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6年入学的,那时还叫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著名的“马路大学”。专业教室在1920年哈工大校址的后楼,2010年建设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1980年代的建筑学是四年学制,1990年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设计院工作。再回到学校是1997年了,学校已经更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攻读硕士时更多的是跟随恩师张伶伶教授在40m2狭窄拥挤的工作室做项目,我们完成了吉林世纪广场的创作;这段时间也开始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平生首次指导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的一等奖。2000年,哈建大与哈工大合并,我攻读了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顺利毕业。
14年的求学经历让我见证了从哈建工、哈建大到哈工大的变迁历程,建筑学院“求是创造”的治学理念一直激励着我前行,感恩母校!
整体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理性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要素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整体设计的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对事物的整体思考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整体理念。系统论、心理学和城市设计以及科学哲学领域内均涉及到对整体理念的认知。我们试图把整体设计视为一种建筑创作的认知方法,一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整体设计的观念是建立在大规划、大建筑、大景观的宏观视角之上的创作理念。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秩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城市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那么区域环境则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以这种系统的观点对建筑形态与其外部空间环境进行整合研究,着重从区域环境系统的整体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等角度来研究建筑设计的个体问题。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城市、区域和建筑3个层级,任何规划和单体建筑抑或是一个小环境的设计都应该按照从高到低的层级顺序思考设计问题,站在城市的角度创作是整体设计的出发点。城市视界应以城市规划为上位结构,以关注城市为前提,追溯历史,从地区的文脉特征出发,探索地域文化内涵;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处理好城市下诸要素的关联和秩序;着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做可持续的城市建筑。其目的在于探索我们的建筑如何适应城市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框架,创造什么样的区域大环境,存在着引领与制约的关系,从而可以避免我们所不能应付的城市混乱问题。
整体的设计要求我们在宏观视角上审视建筑设计问题。建筑是城市秩序中的一个节点,这种全局下的建筑被分解在城市之中,它们应有自身的位置感和归属感。区域在城市建筑的层面上是个群体的概念,包括建筑组团及其周边宜人环境的营造,“区域性设计”是把建筑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兴奋激动的场所。建筑师必须树立全面、整体的创作观念,把建筑置于城市环境之中,学会寻找建筑的位置,学会当配角,这样才能融于更广阔的区域性设计观念中,我们进行区域性设计时,必须正确把握建筑创作的“度”,处理好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区域视界要求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一幢建筑,不再是一个充满相对独立的建筑物的城市建筑的概念,它应该是一种“区域性设计”。这种设计倾向中容纳了新的意义,包括对环境尊重的理性和功能用途的理性。在许多大城市的建筑设计中忽视城市环境特征,忽视原有的城市肌理,在布局的整体考虑上不甚妥当,没有“区域性设计”的责任感,不仅没能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反而造成了许多隐患,许多情况下难以达到应该具有的城市效果,更缺少理性的分析过程。整体的设计,重视把建筑融入到城市整体之中,强调建筑的角色是区域性设计中与城市相关联和衔接的个体。□
1 吉林世纪广场
2 吉林大剧院
3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