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艺术中假定性的构成

2019-05-31 00:00沈妙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假定性电影艺术真实性

沈妙

【摘 要】电影艺术取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造梦”的艺术,它源于生活本身,但艺术的表现往往超越生活。因而电影艺术在设计过程中更容易借助假定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很大程度地解放导演,给电影带来极大的创作自由,出现超越现实的表现,给受众带来更多元化的理解。

【关键词】电影艺术;假定性;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02-02

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与电影放映机之初,让人们惊奇的是电影的纪实性,能够记录真实生活的面貌,并再次被呈现。随着电影的发展,在戏剧的影响下,电影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完整的故事结构,能够传达情感,表现观念。虽然真实性是电影艺术最擅长展示的一面,但电影艺术在表现思想的过程中,导演会设计镜头语言,展现给观众的是导演设计好的的内容,这种通过视听设计传达的思想,就是一种假定性的设计。

假定性是电影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本体性特征,存在于电影艺术表达与接受的各个环节。电影中假定性被十分广泛地运用,从剧本创作到场景设计,以至于观众在接受活动中的意义阐释等等,假定性无处不在。假定性可以说其实是电影导演与观众相互之间约定俗成的认知。

一、电影艺术的假定性

“假定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戏剧中,是戏剧中约定俗成的以假作真的表现方法。正如梅耶荷德所谈论的,任何戏剧艺术都是假定性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假定性。

作为受戏剧艺术影响较深的电影艺术,也是一门充满假定性的艺术。而且在电影艺术中的假定多种多样,演员扮演角色,这本身就是假定,是电影艺术中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假定。演员的表演、布景也是假定性的。这些假定性都是广义的假定性,所谓的广义的假定性就是电影艺术展现的所有内容都是假定性的。而在电影中绝对的假定性创造中,又存在着相对的、可以称为狭义假定性。广义的假定性突出和强调假定性, 重以假定性手法表现现实;后者则回避和掩盖假定性,追求用逼真性手法再现现实。

电影艺术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和外在形式上的重复,电影有自己特定的蒙太奇表现手段。然而镜头内假定性的目的在于通过假定性的手法来表达内在实质,在于通过假定的真实而获得想要表达的艺术真实。在电影艺术的假定性中,我们最常见的是场景处理的假定性和时间的假定性。在电影中,无论是构成性的场景,还是写实性场景,都是假定性的。艺术家还可以借助特殊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有时间流逝的错觉。这一点在诺兰的《敦刻尔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现实空间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中,海、陆、空三军交叉叙事,分别展现了三段叙事线一周、一天、一小时的状态,整部戏中同时还穿插着自发营救陆军的渔民。不同时空能够交叉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蒙太奇假定性的处理手法。它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展现的容量,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想象的都可以在电影中交叉表现出来。

二、假定性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由于電影艺术本体性特点,借助摄像机等设备,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将现实世界还原。正如,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中谈论到的,摄像机像是一扇窗户,它只是记录发生的一切,不干扰窗户内所发生的一切。电影纪实性的再现使电影一时间备受欢迎,电影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追求现实主义的传统导演,如卢米埃尔兄弟、布莱顿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巴赞等电影理论家,使电影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获得一些突破。当然,写实作为一种电影艺术风格,长期追求这类电影语言,电影就会显得特别单调,如果继续这种逼真的现实主义电影,就会使电影的发展陷入僵化。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传递着思想与观念。伴随电影语言的成熟,电影艺术还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电影艺术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表现对象进行主观上的映射,或者摆脱电影媒介对艺术家的限定,这就是假定性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它通过独特的媒介和手段对客观的对象进行非原样的表达。

(一)电影影像的假定性

电影艺术的假定首先在于电影影像就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但已并非现实。它展现的画面只是景物和角色的影像,而不是客观现实的本身。既然是影像那自然涉及到画格,那么电影影像的再现并非客观世界的全部,而是画格中的那一部分。同时,影像的画面造型语言的选择也体现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现实的客观世界不具有情绪性,但在影像中,相应的画面造型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如拍摄的景别、角度甚至对光影色调的处理,都会影响电影的视觉效果。因此,电影影像的假定性在于它不能也不会是对物理世界机械的翻版,它必须有取舍、选择,电影艺术家会根据创作想法选择相应的画面造型语言。电影艺术展现的景物和角色的假定性。电影中的场景虽是客观的物理世界,但却是电影艺术家营造出来模仿的生活场景,它是基于在真实的环境中,营造出更为真实的幻像。类似电影场景的假定性如服装、道具等,它们都是基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伪造,但其假定性是电影表达的手段,是电影艺术家为了追求故事风格、意境对现实的选择和加工,它们共同形成了电影风格。

