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繁荣高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探究

2019-05-30 02:43张慧吴丽荣宋悦宁
职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依法校园文化法治

张慧 吴丽荣 宋悦宁

课 题: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7JYDJ-YB0100,课题组成员:张慧 、吴丽荣 、宋悦宁、 孙来义 、胡小萍)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并繁荣高职校园法治文化,创造法治文化育人环境,对助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法治文化融合于校园文化,并不断得到繁荣发展,当属高校重视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园法治文化主要特征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高职校园法治文化要素诸多,丰富多彩,从总体上讲应该具有四个特征。

1.内涵包容性

法治文化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可以展示其个性的一面,又渗透于校园文化之中,可以展示其融合的一面。也就是说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校园法治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相互链接,异曲同工;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相互交融,协调前行。可以说,法治文化的融合性体现于国家治理结构和体系中,体现于高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繁荣社会法治文化起到示范作用。

2.主体针对性

校园法治文化主要面向本校决策层和管理层,促进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面向各类校园社会组织,保障依法运作;面向在校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涵盖校园所有教职员工,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其可辐射到整个教育系统,还可延伸到往届毕业生及服务单位,推动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

3.时代现实性

法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要求及表现形式。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方略载入了宪法,并日益深入人心。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时代呼吁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发挥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4.历史传承性

我国古代法家提出“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观点,虽然属于人治型文化,但在其中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法治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管理国家事务,既立足于现状,同时借鉴古往今来的优秀法律文化,逐步完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也无疑随着历史的变迁得到传承与发展,并将日趋完善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

二、当前高职校园法治文化的喜与忧

校园文化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涵盖高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精神性内容。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高校主体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各主体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的培育。当前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喜中掺忧。

可喜的是,近年来高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了明显起色,正在潜移默化地向校园文化逐步接近、渗透与融合。广大学生与教职员工在尊法的意念中确定信仰,在学法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在守法的习惯中享受自由,在用法的实践中体验公平。

可忧的是,因为国家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逐步透明化,高职院校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只得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园基建展形象、招生攻关保满员、市场调研促就业”等方面。由于法治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感受校园立德树人的氛围,难以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免乱象丛生,如信仰危机难悟人生真谛、校园暴力降低安全指数、网络诈骗侵犯合法权益、交友不慎引发多重矛盾、管控不畅影响正常秩序、良莠不齐难提综合素质等,这无形中增加了依法治校的难度。

三、高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英培育和人才集聚的重要阵地,其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双重属性,肩负着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外,还必须深化法治文化内涵,营造浓烈的法治氛围,引导和培育受教育者及广大教职员工将法治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准则。

1.坚定办学方向,增强凝聚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具体到学校层面,就是依法治校,但不管从哪个层面看,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强调的实行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建党、从严治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理,这是不变的定力。高职院校必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要把法治文化渗透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德法同行、公平正义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自豪感。

2.坚持依法规范,增强保障力

高职院校要依据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本校章程,健全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办事理念的齐全规范、开放统一的制度体系,保障党政群、教科研、人才物等各个方面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一是保障程序公正。学校资源以及实施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学术评价、评优评先等各项活动,均须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细化操作规程,体现程序与结果透明,并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二是体现民主决策。依法明确、合理界定校园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体制的职权和议事規则,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大力推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三是构建和谐校园。建立健全校园矛盾纠纷“预测、预报、预警、预案、预防”防范化解机制,有效发挥教代会、校园各类社会组织、学生组织、法治机构等桥梁与纽带作用,实时依法妥善、便捷化解校园矛盾纠纷。要把法治文化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营造和谐发展的法治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的亲和力与安全感。

3.坚守教育在先,增强自控力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法治使人类学会自己驾驭自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自1986年以来,我国在全民中连续实施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现已进入“七五”普法中期,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形成全民全社会的共识,法治文化为普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灵魂,推动着普法活动健康深入地开展。法治教育不单单是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增添法律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法治教育内容应着重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明确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要侧重于普及与校园教学、管理、自律、開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划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界限。法治文化旨在培养人们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理念、心理和习惯,把法律变成一种社会基本的生存规矩和普遍的生活状态。

4.兼顾统筹发展,增强吸引力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运作,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法治文化模式。一是注重传统优势与新媒体的结合。充分运用校园法治文化广场(走廊、教育基地、文化墙)、广播、校报(刊)、专家德法大讲堂、法制园地等载体基础性功能,展示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貌。有效运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性功能,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等,吸引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关注法治文化建设,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并从中受益。二是注重课堂灌输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主题活动,如法治文艺调演、法治书画创作、法律知识竞答、法治征文、法律读书等,提升法治文化的品位。还可以设立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调解工作室、模拟法庭、申诉听证室等,切实帮助解决校园各类涉法事务中,使所属人员充分感受到法治的公平与正义。三是注重校园建设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主要是潜移默化引导人,要把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推进,夯实依法治校的基础,使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法治春风拂面而来,法治阳光洒满校园,法治雨露滋润心田。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参与法治实践,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的威力与魅力,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主动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影响和带动效应,促进社会整体法治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将两者有机整合,助力社会法治文化培育,奠基法治国家建设。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更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乃至国家文化安全和未来对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找准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角色定位,有所新作为,扬帆再起航。

(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依法校园文化法治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