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投入使用的哈工大土木楼一直都是工大学生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大楼四周方圆几条街没有围墙的学校更是许多毕业游子日常的梦景。记得那一年建筑系就只招收了两名长江以南的学生,1985年从武汉来到冰城开始了一生建筑的修学,从数理化到工程再到艺术,几载春冬围城苦学,唯入门而恐不济,在圣殿般的土木楼里有太多尊敬而亲切的面孔,李行、邓林翰、侯幼彬、梅季魁、常怀生、智益春、刘志和、程友玲、李桂文……城市和大学校园混合的格局,教育贴近社会的教学理念,楼内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装修精美的欧式学院的经典正体现出非同一般的敢于开放的见识。时光流转中体会到社会体察、见识拓展和意志磨练,大学之于我更多于重生。
从1989年回到武汉开始了近30年的作为建筑师角色的创作和实践,当年大直街旁建筑学院里修下的专业功底早已经发挥出非凡的效能,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踏实肯干、不尚浮夸成为我们工大人的标志,当年学院里的“忠诚、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和开放而贴近生活的教学,以及日后工作中对专业的热情、执著、敬业与担当精神一直引领我们奋力前行。
现在都讲究建筑的产业链全覆盖,当代建筑发展面临最大挑战这个话题由于建筑的内容涵盖之广只能取其一而谈,其中的建筑设计在3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也面临着特别的挑战。在改革开放而飞速发展的这30年间,全社会的众多行业都在由现代化向着信息化飞快地演进中,建筑业却因为固守低端水平发展而备受责难,经典的设计原理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前面无从适应,如今信息光速流下的生活方式甚至将带来一些建筑类型的消亡……建筑作为生活的空间容纳物使得其设计重新回归到现代和未来生活的初始需求上去。信息社会下急速而交错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功能空间需求,建筑设计必须从新社会学、新生态学、新科技学等众多知识快速更新的领域重新更迭信息广域下的建筑学教育、科研、技术和实施等多方位能力和水平。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现今的文化和时代需求,要认识到基础的社会结构正在慢慢从工业化、集群化、专业化分工发展成为灵活专业化的开放式社会结构,在职业领域,合作性组织及社会关系呈现出更多的混合性和变化性,我想这也正是时下正在领域内全面展开的建筑师负责制的认识起点,更要警惕在建筑全过程咨询业务实施过程中设计和创意的随流和退化。□
2 成都南站枢纽综合体
3 天河机场塔台
4 SADI科研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