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加专业实习现状概述

2019-05-30 11:27李子文
山东工业技术 2019年13期
关键词:现状措施

摘 要: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本文分析了矿加专业实习的现状,即存在的实习人数比例相对增加、实习基地相对减少、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目标、加大重视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改变传统实习模式、严格考核过程等措施,相信通过以上措施能够解决矿加专业实习现状和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矿加;专业实习;现状;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3.204

0 引言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传统、典型的工科专业。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必不可少。矿加专业实习作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其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决定了该门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本文对目前矿加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对应改革措施。

1 矿加专业实习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大批本科院校陆续的开设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尤其是以工科主导的院校基本开设有该专业。但是不管是新开设、还是原本就设有该专业的院校,其矿加专业实习大部分均按传统的实习模式来进行。在这种模式下,基本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同时,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政策的改革发展也给矿加专业实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矿加专业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现实需要,必需对其改革,改革就必须分析其症结所在方可对症下药。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习人数比例相对增加

主要指实习生的数量和单位时间实习人次相比以前有所增大,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如下:

首先,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不断新添设置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导致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以致实习人数加大;其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多是选煤(矿)厂,其中多以选煤厂为主,但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取缔了部分煤矿、选煤厂,使实习基地数量相对减少,反之实习人数比例也不断加大;第三,在能源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实习基地效益不好,导致实习基地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实习基地数量又相对减少部分,最后的结果也是实习人数比例相对加大;第四,教育部要求加强实践学分比例[1],这也使每个学生的实习时间变长,也就是每天的实习人次增多。

1.2 实习基地相对减少

目前,实习学生大部分是去选煤(矿)厂实习。导致实习基地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方面:实习基地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首先,选煤(矿)厂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实习基地不想承担实习带来的安全风险;其次,实习基地是企业,企业就要盈利,而学生实习基本不会带来利益的,目前学生实习有免费和付一定费用两种,对于企业来说都基本没有利益的,特别是新设置该专业的学校[2],他们与企业基本没有利益关系,企业就更加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

客观方面:第一,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一般会进行简单的安全教育,然后就到生产车间实习,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嘻嘻打闹、不遵守规则,因为一个不小心,导致其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或者死亡,实习基地不愿看到这种事情发生。第二,实习基地数量减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部分选煤(矿)厂关闭,导致实习基地减少。再加上实习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相对减少且承受的更多的压力和风险。

1.3 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是学校、老师及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如下:

①学校层面。首先,学校只关注学生实习是否按计划进行,对于实习质量并不关心。第二,投入的实习经费不够,不能满足实习需要。第三,学校一般不会主动统筹联系实习地点,大部分实习地点均是本专业老师根据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联系。

②教师层面。首先,实习带队教师均是以完成任务为根本,按照传统实习[3]的要求指导学生,没有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实习方案或者实习要求;其次,实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制定实习计划的过程中没有弄清现今矿加专业实习发生了哪些变革,需要那些调整,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是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因此制定了不合实际的实习计划和方案。第三,派遣的带队教师均是年轻教师,对于现场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实习。

③学生层面。由于学生对于实习目标的盲目,不知实习具体是干什么,要学习什么,再加上学生对于实习的不重视,甚至排斥,导致最终实习效果不好。

1.4 实习模式单一

目前矿加专业实习有三次,分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各学校对这三次实习的方式均是采用传统的实习模式,且三次实习都是一样的是集中到选煤(矿)厂,然后请现场技术员讲解,学生自己观看,且观看的内容也基本一致,最终导致学生实习完一次后,第二、三次实习中,会产生重复实习、不想实习的思想,实习的目的也就不会达到。

2 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矿加专业实习的现状,对各环节提出了一些列措施。

2.1 明确目标

首先,明确教学大纲实习目标。要根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特点,工程认证体系中目标导向原则以及目前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情况,调整原来的教学大纲。大纲中要明确这三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体,即教学内容可操作性强,每次实习内容有所差异、且不冲突、有区别和侧重点。

其次,明确带队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大纲中明确具体规定带队教師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要求,按要求根据教学任务严格执教,提前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提前让学生了解每次实习的任务和目标、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方式,让其准备相关的资料,以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去实习,知道每次实习是去干什么。当然,对于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方式要有具体的内容,不能是概括性的,要能具体实施,而且三次实习中要不一样,有侧重点。

2.2 加大重视力度

首先,学校应该调查一下目前的实习现状,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大投入和研究实习改革措施,不要盲目的提要求。其次,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方法,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前到现场学习取经,为提高实习的教学质量而努力[4]。第三,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要放纵自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实习。当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

重视这个实践教学过程,有目的性的去实习,这样教学效果也就能够达到。

2.3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目前实习均是临到实习才去联系,导致实习比较紧迫,实习地点不稳定,因此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我们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员的服务[5],使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这样企业才能愿意学生去实习;其次利用校友关系等途径,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这样不仅能促进产学研的融合,而且能帮助带队老师了解实习现场情况,熟悉现场数据资料,为实习教学工作做准备,同时稳定的实习基地也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地投入到教学中。

2.4 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

可以把原来的单一实习模式改为多维实习模式[6]。即:①由原来的学生集中实习改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基地,其它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的模式。②构建计算机仿真实习,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然学生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了解各环节的知识,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收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2.5 严格考核过程

大纲中要明确考核方式和过程,对于不同的实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常规的评分(考勤、实习态度、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阶段考核和实习考核等)也不能缺少,其次对于新加入的自主实习、计算机仿真实习要有科学的评分标准[7],最后还要加入厂方的考核,最终成绩要综合以上几方面来评定。这样才能保证实习效果,督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钻研。

3 结论

总之,如何提高实习效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内容。相信根据以上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可以提高矿加专业实习质量,达到一定实习效果,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2]胡云虎,王凤武,魏亦军.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实习现状与改进措施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3,10,28(10):114-116.

[3]雷存喜,龙立平,胡拥军等.改革化工生产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8(01):117-119.

[4]梅楠.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交际,2016(19):11-12.

[5]田宇红,于丽花,唐长斌,李林波,薛娟琴.提高化工专业认识实习质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06):59-60+103.

[6]辛志玲,张萍,郭文瑶,王罗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44(03):176+178.

[7]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4(07):93-95.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基金项目,炼焦中煤表面特性及浮选行为研究(LPSSY201802)。

作者简介:李子文(1987-),男,贵州六盘水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矿物加工。

猜你喜欢
现状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