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手段和途径。阅读媒介多样化已经成为现实,乃至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变化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便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线索”繁多,不仅涉及文字、图表、音视频等内容形式,还涉及多种媒介形式间的切换及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如何厘清这些“线索”,使教学最终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教师是个新的挑战。
本期,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服务中心戴晓娥老师从选择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组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探究中突出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及以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分析。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满春燕老师通过对自己三次执教“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任务群课堂实践的反恩,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顾鑫浩老师则就如何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助力其他任务群教学,乃至构建语文教学新常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解析和案例对教师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所启发和借鉴。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学习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便携式智能終端,利用互联网快速获取海量而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各种工具和平台进行阅读与交流,根据需要,在文本、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各类媒介中快速转换。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了全新的社会语文生活,也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用18个任务群来组织课程内容,特别安排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学习阶段,都提出具体学习要求,充分表明这一任务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
跨媒介的阅读与表达,不仅仅是技术信息、介质手段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数字媒介中成长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如何帮助他们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中,提升媒介素养,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关注学生正在经历或者未来可能遇到的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从选择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组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探究中突出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及用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四个方面,结合当前任务群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择真实的情境和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新时代的高中生,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逐渐成长为“读屏一代”,在非学校环境或者非正式学习时间,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和交流方式。真实情境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应该有非常丰富的主题和有趣的内容可以选择。
比如,学生利用“百度”查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热播,他们不一定能够有时间观看,但会在“豆瓣”上阅读最新评论,以满足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他们通过各种在线读书平台阅读自己喜欢的电子读本,甚至会在喜欢的社区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用“喜马拉雅”等各种音频平台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与同学、朋友、家人在微信或者QQ上自由交流……可以说,对于阅读与交流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了解得比老师多,使用得比老师还娴熟。学生不缺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体验和经验,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高中生所应该有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素养。比如,如何在快速链接多种媒介进行跳跃性阅读时,尽量避免因碎片化导致的阅读理解的浅表化;如何在繁杂多样的信息中,形成有效筛选与快速甄别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在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过程中,主动“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我们只有对当代高中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教师选择这个真实校园生活情境,设计了“为学校的文化艺术节制作邀请函”这一学习任务,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又富有挑战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应用场景。学生在进行创意策划的合作探究中会发现,邀请函有多种媒介表达形式,产生多种样态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传统的图文结合的纸质邀请函,可以选择音视频与文字融合的电子邀请函,或者利用一些应用程序完成具有场景感的全息视频邀请函……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现实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在实践中积累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经验,发现不同媒介要选择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同媒介可以用在不同的场景,在选择、设计、发布、推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刚刚跨进高中大门的学生,应该也需要了解自己将要生活学习三年的学校环境,比如学校的发展历史、课程特色、活动安排、校友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学校的了解,更快地融入高中校园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对学校更深的情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设计“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这一真实的任务,组织“说说我最向往的大学一发现不同媒介不同表达一我为学校编词条”这样三个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学生在搜索对比、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不停地在不同媒介语言中切换。有了深入的跨媒介阅读体验,他们就能发现:同样是介绍南京大学,《辞海》中的纯文本表达与“百度百科词条”中的多媒介表达完全不一样;同样是获取南京大学的相关信息,百度百科、学校官网、南京大学贴吧的关注点和视角也各不相同……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途径,他们就在完成自己感兴趣任务的过程中,对各类媒介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不同媒介语言表达的特点,知晓了媒体立场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前面两个学习活动,学生的媒介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够发现当前学校词条编撰的优点与问题,并用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更新不满意的地方,完成更好地“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的任务,真正成为信息接受者、传播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在交互探究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达到了这个任务群的基本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重视对真实情境与真实任务的选择,特别要选择整合性的真实情境。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使得学生实践反思与社会互动变得必要和成为可能。真实的情境,可以是从学校生活中来的,比如“为学校的文化艺术节设计邀请函”“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也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社会文化现象,比如“现象级电影的冷思考”“评选网络年度热词”等。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组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形成跨媒介阅读的经验,持续展开真实的社会性互动,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创设整合性的真实情境,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科书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单元编排方式,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综合考虑,在完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中发现不同媒介不同的表达特点,能从语言文字的应用、媒介素养的养成、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的渗透等方面,以支撑整合性的真实情境或主题为依据选取和确定教学单元。要避免情境仅用于学习导入,或者针对不同知识点创设不同的情境,而是要创设统领整个教学单元的情境,使之成为学生单元学习活动的真正载体。
二、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