电影艺术家利用视听语言手法产生的假定性。电影影像是由镜头组成的,上下镜头之间的衔接产生库里肖夫效应,观众不自觉地将上下镜头的内容产生联系。电影艺术家也因此发现蒙太奇效应。蒙太奇的类型有很多,最常见的交叉剪辑与平行剪辑,将不同的时空的线索交叉出现在画面中,让观众默认将线索联系起来。随着电影工业的成熟,好莱坞经典剪辑形式的出现,电影艺术家成熟地利用连贯剪辑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影片之中,而不关注剪辑方法的存在。但蒙太奇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提升电影的吸引力,利用镜头之间的碰撞传输电影艺术家的思想。电影影像中声音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声音的假定性在于声音的特性,观众可以在没有看到声源到情况下,只要听到声音就可以联想到声源,从而与画面产生联系。同时声音还可以渲染场景的气氛、创造节奏等,电影艺术家在现实环境中利用声音创造超越现实的幻像,利用声音的假定性的美学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电影主题思想。

(二)角色表演的假定性

电影艺术中角色表演是对物理世界原型的再加工,按电影艺术家的需求假定性在电影艺术中表现,电影艺术不仅注重对真实性的追求,也开始注重对写意的追求,并且注重演员的表演以及对美的追求。假定性的时空和意境特别需要演员表演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这样才能真实地展现出社会人生以及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电影艺术的“造梦”功能越发强大,要求演员在假定性的时空中超越真实的情感化表现。

对于演员来说,当其面对不同情境时需要有多样的表现力。比如像对待戏剧性场景与叙述性场景,有体验表演与表现表演的不同,在假定性舞台时空中,体验表演的真实感和表现表演的情感的真实,这些都需要演员有准确的把握。当演员在表现人物的回忆、想象等不同的场景时,要能够将两种情境区分开来。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演员在表演时,观众不是在被动地观看,它要求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运用想象去补充和丰富影片中没有表达出的部分,演员与观众之间已经产生某种交流,演员在镜头中通过表演去引导观众思考影片想要交代的东西。

三、假定性与真实性

假定性的出现并不是要我们排斥对真实性的追求,假定性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活力,但没有必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两个极端,可以将两者相结合,在电影艺术中有偏向写实主义的表现也有表现主义的风格,电影艺术家的观念不同,但并不影响电影艺术营造真实幻像的本体性。因而,电影艺术的假定性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仔细看起来,也就是假定性美学与斯坦尼体系的关系,或者说是场景时空的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关系。对于对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戏剧家梅耶荷德有一个纲领性的口号,即“假定性的现实主义戏剧”,但他也认为“把假定性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立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戏剧艺术的现代风格,表现为最大胆的假定性和自然主义的结合”。电影艺术是由戏剧演变发展而来得,因此,对待假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同样可以沿用梅耶荷德的观点去佐证。电影艺术也是一种假定性的真实,利用假定性的手段营造超越真实的幻像,它是一种基于假定的真实,假定与真实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电影工艺的发展,新时期对于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其实要求演员要在更为纯粹假定的情境中表现出真实的情感,演员要有对角色的共鸣以及投入,更要有表现真实性时的要求,并且对于任何电影作品的演员都要有真挚生活的体验。

总之,在电影艺术活动中假定性对“真”与“假”的追求,正如哲学中所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电影艺术始终在这一对矛盾体中进行,在矛盾中电影得到不断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克服这种矛盾而达到完美与统一。

电影艺术利用镜头的实拍,将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但是并不代表影片中就没有假定性的内容,且恰恰是假定性在电影艺术中的植入,使得其与影片中的真实性相互呼应,能更好地传递出导演想要在影片中传递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學的崛起——试论当代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J].当代电影,2005(6):107—113.

[2]陈志,张丽.从获奖短片看动画的假定性和情感的真实性[J].艺术教育,2014(09):128.

[3]陈世雄.假定性、体裁与时空体[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2):21—34

[4]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假定性电影艺术真实性
话剧表演中的“假戏真做”
浅论戏剧艺术的假定性特征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广告的真实性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