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峰 周丽娜
摘 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明确列入今后十大重点发展产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更加普及,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作用越来越凸显。针对机器人技术应用的课程特点,阐述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方法应用,从学生学习过程和就业两方面指出了机器人技术的影响。
关键词:机器人;高职教育;应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2.212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匠人才,“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职业教育单位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质量培养要求,高校设置学科作为对接企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其位置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1]。
1 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的特点
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而工业机器人又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其学习过程融合了机械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电子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技术,是多学科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一个技术完整,科技高度密集的机电一体化产品[2]。因此机器人的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的教育[3]。单纯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图、电气控制、传感技术等只是机器人学习的基础,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架构式体系的建立与模块式的充分挖掘。在整机系统下面向市场,针对某一领域去深入了解,在深入学习中积极思考,并将各学科技术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独有的知识网络体系。
2 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涵盖“教学”、“专业”、“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职业教育可以指导职业教育的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并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与支持。当今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面对着机器人时代带来的职业教育新挑战,还接受着就业市场的新考验。机器人技术在职业教育上也越来越普及。
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大部分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弱化了实践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对一些理论知识更难以掌握,没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进入企业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培训周期长,资源投入大等,极大的制约着学生个人的提高,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偏离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针对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的自身特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形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该教学模式不仅对该课程专业进行了系统性的教学,还针对已有机器人产品手册进行相关学习,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動性、积极性,以实际动手操作,夯实了理论基础,对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有了一定的基础,更培养了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与领悟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理论教学课时,教师通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项目任务的理论进行讲授,并对涉及到的一些学科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和疏导,如遇到一些概念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到教学现场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开展实践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针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本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灵活掌握。教师在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进行点评总结,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锻炼专业技术,实践强化理论,提高专业认识。让学生审查自己操作学习过程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
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紧紧围绕目前国内机器人应用市场,满足教育教学,兼顾工业应用,营造工厂职业环境,灵活应用项目教学,加工模拟教学,具体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将产教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不仅冲击着职业教育的就业,也催生了许多新产业,相应的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包括在机器人制造厂商从事机器人组装、销售、售后支持的技术和营销;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从事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等;在机器人的应用企业从事机器人工作站操作、编程调试、维护保养等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作。因此,机器人技术应用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市场需求,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有计划的开展,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4]。
3 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自诞生以来,其核心技术就被垄断,我国要想抢占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做好长远部署,从职业教育出发,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大力发展国内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让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器人典型应用方案,协同培养更多的共性机器人集成人才,缩短学生机器人技术应用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2-13.
[2]董春利.机器人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郑瀚炤.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
[4]蔡前晶.示教机器人在职业教育上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6.
作者简介:康俊峰(1991-),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