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019-05-31 01:56卢朝辉
文物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题款画像石中国画

文/卢朝辉 王 霞

图一 武梁祠画像石拓片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渊远流长,它是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提高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画题款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中国商周时期已产生了壁画,这些壁画随着建筑物的毁灭已荡然无存。青铜时代,奴隶主贵族为了歌颂自己的勋烈、功德,传之于后代子孙,便在青铜器上刻铸图案、铭文,此铭文即钟鼎文。钟鼎文又称钟鼎款识,字凹下者为款,凸起者为识,此既是绘画与文字同时并用、相互结合的较早范例,亦可谓题款艺术的萌芽状态,最早款识艺术的表现形式。钟鼎款识的产生成了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萌芽,但它还不属于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范畴。抗日战争期间,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帛书,以墨书小楷为主,所绘树林为辅,四周彩绘神怪,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画艺术珍品,也是书法与绘画相结合表现同一主题内容的最早的帛书精品,可称为中国绘画中书画相结合表现同一主题内容的滥觞。

商周至秦汉,中国画有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画家不少,也不乏优秀之作。然而,由于朝代的更迭,年代绵远,缣素难以保存,大多佚失已尽,但可以从尚存于世的汉画像石与秦汉壁画的题榜形式的演变和发展来窥探中国画题款艺术的渊源。

秦汉壁画、画像石艺术,虽然和中国画在艺术风格、特点上各自有别,然而在绘画内容及造型艺术手法上,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关系。如敦煌壁画中莫高窟南壁的宋代壁画弥勒变部分——在耕地收割场,劳动场面的右上方题有五言诗一首:“当于慈悲尊,恙味皆充足,勤苦极劳力,耕种不以工”。河北望都一号墓壁画中的题榜,多见于人物右上方,题以人物的官职名称,如“门下小吏”“门下功曹”等字。这一时期壁画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榜题,还见有“麟子”,取多子之意。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亦见有与上述大同小异的题榜形式。

从汉代壁画艺术题榜的概况可以看出无论在表现形式上或内容上,都与同时代的画像石艺术的题榜有着内在的联系。至于画像石上有题字的就更多了,有的记述所描写事件的时间、人物名称、内容,或所描写的典故史绩,少的三两字,多者百余字。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有一列画面多至十余条榜题文字(图一),而且文字的内容不仅限于人物的记名、官职,或画像石与墓志的年代记载等,已经成为繁杂的画面及故事内容与典故史绩的介绍。这些榜题成了画面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不难看出,随着艺术的发展,在画像石的创作中已由原来单纯的画工艺人创作的简单内容与榜题,发展到所谓读书识字的文人创作阶段。傅惜华的《汉画像石全集》二集中的图114,单第二列画面中便有十处题款,其一:“伏戏仓精,初造五业,画卦结绳,以里海内”;其二:“不晃诵民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其三:“神农氏,周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其他几例画面中亦有较多的题字。又如《汉画像石全集》图117中第三例画面中亦有十处题款,其一为“姑姊其室失火,取兄子往,辙得其子,赴火如亡,示其诚也”。如上所述的汉画像石画面与文字结合的例证尚可举出不少,这表明了中国画的题款艺术源渊流长,汉画像石中的款识艺术应是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或佐证。

中国画的题款可见之于实物的最早莫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当然,这些作品是否顾恺之亲笔手迹,尚待进一步考证,但画中隽秀的小楷题款与以高古流利的线描勾勒相协调的结合,已比汉画像石的题榜在构图上更合理,趣味上更活泼,这显然是题款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画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蓬勃状态。特别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升平”景象,使绘画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业画家的队伍越来越大,文人画家日渐增多,山水花鸟画也从这一时期发展为各自独立的门类。这一时期中国画的题款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唐代诗词歌赋的高度发展,为中国画的诗画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基础,也为中国画题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中国画的诗画结合上做出显著贡献的画家以王维最为闻名,宋代著名文字学家、诗人苏轼曾说,“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代除王维外,亦有许多著名诗人的题画诗流传于世,如李白的《当涂李宰君画赞》《壁画苍鹰赞》等;杜甫的题《画鹰》诗“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赞美画马的“是何意态雄且杰”;唐末诗人白居易的“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等等,这些题画诗有的是画外之作,但它吹响了诗画结合的号角,启迪了诗画结合繁荣的到来。

唐代绘画作品中的题款,世传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半卷上有作者名款,唐韩干《照夜白图》(马)卷上有(张)“彦远”两字题名,书于画中空隙之处。由于传世作品稀少,尚未见到其他形式的题款。至于唐代壁画的题款,史料记载,往往在画家画好之后,再请书法家写上标题或画的内容,称之谓“书榜子”,或曰“题榜”。相传以壁画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吴道子,是画家兼书法家,他的画便是自己题字。遗憾的是只有文字史料可查,没有传世作品。

