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姑苏繁华图》建筑样式考述

2019-05-30 08:29:34张新荣秦媛计玥玥徐印钱叶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样式外观图像

张新荣,秦媛,计玥玥,徐印,钱叶琳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引言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画家徐扬描绘当时苏州风物的一幅宏伟长卷,画面纸本,设色,卷长1 241 cm,高36.5 cm。画家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常住苏州府阊门城内专诸巷,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其绘画才能得到乾隆赏识,遂被任命为画院供奉,后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完成了《盛世滋生图》,画作献皇帝后被藏于清宫廷御书房,清王朝覆灭时末代皇帝溥仪携画辗转至长春,后该画流散于民间。1948年,此画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收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东北博物馆即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至于此画的真伪也有人曾提出异议,认为它是当时清末宫廷管事者与太监的调包伪作①,但在没有出现其他真迹前,此画应是唯一的真品。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英霖在《画家徐扬传记》里介绍有一幅《姑苏城图》出自徐扬之手,故此能理解为什么《盛世滋生图》所绘苏州山水、村镇、城池和主要建筑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其方位和相互间的距离都相当准确,这显然是与徐扬在地图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②。

此画可以再现250年前“乾隆盛世”时期江南苏州府城的世俗风情。画中山川、林木、城池、桥梁、码头、舟楫、寺观、衙署、街巷、商铺、民居一应俱全,还有学塾、会馆、戏台以及商铺门面众多的商幌、牌匾,另有婚娶、宴请、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造屋等生动场面,是当时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封、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穿城过街,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经粗略估算,全画有市招、商幌的商铺260余家,桥梁50余座,船只400余艘,人物4 000余人④。全画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当年江南苏州城的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历史、经济、美术、艺术设计等研究价值。

关于《姑苏繁华图》的既往研究不是太多。纵观国内外研究,大致有这几方面:(1)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一般都以图版解说的方式,介绍这幅画卷描绘内容考证后的研究结果;(2)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根据图卷中所绘内容,涉及的各行各业场景,分析清代苏州城的经济繁荣情况;(3)从建筑学角度进行研究,通过详细解读这幅画卷,以画中内容为中心,考察江南地区亲水城市空间的多样性;(4)从美术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鉴赏优劣真伪、分析比较表现题材,研究绘画的内容、表现对象、运用手法等;(5)从设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围绕绘画中涉及的街路景观,解读传统城市的景观特征,论证该图的资料性等⑤。

本文基于设计学的角度,着重对《姑苏繁华图》中的建筑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苏州“香山帮”⑥姚承祖⑦《营造法原》⑧中提到的建筑营造立面样式及屋顶样式,进行考证、辨识及比对分析,揭示原有的历史风物场景,明确画中所描绘建筑图像的真实样式,使一幅历史题材的风物画兼具设计学和建筑学的借鉴意义,给当今的建筑遗产保护及建筑样式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从画中所涉及的众多建筑图像来看,画家描绘的是清乾隆时期苏州地区较盛行的建筑样式,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普通民居、店铺等;第二类为官衙、商行、宅院及楼阁、亭廊、水榭等;第三类为城楼、戏台、寺观等。按《营造法原》以房屋规模大小、使用性质划分,将房屋建筑分为平房、厅堂、殿庭3种类型,由于房屋构架、屋面构造不同,其房屋外观(其实质是屋顶外观)又可分为硬山、悬山、歇山、四合舍(北方叫庑殿)、回顶(北方叫卷棚)、攒尖等样式⑨(图1—图3⑩)。苏州地区平房类硬山样式较多,大量存在于普通民居及店铺的外观中。厅堂类(包括二层楼厅)外观主要有硬山与歇山样式,以及不筑屋脊的回顶,其规模、等级比平房要高,大量用于画中的商行、衙府、宅院以及楼阁、亭廊、水榭等园林建筑的外观中。由于殿庭类规模、屋面构造等级更高,其外观式样涵盖了硬山、四合舍、歇山、悬山等多种样式,但一般在民间较少使用,画中偶尔会出现在城楼、戏台、寺观以及园林建筑中。另外,画中民居、商铺等建筑图像外观还常常出现3种山墙样式,最普遍的有硬山墙和屏风墙,另有少量观音兜墙。

