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元

2019-05-31 03:47梅洪元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筑发展教育

我是1978年从知青插队的黑土地迈进了哈建工建筑系的大门。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发展而成长。从哈建工、哈建大到哈工大,母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学习与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里,与这里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母校注重工程实践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影响至深。

回首过往,深深感激母校曾给予我指引的先生们。何仲怡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勉励,沈世钊先生不辍创新、老骥伏枥的精神,侯幼彬先生执着求索、淡泊名利的境界,邓林翰先生钟爱事业、博学多识的风范……这些具有典型“哈工大”品格的先生们给予我挚爱建筑不竭的动力。

关于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城市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建筑如同城市有机体的细胞一样,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问题最终都可归为城市问题。我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来自于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扩张与收缩的极化现象,这是一个超越了单纯文化、技术、社会、环境等层面的综合性问题。

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启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城市崛起。伴随着一座座传统城市的特色消退和现代都市的拔地而起,建筑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方式被生产。近年来,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使得资源要素和人口活动迅速向优势区域及城市集中,城市正变得越来越过度倾斜。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极度繁华,偏远地区的城市则逐步停滞和衰落。作为当代中国城市重构过程中的极化现象,扩张与收缩正在影响未来社会的城市结构,由此引发了城市特色丧失、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能源消耗过度等问题。

其中,与城市极度扩张相反的城市收缩更值得我们关注。据统计,在中国当下,共有大约180个城市的人口正在流失,这些城市因为去工业化、资源枯竭、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诸多原因引发了城市收缩,这是一个接近1/3的中国城市占比。城市收缩导致了基础设施荒废、建筑空置闲置、城市活力丧失、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而盲目扩张的地产开发则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这成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所工作的城市——哈尔滨是典型的冬季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因城市收缩导致的发展压力。城市收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我们要理性应对。收缩不等于萎缩,也不代表城市在逐步消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城市内部再平衡的一种过程,是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喘息。城市收缩对于当代建筑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要反思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诸多弊端,探索城市与建筑的时代转型与适度发展模式。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个体的建设,更要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置于与城市生态系统更为紧密的有机关联中。我们要更切实地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既有建筑的维护、城市内涵的提升,以此重新唤起城市的活力。我们需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建设,使收缩的城市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关于建筑教育、理论与实践

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建筑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建筑教育展现了多维的图景。今天建筑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更强的创造力,可以熟练地运用参数化软件设计出炫目又漂亮的建筑形体。回想我的大学生涯,正是现代建筑思潮在中国流行的年代,我非常欣赏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他在设计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以及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所进行的伟大探索与实践深深感染着我。

我认为,技术进步虽然拓展了建筑教育的知识边界,但建筑教育的本质不应改变,建筑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单纯地传授建筑技术与设计手法,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在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去感悟建筑的本质。建筑不是抽象的存在,它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建筑设计必须强调对建筑本质的思考与认知。建筑技术为手段价值,建筑设计应追求目的价值——空间、使用者和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逻辑应来自于对建筑及其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而非设计者的个人喜好。建筑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尤其是让学生从盲目追求建筑的标志性的狭隘认知中走出来。

此外,建筑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应融入更多的社会内涵,加强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引导,尤其要强化对于建筑师应具有的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智育与德育协同发展。□

1 《寒地建筑》

2 寒地建筑研究中心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科研办公楼

4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5 大连市体育中心网球场

猜你喜欢
建筑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