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军
[提要] 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当地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整体布局,与此同时,地方产业结构也因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湖南产业格局已基本呈现“二、三、一”的分布态势,也呈现“一产不强、二产不平衡、三产不优”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湖南各市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尚存在关联性不强、契合度不高、匹配性不佳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提升湖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编号:XJK17CZY05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2月27日
众所周知,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当地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的布局。湖南总体产业结构逐步趋向软化,产业格局已基本呈现“二、三、一”的分布态势,也呈现“一产不强、二产不平衡、三产不优”的特点。为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应紧跟当地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以有效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构成现状分析
湖南省现有高职院校70所,其中长株潭地区共有40余所,约占全省院校数的近60%。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省内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加强自身建设。近10年来,湖南70余所高职院校取得了快速化发展的丰硕成果。专业数从升格初期的近20个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个。专业设置覆盖到19个专业门类,如制造、财经、电子、医疗、法律、水利以及人文等。
湖南省高职院校2017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立项数和累计立项数均排全国第1位。其中,立项国家级示范专业点23个,累计达到35个。调查发现,湖南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虽然在全国教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极化现象较为严重。譬如,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传媒、财经、人文和电子信息等专业占比较大,对应的占比依次为:传媒75.86%、财经教育69.44%、人文教育65.0%、电子信息64.29%,从而使得整体的专业设置出现了偏差。
近年来,全省各高职院校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和专业群,目前共有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80个左右。这些专业群的建设基本依托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产业特色,以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为平台,着力打造“湘字牌”专业群特色。据调查,湖南高职院校中申报成功并已建成的“湘字牌”特色专业群有9个,主要分布在“湘绣”、“湘瓷”、“湘菜”、“湘茶”和“湘戏”等特色产业。实践证明,“湘字牌”特色专业群的创建为湖南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等智力支撑。
二、湖南省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趋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进入“十三五”以后,湖南经济及产业结构持续进行调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11.5%下降到2017年的10.7%,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不大;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44.6%下降到2017年的40.9%,下降了3.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由2015年的43.9%上升到2017年的48.4%,上升了4.5個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尽管如此,湖南经济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41.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效应加速显现,大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08万亿元;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1.19万亿元和1.68万亿元;“四上”企业达3.7万家;移动互联网企业达3.2万家;旅游总收入为7,172.6亿元。2017年末贷款余额比2012年末增长104%;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5家,总数达116家。发展效益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565.7亿元,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9.4%。
据分析,湖南产业发展趋势依然体现在:一是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八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通过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经营创新和稳健扩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表1)
三、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关联性不强。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分支,承担着高校的三大职能。它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如不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则将难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如果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则会出现毕业生就业难而许多企业也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从而导致人才外流,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调查中得知,湖南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教育模式上还缺乏大胆的改革,专业设置上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或者相当一部分实践类课程因条件的限制而避重就轻。虽然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与地方经济需要联系不够密切,存在着严重的产教脱钩现象。
(二)优势专业与支柱产业契合度不高。从湖南省经济发展形势和各市州的地方产业结构来看,湖南整体处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但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尚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纺织、服装、机械、旅游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基于这一前提,高职院校可以着力培养上述有关行业的人才,比如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等专业。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匹配性还不够高,所以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避免盲目跟风,务必考虑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重点之间的相关性,紧跟或预见产业的需求,增加契合度较高的优势专业的数量,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否则,每年培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特点匹配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沃土之上,提供符合本区域产业特点的人才。从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许多专业的重复率较高。许多学校在开设专业时,一则考虑办学成本,二则考虑现有师资,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从而在开设专业时避重就轻,图省事好操作,导致相当一部分专业面临着同质化的趋势。据对比,重复率最高的专业是财经类,其次为文化教育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重复率高,意味着同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特长方面无优势可言,就业压力增大。许多高职院校虽然经过调研后,开设了一些较热门的专业,对于该行业未来有多少人才需求并不清楚,在课程开设上也缺乏专业的论证,师资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有效沟通缺乏。什么样的毕业生深得企业的需要和喜爱?这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和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行业与企业的特点。作为人才使用方的企业而言,在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评价方面最具有话语权。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只有多跟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动态设置和调整专业,才能培养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人才。事实上,当前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够密切。地方企业过于在意经营成本,认为培养有关人才是高职院校和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从而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强、不主动,在很大程度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只是学校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缺乏深度合作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而使得专业设置因与企业沟通不够而导致有效性降低。
四、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一)服务地方经济,开设紧需专业。高职院校应与市州等地方经济加强联系。在应对地方产业调整时,应考虑湖南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科学布局。学校开设的专业应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人才,从而避免争相开设当前的热门专业,缩小冷门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放弃自有的特色专业的现象。针对湖南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应适当增加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数量,从而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不断发展高科技产业、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确保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更要清醒认识到第三产业高速发展,方兴未艾的特点,做好专业的调整,避免造成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基于地方優势,打造品牌专业。各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和发展趋势,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专业。品牌就是声誉,品牌就是质量,优秀企业一般都乐于接受具有品牌特色的专业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建设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方,其产业结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特色品牌专业的创建和打造,应力求与服务区域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相匹配,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发展。湖南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始终围绕“当地离不开”的办学宗旨,分析地方经济优势,调整符合本地区主流生产力发展需要,同时服务较为先进、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层次的专业结构布局;打造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相同步,形成与地方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产业、特色产业相适应的特色品牌专业,提升专业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做好招生统筹,确保教育质量。湖南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督促各院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确保专业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也在逐渐完善对应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各专业的办学成本不一样,以及各院校自身办学基础和共享资源的不同,它们的教学工作规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提升整体的教学工作质量,要在充分完善教育规划整合的同时,将招生管理和具体的教学质量优化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不仅注重控制招生数量,还应进行教学质量建设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体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四)围绕需求导向,做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健全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自身优势或特色专业(专业群)为支撑,以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新技术的新需求,建设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专业群),进一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和院校的良性互动。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要迎合湖南现有的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产业建设调整的需求,要做好充分调研和资源配置,保障专业结构设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满足省内经济建设发展需求。
(五)推动机制改革,深度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要通过创新聘任制的管理模式,激发教职工之间的良性竞争。岗位聘任与职务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度,“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是一种聘任制度的创新和机制的改革,可以很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改变教师队伍只进不出的状态,改变安逸稳定环境带来的懒散懈怠现象,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优化学校招聘制度,多渠道引进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让优秀人才有发挥才能的平台,留得住,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企业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者,应当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院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研究相关项目等,将来还可以资本、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职业院校办学。
(六)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发挥统筹管理作用。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者,肩负指导、协调职业教育发展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责任。在制定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时,把当前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未来发展的重点等及时融入到职业院校的建设当中,对各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布局等进行统筹指导,对主动紧跟产业发展甚至有略微超前的专业(群),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做大做强。同时,对于一些就业较差、市场反应淡薄的专业设置预警。
主要参考文献:
[1]阳益君.提高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5(12).
[2]杜传忠.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理论学刊,2014(9).
[3]王钟斌.地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36(1).
[4]虞贞.无锡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探究[J].智库时代,2017.25(9).
[5]陈逸平,李鸿杰.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9).
[6]游心仁,谢逢春,等.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分析[J].教育观察,2016(2).
[7]叶朱枫.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协同性研究——以宁波市N高职院校为例[D].宁波大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