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岁月的侵蚀,当年大学的点滴却记忆犹新。我在冰城哈尔滨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哈建工(现哈工大)给予我改变人生轨迹和重组空间维度的机会,师长们的“嬉笑怒骂”助我成为一名初涉建筑殿堂的建筑学子。记忆里他们总在寻求着某种突破,也许这种力量未必强大,但无论是着眼于个体的精神还是致力于广泛的影响,他们都踏踏实实地存在着。他们是一群鲜活、风趣且才华横溢的兄长,不会对“评价体系”和“价值标签”盲目追捧,但其所折射出的时代光芒曾引领一批建筑学人孜求于方寸之间。如今,30多年已逝,他们造就了我们这一批来自于1980年代的“精神遗民”,甘于舍弃浮躁与功利,独自摸索、孤独前行,为了心中的完美情节而奉献自我。新技术在不断拓展建筑学的概念,唯有以更开放的观念去重新认识这个古老学科,并寻求方法突破与技术革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传承,这是赋予每个哈工大学人的时代使命。
1 建筑数字技术系列专著、译著、编著
2 南京青奥2014服务中心
阿尔伯蒂、帕拉迪奥、伯拉孟特等文艺复兴巨匠可以在建筑构筑之前,借助寥寥几笔便让其设计精髓跃然纸上,超凡的技能与效率让此前的传统艺匠触目惊心。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戴着面具的矛盾体,设计师需要重新衡量自己,即便时常无力理解自我,同时又必须透过“面具”发出声音,倘若缺乏了外表,那么他便只是自然规律中的一个经济对象和从属物,而不具主观能动性。帕拉迪奥圆厅别墅的室内透露着无限的精心组织和整体规律,墙上展现出投射着整个世界的透视壁画。别墅外部,各种彼此协调的设施和雕塑元素,均处于对抗的独立和冲突的美感之中,仿佛随时都在调整着自身状态,以应对外部世界可能出现的各种威胁与挑战。作为文艺复兴的新生事物,帕拉迪奥别墅透过“面具”在大声说话,它所体现的宇宙哲学图景,被完美地融于自身的生成规律和设计原则之中,严谨的逻辑推理成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源泉。
时至今日,许多文艺复兴思想已成为建筑学经典。20多年来,得益于计算机的高效性,建筑师即使不再手绘,但仍借助计算机循蹈此过程,并高速完成各类设计图纸。为了管理大量图纸,“建筑信息模型”(BIM)提供了各种组织建筑图元的工具,以及统筹全局的大型数据库,它致使建筑师不得不在这场激烈的数据竞赛中奋力追赶。回望这一过程,设计师似乎已经忘记,几何绘图并非建筑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核心。与各类CAD工具及BIM所表现的先有形式再分配结构不同,建筑是透过结构性体系展现其形式的“组合艺术”。倘若建筑师完全从建筑本体和系统特征出发,那么BIM所倡导的模型一致性、持续性、排列方式,以及多用户、多视角技术必然脱离了建筑设计的初衷,与此相关的建筑设计价值终将回归建筑设计的思想本原,而非其对特定软件工具的熟练掌握,因为它们无法应对未来数字时代的挑战,建筑数字的未来需融入更多的系统性思考,并时刻警醒设计师在形式过度“创新”的当下寻找新的稳定和平衡。
3 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入口步行桥(图片来源:吕勇)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成规律和设计原则,数字编码将怎样在无尽的数据流中恰如其分地开拓新机遇?向内,渴望寻找的这个世界即便没有明确意义,却也是精心策划的无限图景,宛若数字化的绘画;向外,追寻表达的面具,以及雕塑性透视带来的形式探索,并在这个世界的各种环境中找出发声的机器。从系统性视角来看,只要建筑师具有一定逻辑与数值运算的“数字素养”,任何建筑都可以通过程序代码描述,它们可以囊括建筑技术图纸、模型、渲染、模拟、流程、清单、造价等等。设计师必须暂时“忘却”传统意义的现实主义,因为显性与隐性的算法编码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将告诉人们一切,这种全知赋予机器新的意义,同时也亟待一类新的系统。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化将使数据和设计更系统与结构化,其结构将会全球连接,并通过机器学习从全世界的案例中获取“灵感”,这是人们将面对的未来发展,尽管它是一个平缓而非突变的过程。经过数十年后,设计师思考建筑的方式将与现在大相径庭,并不是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而是因为算法模型所带来的新的思潮及新的价值链。
大数据结合设计是一种新尝试。建筑与工程不再是在白纸上所绘制的图元,而应从过剩信息中提炼建筑策略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平衡。这颠倒了思考建筑的方式:只有放弃因果,才能超越最优。这貌似是个悖论,但设计师却不得不面对。如果我们放弃起初试图确立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如果学会在大量数据中领航,如果开始向大量的数据提问,那么,设计师将获得超越逻辑限制的机会,进而超越人类的思维定势,并在概率空间中塑造建筑。让建筑师具备这种思维素养并非易事,但这也正是未来建筑数字技术研究的重点。□
4 山东莱芜全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