唐代之后中国又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这一分裂、动荡混乱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画由唐代高潮过渡到宋代高潮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从唐代的诗画结合的发展到宋代的诗画结合已初具面貌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时期也是不断发展的。

二、中国画题款的发展

图二 宋 葵花蛱蝶图 山东博物馆藏

到了宋朝,绘画逐渐成了被文人士大夫垄断的艺术品,文人画逐渐占有地位。这些人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书法家,他们开始在画面上题字。如文同、苏轼画墨竹,赵孟坚、郑思肖画兰,杨无咎画梅等,以图写诗意,开创了文人画大发展的先导。山东博物馆收藏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葵花蛱蝶扇面》(图二),是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幅画,扇面甲面设色葵花蛱蝶,盈尺之间做精致描述,小小蛱蝶似是闻香起舞,悠然飞于花上;乙面为金字草书题诗:“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画上方钤“皇姊图书”印,拖尾冯子振跋称为“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宋代设立翰林图画院,画院画师一般在名款前加个“臣”字,多写在边角或树干、石上等不起眼的地方,如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款写在画幅后端中部。又如马远《梅石溪凫图》,画上既未见题辞,也未见作者印章,原来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用笔题在巨岩下部空白处,稍不留意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首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常把诗文题于画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配有精美题款的绘画墨宝。宋代大多题款还是把姓名隐书在树根石隙之间,或以小字写简单款识于画的边角或隐晦处。

图三 蓝瑛 仿倪瓒山水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图四 郑板桥 双松图 山东博物馆藏

元代中国画题款的风气开始盛行,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赵孟頫题画或诗或文,或自作,或用他人句,形式多样,落款用印均极讲究,是唐宋以来题画规模最完备的画家。“元四家”中的倪瓒(云林),几乎没有一幅画不写上题识或诗篇,在“元四家”中题款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另外,南宋的遗老画家钱选、吴镇及善画梅花的王冕等,都以诗书画著称于世,其题款各有风格,且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纵观元代绘画的题款,有款多于无款,长款多于简单小款。

中国画的题款进入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边景昭、吕纪、林良等人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等人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徐渭、陈道复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周之冕为代表的花鸟“勾花点叶派”,以及“江南第一才子”诗书画兼擅的唐寅等,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诗画结合的艺术精品。明代中期,文人画大兴,书画本幅上题诗作文遂成风气,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渐多。以题款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

题款到了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及至金农、郑板桥等“扬州八家”,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他们几乎无画不题,无题不妙,或诗或文,或篆或隶或楷,甚至连篇累牍,侵及画位,画因题款而生辉,字因有画而名贵。清代王概在《芥子园画传》中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师,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现代的潘天寿等在前人题款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前人题款的优良传统,又打破前人题款的窠臼,有新的创造。他们随画面的高低起落,所题或长或短,或正或斜,其字或大或小,或肥或瘦,真草隶篆因画而异,纵笔挥洒,进一步开拓了题款艺术的新天地。

三、中国画题款的形式与构图

中国画的题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绘画艺术的不断提高而产生并逐渐完善,时代不同,中国画的题款风格面貌也各不相同。“题”,是指在画面上书写与主题有关的诗词、跋语等;“款”,是指画家在画面上的署名(单款)和加题受赠者的名字。

题款作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不影响画面效果,反而补充了画面的某些不足,加强了形式美感。题款非常重要,因“画好款不当则全不当”,题款的内容除姓名年月外,诗词歌赋、画理画论、杂感记事、短评题跋、散文小品、有韵无韵均可题用。

题款的形式多样,最简单的是单款,又称名款,只署画家姓名、别名、画名和年月。再者双款,可题画家自作的诗词或用古人的诗词,可长可短,可题全诗,也可选其中一句、两句,所题诗句不仅与绘画有关,还可补充画意之不足。如奚冈的《晚晴图》,山水间没有画人,作者题上“隔岸游人何处在,数声鸡犬夕阳残”,观画读诗,似见游人徜徉于傍晚的山水之间,达到题诗之妙,在于使画尽而意无尽。

还有题记款,一般记叙画家创作此画的过程、感受,借助文字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意图。比较少见的是夹画款,是将题款夹杂在画幅的空隙之中,如郑板桥的墨竹,将款散落地写在竹竿之间。虽然题款并非画中的主题,但一经题入画中,也便成为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山东博物馆收藏蓝瑛《仿倪瓒山水图轴》(图三),在构图上,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感,设色平淡和润,风格疏松简略,仅在画作右上方空白处题“倪云林画法”起画龙点睛之笔。