新时代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知识随手可得、媒介自由转换、思想千变万化的世界,假如教学设计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仅仅关注跨媒介阅读工具和媒介知识的介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技能的训练,是无法辨识媒体立场、形成独立判断、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境脉下展开的综合性实践,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结合具体主题、内容、任务或活动而展开的连贯性、整合性的社会文化实践。因此,在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时,我们一定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语文实践为主线的有一定逻辑关联的目标清晰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发现不同媒介语言的不同特点,根据需要准确选择媒介来表达与交流,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跨媒介阅读和交流的经验展开梳理与探究,从而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独立地去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逐步养成在媒介的阅读和交流中的求真求实态度。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中,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線来组织活动,可以避免以媒介知识为导向,避免花大量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训练相关的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技能,导致学生对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
一位教师根据“一则咖啡致癌的消息在网络上形成热点事件,各家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在网络上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真实情境,设计了“为星巴克咖啡拟一条公告进行危机公关”的任务。根据这一任务,组织了三个语文实践活动。第一,发现“不同声音”。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类新闻报道,通过阅读比较,梳理出几种观点,并通过讨论发现“不同声音”背后的“媒体立场”。第二,说出“我的立场”。根据掌握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选择适当的媒介手段(微信、PPT演示、图片或表格、短视频等)来发布“我的立场”。第三,评选最
公告。学习新闻公告的语言表达特点,为“星巴克咖啡”拟一份500字以内的公告,在班级内开展最“诚恳”“公正”“有说服力”等特点的公告评选。这三个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指向信息的搜集与梳理、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表达与交流、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等,都是具有鲜明语文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搜集、梳理信息,解读、评判并且运用各类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学生发现了不同媒介的语言表达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介,站在自我立场进行有效表达;在撰写公告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熟悉公告的表达要求和语言特点,在深度参与中形成互动式的跨媒介交流能力。
三、突出不同媒介语言运用特点的学习与探究
移动互联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全面普及,应用功能迭代发展,使得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不断交叉、互相融合,我们不知不觉跨入了自媒体、融媒体时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自媒体的发布与推送,就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生活样态。面对自媒体、融媒体时代跨媒介传播的背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重点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同媒介在语言文字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因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目标,重心应该落在语言文字实践应用上,而不是研究媒介的形式特点上。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特别应该聚焦新时代新媒介对语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学生在跨媒介阅读中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对各种媒体立场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形成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素养。
一位教师设计了“为《朗读者》策划一期内容”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成立策划小组,并组织了“主题确定一朗读嘉宾的选择一朗读文本的安排一主持词撰写—5分钟策划文案路演”五个学习活动。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设计的情境、任务、内容完全连贯,涉及多种媒介、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为了确定一个新的主题,学生需要浏览往期节目,发现主持词的特点:语言简洁,要直奔主题;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朗读文本的安排,内容要与朗读嘉宾的特点相契合,与本期主题勾连,篇幅不能太长,语言不能太过生涩,要能够被普通大众接受。特别是最后的“策划文案路演”,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借助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介质,为自己的展示演讲提供支持,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节目策划”这样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断在有意义的境脉下积累自己的跨媒介阅读与利用多种媒介进行交流的经验,发现不同场景不同媒介需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认知要求很高的跨媒介表达的能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是可以描述与传递的,特别是通过现代媒介,进行传播、接受、消化和创新。我们很难预测新技术环境下还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媒介,但新媒介一定会对阅读与表达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为高级的阅读与交流的技能。因此,学习和探究媒介的语言运用特点,成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任务。
上文提及的“向世界介绍我们的学校”这个任务群,教师在组织第三个学习活动“我為学校编百科词条”时,特别要求学生说出自己选择了哪些媒介形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发现,根据图片、表格、视频、音频媒介的特点,需要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或精练生动或理性客观或真实感人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媒介语言的运用特点,梳理出运用的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语言应用经验。
四、以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
数字媒介已产生了很长时间,但直到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智能终端普及,才成为阅读与交流的重要载体,被大众广泛接受。数字媒介通过互联网,以互动性强、方便参与、自主个性、即时共享等特点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并改变了社会民众的阅读与交流方式。《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每人每天在微信上的平均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通过数字媒介进行阅读的比例首次超过传统纸媒阅读。以微信内容所涉及的媒介而言,同一条内容就可能包含文字、图片、表格、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假如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问题或者形成了新的阅读需求,可立即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并开始新的跨媒介、多样态、网格式的阅读和交流。因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
就大众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是通过课程内容的规定来解决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环境下阅读与表达的新需求,提出的新任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任务群学习,既是语文课程内容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所有任务群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课标中明确提出: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能以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打开互联网环境下海量的学习空间,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的各种媒介资源,以及链接其他能提供信息、反馈和灵感的人,将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带来激动人心的场景。
比如,一位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我的文学三国”中设计了“我说三国中一号人物”的任务。在“三国尽在掌握中”“一号人物论坛”两个核心活动中,学生独立阅读《三国演义》后,又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浏览电视、电影等关于《三国演义》的不同艺术表达形式,查阅不同时期人们对《三国演义》的各种评论文章;还利用思维导图、PPT演示文稿等多种媒介梳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同学建立跨媒介的学习共同体,跨越时空建立起线上线下融合的“一号人物论坛”。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学习,因为引入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且开拓了其阅读的时空,增进了其阅读的深度,学生的媒介选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以跨媒介学习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们才能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理解语文学科育人的本质,统筹协调教材内容、当下学生的语文生活、未来社会对语文学科素养的新需求,精心设计主题、情境、任务、活动,创设符合学生经验的真实任务和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变为问题解决或完成任务的过程,开展体验、合作、探究或建构式的学习。
王宁老师指出,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促进自主学习。因此,简单地把学习文本进行叠加的多篇教学不是任务群学习,教师布置一个一个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也不是课标中所要求的任务群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应该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为了完成真实的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选择相应的媒介资源,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对多种媒介语言的表达方式有了自己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逐步具有用多种媒介来交流表达的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