根据《姑苏繁华图》画卷自右往左的顺序,另外也是按照画幅描绘的村镇、府城、街巷的三大主题内容,更是为了建筑图像外观样式考证和辨识方便,把画中的建筑图像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苏州城外灵岩山前、木渎、横山、石湖、上方山以及狮、和二山之间的村镇建筑图像;第二部分为苏州盘、胥、阊城门内外衙府、宅院、商肆等的府城建筑图像;第三部分为苏州山塘桥至虎丘山之间的街巷建筑图像。

图1 硬山样式 图2 悬山、歇山、四合舍样式 图3 攒尖样式

一、苏州城外村镇建筑图像外观样式考证和辨识

画卷右起灵岩山前,主要描绘了一小村落及山林雅集景象。村落名山前村,主体建筑为一大户人家,中落有五进进深,后进院子很大,院中两名苏地村妇正在与一名男工将一匹轻纱上浆、绷紧。边落一侧为各种工房,可能是用作织布的辅房,很显然这是一家家庭式作坊。房屋外观不乏硬山、硬山回顶等样式。另一侧为后花园,园中有圆形攒尖凉亭一座。中落由头进三开间门屋起,二、三、四进均为三开间房,第五进较开阔,为五开间房。其中,二进厅应为接待宾朋应酬之大厅(或茶厅),画中有匠人正在架梯上房铺设瓦件。从新修建的房屋外观来看,该二进厅外观为硬山回顶(不设正脊而直接用黄瓜环瓦铺设成黄瓜环脊的做法)样式,三进房屋比其余都要高出许多,为二层楼厅,应是女眷起居之所,该大户人家中落房屋外观样式除正在修建的二进厅为硬山回顶外,其余全部是普通硬山样式。紧挨大户人家为一书塾(或许属大户开设),有房屋四至五栋,除一栋敞开式为歇山回顶外,其余全部为硬山回顶样式,敞开式建筑里能非常清楚地看到书塾老师正在授课、三位学童正在学习的情景。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书塾房屋的外观往往比较雅致,常采用回顶或歇山回顶作为房屋造型样式,两侧歇山山墙都做弧形砖砌博风及线脚,与弧形回顶屋面相称,顺歇山面屋檐檐下再挑出凉棚,起到遮阳效果,画家如此细腻写实的笔墨,把书塾的外观描绘到了极致。村落其他几户人家住房外观却基本都保持了严谨的硬山样式。村口还绘有二进寺庙(应是灵岩寺下院)一座,其门屋和厅堂外观均为歇山顶样式(图4)。另外,灵岩山游雅集除描绘苍翠茂林外,也描绘了少量歇山顶、攒尖顶、硬山顶的园林建筑图像,其中有两亭据传为乾隆十五年乾隆首次南巡时命名,后又恢复原名。古木苍翠中有四面敞开之歇山式书楼,里面有一长者与一书生相向而坐,长者正伏案挥毫,这长者可能就是当时苏州著名诗人沈德潜,该书楼应该是沈之别业书楼。书楼三面也都挑出遮阳棚,样式虽然简陋却透着古雅,给画面陡增了些许书香之气。

