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最令人难忘的是位于学院东南角的教师阅览室,这里的外文专业期刊多,尤其建筑专业杂志,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甚至还有苏联的。这个阅览室的入口隐蔽,空间氛围很有历史感。正是在这样一个古旧和隐秘的场所中,我们洞穿了和文明的距离,透过这些书刊看到了全世界。这个阅览室只对建筑系的学生开放,而且允许同学们带着速写本去临摹,当然带着裁成小张的硫酸纸去拷贝的同学更多一些。教师阅览室对于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一直扮演着另一个老师的角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正在变异中的建筑现象,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颠覆了许多课堂上老师倡导的原则,让我们在匪夷所思中展开仔细的思辩。
1 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学是一个复合的学科,是多个学科门类交叉、综合的存在。某种程度来说,交叉和融合的现实,正是这个学科领域对来自现实环境问题的回应。因此,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总会激发不同的诉求,进而影响建筑学的发展和存在状态。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建筑学这个巨兽虽然依靠结构、功能、材料、美学而站立,四足交替支撑以完成它艰难的行进。这种交替行进正是建筑学历史形成发展的机制。所以评价建筑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过于倚重单一的方式恰恰是建筑学发展的危机和行进中的陷阱。
建筑学体系中的社会性虽为外在因素,但对它体系的发展和形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古埃及的建筑之所以那般伟岸,古希腊的建筑之所以如此生动,古罗马的建筑之所以雄壮,几乎都有社会性的影子。既然有社会性的存在,就有政治正确的由头,不管是真诚的还是伪善的。
追求社会的正义虽然不是建筑学的终极目标,但是回顾历史有谁能否定这一点在历史中扮演的作用呢。正义的要求也是一种现实,无论它倾诉的主体是神还是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建筑学表达正义的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仅有态度是不够的,还是要通过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来征服世人。这个创造力来自多方面的细节处理能力,是职业性的具体表现。
而所谓现代建筑学的核心之一,恰恰是人类对社会民主的诉求在专业领域的响应。它所开创的美学如此,教育如此,职业工作的方式也是如此。
材料和结构属于建筑本体的范畴,但美学和功能却会受到社会性表现的巨大影响,美学尤为如此。所以我总认为美学是脆弱的,是个善变的物种。对于建筑学这样的复合性学科,当材料创新、结构创新乏力的时期,社会性的倚重也许是个必然。
2 南通唐闸1895工业遗迹复兴规划项目景观设计
建筑美学是一个小圈子内部的“专业性话语”,它是隐秘的。现代建筑美学试图在大众话语和经典教条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这是妥协,有时更像是玩火。因为它符合大众的语感,所以大众对它进行批判的时候就更加理直气壮。就像大众把简约的方盒子斥为低俗和廉价的建筑一般,这时面对潮水般袭来的抨击,设计者有口难辩,只能坐以待毙。因为用现代美学进行辩论会因语言过于晦涩而失去效用,求助于古典美学又缺少依据。
把建筑作为动词,进而把设计、建造的过程和社会建设、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是一件更加令大众和政客兴奋的事情。这时在建筑美学话题中,所有的阶层都复活了,公共建筑更是成为众矢之的。社会学介入建筑学到底是不是一种进步,很难下定论。但是建筑学的开放已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这个开放是建筑学自我批判的必然,它必然带来自我毁灭的危险。
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肩膀,这个领域的发展和独立使得建造可以应对更多的挑战;结构工程师是建筑师的大腿,有了他们的配合,建筑师在幻想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结构设计是一个国家建筑设计的基础,它是力学、材料学、艺术的交叉领域。结构的意识并不是功利主义至上的,它始终在追求简约,一种跳跃性的,抽象感的、物理方式的哲学表达,所以也存在诗意的结构!
记得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瑞士馆的展览主题是“景观与结构工程”,概述遍布瑞士山水之间的桥梁和涵洞。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会去瑞士,我喜欢坐火车从米兰去苏黎世,因为痴迷那些奇绝、惊险的风景。而能够让我们像飞翔一样在山间穿越的,正是一代代结构工程师的艰苦努力。到处都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似的景象,也随时可见山体的塌方与抢修。这就是瑞士建造的土壤,无比磨难,却练就无比强大的能力。□
3 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