图五 钱选 白莲图 山东博物馆藏

在中国画中,画家往往将画面的比例偏置于画的一边,使画中与之相对应的另一边失去重量,而造成画面的不平衡,借题款使之获得新的平衡,题款是整幅作品的组成部分,对构图起着稳定和平衡作用,还可弥补绘画构图的不足。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双松图》(图四),是郑板桥鼎盛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存唯一郑板桥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在构图上郑燮将松、竹、石的位置上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一番风情,为了抒发情怀,郑燮在画中以六分半书作长篇题记:“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板桥弟郑燮画并题”,使得别致的六分半书题记和双松竹石相得益彰。清人张式在《画谭》中说,“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相发,方不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可见题款空间位置的选择,对于绘画作品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画历来强调诗情画意,题款和绘画的结合不但活跃、充实了画面的构图,尤其重要的是加深了绘画的主题思想,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中国画题款的内容与书法的结合

因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和思想感情各异,描写的事物、表达的内容有别,题款的内容亦千差万别。有的是画家对所描绘景物的歌颂,有的是借景抒情表达画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看法,有的是表达画家的艺术见解等。

明代徐渭有幅《田蟹》题诗“稻熟江村蟹正肥,双鳌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表达了徐渭对明王朝腐朽黑暗的不满,对当政官吏进行辛辣的嘲讽。赵孟頫在一幅《枯木竹石》中提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表明了他对书画同源的见解。

画上题诗有助画意的锦上添花,如元代王冕的《墨梅》,不题诗的话,仅是一幅技法较高的梅花小品,当他题上“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就使这幅画题意深化了,他的思想感情也就因此在这幅画上洋溢出来了。金农画一位士大夫高卧荷亭之中,题上“风来四面卧当中”,使画中士大夫那种不问世事、自鸣清高的神态,活生生突显出来,从而使这幅画的主题思想也更加显露。

中国画题款的内容除上述外,还可以题写画理画法。嘉庆花鸟画家顾崧(翼庭)在课徒画稿中写道,“题画无妨书画理,一枝一叶自生情”,道理说得很明白。

在画面上题书画理画法,关键在于行文题法。李方膺题《梅杷》:“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郑板桥题《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痿,画到生时是熟时”,反映了他们认真创作的态度,以及对绘画规律的深刻体会。

中国画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书法也要精妙,文学上也要具备较高修养。在画上题款也是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通过题款可使观赏者获得“画外之意”。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而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来说,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文字的排列,与画面协调为宜,或横或直,行列或多或少,上均宜平头,下不妨参差,这就是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说的“所谓齐头不齐脚”也。题款切忌“平齐”“四方”,而要“通气”“灵光”,要长短相间,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画风清疏秀丽者,款书亦须潇洒飘逸;大气磅礴者,款书亦须纵横跌宕;画法古拙者,款书亦须高古奇拙,方能“由题而益妙”。题款要达到书绘并工、附丽成观的境界,不在字的多少,贵在得宜,所谓“落款得宜增趣多”,才能使绘画题款相映生辉。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某些特殊的作品上,题款的墨色要加以变化。齐白石曾在题画中说,“予就作画之淡墨水笔写名字,此前人多为之,非做作也”。清人郑绩说,“山石苍劲可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意笔用草,工笔用楷”。中国画题款的字体,从最早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图中题字为后添之笔),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的题字及宋代绘画中的题字,多是楷书或行楷。赵佶在《芙蓉锦鸡图》中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以瘦金体书款,诗句中表露出赵佶对安逸高贵之品德的称道,故而,静雅的画面同他的“瘦金体”书法意趣天成。元代绘画中出现草隶入画的款题。山东博物馆收藏钱选《白莲图卷》(图五),工笔绘莲花,三花三叶,亭亭相映,钱选自跋“余改号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因出新意,使作伪之人知所愧焉。钱选舜举”,显然,款识与画家身份的辨别在元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元中后期题款蔚然成风,同时对画家书法品质的要求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明清入画的题款,随着文人画的发展,真草隶篆各体无不入画,如八大山人常题以流畅的草字,徐青藤常题以狂放的行草,赵之谦篆魏隶行书皆题入画,郑板桥则以“六分半书”以“乱石铺街体”的题款写于画中,等等,名家题款书体各自不同。

中国画题款的发展,是在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着的,日益变化着固有的面貌,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逐渐臻于完美,是融合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画题款艺术的成就,是艺术家辛勤实践、创造、智慧的结晶,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的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题款艺术经过艺术构思和书法题写的表现形式融入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使章法丰富多姿,形成了中国画的特色。

猜你喜欢
题款画像石中国画
中国画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花鸟画题款的位置与作用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妙题一字增千姿
——试论中国画的题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