是由环保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三部门首次联合挂牌督办的项目——江苏靖江市马桥镇原侯河石油化工厂地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他们刚到项目现场的时候,被污染的土壤正散发着浓重的刺激性气味。通过对土壤中污染因子进行分析检测,他们发现存在大量挥发性有机致癌物质。经过反复的推敲、论证,项目组针对重污染土壤提出了原位清挖、密闭转运,异位处置的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项目组成员的安全,在土壤清挖的过程中,所有人员均配备生化防护服。团队针对轻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提出了“原位阻隔+原位化学氧化”相结合的修复技术路线;基于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与施工条件,又开发了液压式智控滚筒铺塑装备与专用防绕渗密封剂产品,平均铺设深度地下12m,最大深度18m,实现了对污染物的原位阻隔与修复治理,为有机污染场地原位阻控与原位修复提供了技术借鉴与工程示范。

经过几次重大项目的历练,霍成立在项目申报、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均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能力。

去年,高能环境将申报“2018年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重大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重任交给了霍成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项目申报从定稿到申报,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这就要求从申报项目名称确定、项目研究内容、目标,到项目实施进度及创新点等各部分内容均需要过硬的材料撰写水平与语言组织能力。霍成立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

为了完成艰巨的申报任务,他组织了公司环境修复、市政技术、对外事务部等部门同事进行任务分工、通力协作,熬了3个通宵,逐字逐句地修改申报材料及答辯PPT材料,最终完成项目的立项评审通过,获得中关村重大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资助资金1000万元。

回忆这段从校园到企业的旅程,霍成立感到格外充实。“从2014年入职高能环境到现在,我出差没有去过的省份只有西藏、青海和黑龙江。”说这句话,他并没有抱怨的意思,正相反,他享受这奋斗的过程。正如他在采访中说出的那句内心的独白:“年轻,就是人最大的资本,永远不要在该拼搏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一个好的平台,可以让员工看到未来。在高能环境,霍成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链接:

霍成立,1981年生,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2015年进入海淀园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分站(与中南大学联合培养)。出站后留站。担任高能环境危废技术中心副总工,同时担任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工业固废与危废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标准化工作组委员。在站期间主持完成5项、参与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16件,参编国家、行业标准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获评“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第二十三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

猜你喜欢
危废高能危险废物
前方高能!战机怼睑
严厉打击危废环境违法行为
搞笑秀
“非法处置危废”与“无证处置危废”如何区别?
《高能少年团》少年 未来可期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危险废物管理亟待改进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需规范
政策引擎作用凸显 危废处理迎崛起时刻
“废电线电缆是危险废物”为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