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优化语文课程体系

2019-05-30 19:47赵润孝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体系新课改

赵润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在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时至今日,新课改已进行多年,各地学校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传统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以及评价与管理等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体上看,在改革纲要的指导之下,大部分基础教育学科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新了传统课程观,并优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活动方式几个课程体系的基本环节,为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是部分学科,如语文,源于自身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特殊性,加之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出清晰的规定,使得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容易受到客观性的个体因素影响,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显著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语文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一方面各地亟须深刻挖掘新课改精神,进一步深化更新语文课程观、目标、课程结构等;另一方面更加需要在新课程观下,紧跟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体系。

一、语文课程观的更新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培育的要求。2017年全国开始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上融入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单元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尝试兼顾语文素养各层面内容。实际上,这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宏观性落实到统编教材,对于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进行大量创新,改变长时间以来习惯采用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更要更新对语文课程的观念。采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统编教材开展的语文课程,不等于学生习得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后就提高了语文素养,它还应包括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所获取的个体化经验认知。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落实,教师的角色虽然逐渐从领导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但其自身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甚至更加重要——教师承担了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中的“转译者”身份,是形成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也因此,教师的语文课程观就成为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二、新教学思维丰富了语文课程体系

新课改较之以往,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揭示了新时代的课程观,为教学带来了全新思维,丰富了当下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由过去的侧重单维度知识传授目标转向了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程结构上,更为强调功能与价值结构的均衡,以未来社会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上,改变“繁、难、偏、旧”,将学习与生活、科技更多地联系起来;在课程实施上,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课程评价上,由“甄别”与“选拔”调整为“改进”与“促进发展”,理念上体现了一种“精英化”到“普及化”的深刻转变;在课程管理上,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纵向管理朝着扁平化方向转变。简要概括这些变化,可以表述为:课程目标多维化,广泛关注教育客体;课程结构均衡化,注重社会人才素质导向需求;课程内容实践化,降低义务教育学术性,贴近日常感知;课程评价理念由精英化转向普及化;课程管理扁平化。这些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全国课程改革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激活了各地教师的教学思维,进而丰富了整个课程体系。从当下一些关于语文课程的前沿性研究当中,可以普遍看到课程观更新所带来的教师教学思维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丰富优化语文课程体系或可作出重要的贡献。如仇闽燕立足于新课改进入“学科核心素养为总目标”阶段的视角,以乘坐飞机时的“检查单”方式进行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转译研究。该研究的重要意义不是创新了教学方法,而是在于其提供了将抽象化的新课改目标落实到课堂上的方法。

三、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课程体系的拓展

新的课程观念带来了新的教学思维,进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传统语文教学受限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特点,难以通过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培育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破解这种困境,选择新的教学手段成为必然。新的教学手段采用必然要考虑到现有教学体系的具体情况,而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来说,新的教学手段一旦运用,对传统语文课程体系的拓展也就成为必然,或在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上产生差异,或对课时产生影响,又或在教学采用的最新技术性手段等方面产生影响。如近年来围绕着统编教材出现的比较热门的新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将传统的语文知识点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篇课文教学,调整为大单元整体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交流学习平台。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如何能够基于素养培育组织起合适的内容,构建成独立的大单元成为关键。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进行的单元设计与原有教材单元必然会存在差异。简而言之,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特性,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对自身内容重构的内在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展也就必然随之发生。

四、把握重点优化现有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教育部门在推动课程改革、制定语文课程标准、构建其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其中的关键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不断地更新并加深着自身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新的教学思维,进而才能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切的教学方法。二是课程观念更新逐步累积带动的教学思维的变化。如果说涉及对课程概念、编制、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观更新是一个随着新课改逐渐深入而发生的量变,那么新教学思维则是由这种量变所带来的质变。它可以是对课程目标的全新理解,也可以是对教学方法的全新理解。三是新教学手段的运用立足于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观念,运用的是自我色彩浓厚的新教学思维,带来的是对现有语文课程体系的拓展。否则在课程更新观念上欠缺、新教学思维能力不足的教师,在生搬硬套新教学手段时,或可能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抑或是与现有课程体系冲突反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开展。

首先,坚持语文课程观念的持续更新,为语文课程体系优化提供内在动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各地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愈发深刻,传统教学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然而新课改纲要或是语文课程标准只是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各地语文课程的发展最终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和优化。同时,在新课程观视野中,课程本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要保证课程体系能够跟随时代脚步,不断满足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就需要教师的语文课程观念不断更新,提供更具活力的教学思维与方法。

其次,教学思维与方法创新,是消除原生性课程内容弊病的有效方法。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我国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乱象。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妥当乃至荒唐,在语文教学中长时间、大面积地存在着。”王教授指出的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目前很多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其中焦点在于采用怎样一种合理的标准重构教学内容,但并没有形成较为具有说服力的系统性观点。从新课改实施目标角度看,结合课程观更新积累所带来的教学思维、方法创新(新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语文课程原生性的内容选择问题。如上文提及的仇闽燕通过设计“检查单”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转译,陆志平的大单元设计指向素养培养,二者在素养要求这个限定目标框架内,通过教学思维与方法创新,将语文课程知识性取向教学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而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在这类教学中,指向素养的语文内容選择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一定逻辑组织方式筛选内容,一定程度上成为内容重构的具体方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体系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