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
64岁的刘姨妈有六年的子宫脱垂病史,开始时脱出物如鸽蛋大小,休息后可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年前症状明显加重,脱出物如鹅蛋大小;半年前整个子宫全部脱出,且伴有排尿困难及尿频、出血,连走路都很困难。刘姨妈也曾前往当地医院尝试用“子宫托”治疗,但不到2个月便脱落。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她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我院寻求诊治。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呈Ⅲ度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盆腔脏器脱垂Ⅳ度)。专家团队决定为其实施“盆底重建术(非网片非补片)+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骶主韧带悬吊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小便自解通畅,不适完全消失。
盆底功能障碍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是指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
女性的盆底就像一套可以自我调节的吊床,依靠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的张力。随着年龄士曾长,吊床的张力由于妊娠、分娩和雌激素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松弛和塌陷,盆底的肌肉和韧带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导致盆腔器官的脱垂以及各种类型的尿失禁。盆底肌顾名思义是骨盆底的肌肉,由一群肌肉和肌膜韧带组成,分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如果盆底肌出现问题,深层肌肉受影响会导致子宫脱垂等;浅层肌肉受影响会出现漏尿等现象,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在女性的一生中,妊娠、分娩、难产、盆腔肿瘤、子宫和阴道手术、绝经后卵巢功能的丧失、性激素缺乏等,均易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使女性盆底組织受损、功能缺陷,盆底支持韧带松弛,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膀胱)脱垂、阴道后壁(直肠)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中老年妇女的40%.严重时存在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不能自控小便,咳嗽、打喷嚏、跑步、大笑及用力时小便会不自禁地流出,有的妇女需要长期使用护垫或尿片,而且整天异味缠身,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哪些人需要做盆底功能检查
1.产后妈妈:产后42天的妈妈高达30%以上有盆底功能损伤,产后3个月内是医学上公认的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治疗的最佳时机。
2.已育和3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肥胖、便秘、慢性咳嗽和有过盆腔手术史的女性。30岁以后,女性机体机能开始衰退,尤其是有过生育经历的女性,如不尽早进行盆底保健,将来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3.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女性:随着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盆底肌力减弱,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盆底疾病进入高发期。
盆底重建术为重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针对阴道松弛、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的盆底松弛、子宫有脱垂感,可以通过盆底康复治疗来改善盆底肌的张力,增进盆底功能,加强阴道收缩力,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康复治疗目前有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肉康复技术(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中度脱垂可以通过物理刺激办法和手术修补盆底的办法治愈。重度患者常需要手术治疗,即进行盆底重建手术。
盆底重建手术是通过使用无张力吊带或补片,对过于松弛的组织进行悬吊、修补,重建盆底组织架构。这种新型的手术不用开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对患有内科疾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更为适宜。
为了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经生育过和30岁以上的女性,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以防后患。准备生二胎的女性更应在怀孕前对自己的盆底功能做好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盆底修复,因为再次妊娠会使子宫脱垂等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