画卷再右起木渎,主要描绘了山水间木渎镇的繁忙景象,而昔日的“斜桥分水”曾为木渎十景之一,画家对此处景色使用了非常饱满的笔墨,涉及大小建筑百余栋。大部分建筑为临水面街的一至二层商行,行业涉及酒楼、银楼、绸庄、米行、糖果店、糕团店、杂货铺等,面阔二至三间不等,建筑外观往往取双坡硬山样式,另有少量回顶。在西起山脚下的河流拐弯处,小院里有两栋房屋不设屋脊,仅做回顶,院墙完全采用碎石拼砌,旁边为杂货行。对面临河为开放式厅堂,屋檐下挑出遮阳棚,里面所绘人物似正在进行自娱自乐的三弦弹唱,斜对面临河是米行,画家将过往船只正在泊岸交易和装卸货物以及苏州弹唱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画中单孔拱桥即东安桥,今叫邾巷桥,过东安桥有一家规模很大且铺面挂有“当”字店招的当铺,为二层三进,头进、二进均为二层,后进为一层,铺面面阔五间半,留出半间可能是做通向内里的陪弄(苏州许多民居边上都设有陪弄),奇怪的是该当铺楼厅前后两进二层楼两侧山墙应全部为五山屏风墙样式,但靠桥堍一侧屏风墙怀疑是画家笔误,画成了“七山屏风墙”,这在《营造法原》里未曾提及,苏州传统厅堂类建筑屏风墙一般为三山屏风和五山屏风两种(图5)。当铺屏风山墙一侧有通向后面一座寺庙的木栅门,一进木栅门是一座类似于观音兜的屋顶(山墙圆尖稍比回顶山墙尖宽些,疑是早期观音兜样式)。后面寺庙规模不小,据了解是当时的木渎城隍庙,共有五进建筑,除后院中央为一座二层重檐攒尖顶钟楼,余下全部为歇山屋顶样式。东安桥这一侧大都为单层双坡硬山造,其中只有一座临河酒楼或茶楼为二层楼厅,左右不设山墙封砌,全部由木梁柱支撑,四面通透,造型别致,当属厅堂类建筑中的四面厅,外观为重檐歇山回顶样式。另外,东安桥下则描绘了苏州人家乘船嫁女儿的隆重场面,大小两艘船上张灯结彩,高悬“状元及第”“翰林院”字样灯牌,据说能寓意将来子孙登科及第,“状元桥”应由此出。西安桥边主要是码头,建筑图像大多为单层双坡硬山样式。

逐初园及周边牵涉建筑图像更多,除外围临水面街店铺、会所、官衙等建筑图像大量为硬山样式外,少量夹在其中的寺庙、道观则绘成了歇山样式,河对面一群僧人鱼贯而出,该寺观可能就是后来的竹林庵所在,其建筑为歇山样式。吴铨精心构筑的逐初园主体几乎为两面临水,里面的亭廊、水榭、楼阁几乎涵盖了硬山、回顶、歇山、歇山回顶、攒尖等多种建筑外观样式,并给各色建筑起名“拂尘书屋”“听雨蓬”“凝远楼”“清旷亭”“补闲堂”等。建筑三开间居多,少有楼厅,园内主体三间厅堂紧联一间轩厅,四面通透,该是苏州人特别喜欢的“外坡屋或带廊”样式,内里丝竹悦耳,歌舞升平,高朋满座,有青衣和童子扮相者位列中间,似正在进行一场家庭式堂会(图6)。隔水相望有另一处规模很大的建筑群落是木渎社仓,社仓几乎三面临水,交通便捷。逐初园东面是木渎十景之一的法云庵所在地,建筑规整宽阔,寺边有街肆,附近还有窑货铺,整个逐初园周围建筑图像丰富,亭廊、楼阁也不少,外观有硬山、歇山、攒尖等样式。

画卷从石湖一路由西往东,到狮、和二山间所绘各色建筑图像时疏时密,石湖主要以描绘山水风光为主,建筑显得异常稀少,外观样式以双坡硬山造为多。从狮、和二山到怀胥桥描绘的建筑图像比较丰富,除普通硬山造外,又出现一栋五山屏风外观样式,图像绘制非常工整。最显眼的莫过于描绘了众多人物围在一栋建筑周围看社戏的场面,依据此建筑开间和进深来判断,应为殿庭一类建筑无疑。据说苏州每年二、三月间有举行春台社戏的习俗,用杉木、竹子和彩绸在露天搭建戏台进行表演。该建筑采用重檐结构,歇山顶样式,三面通透,朱红木柱或竹柱,矮槛墙上装朱红吴王靠,建筑看上去工艺精湛,等级极高。较为特别的是,在建筑前面高竖一面黄色幡旗,上书“恭谢皇恩”四字。画家把该建筑屋顶全部画成金黄色,其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可以说画家已极尽所能,把整个社戏场面描绘得非常热闹(图7)。

图4 灵岩山山前村 图5 木渎东安桥堍

图6 木渎逐初园 图7 春台社戏

二、苏州城门内外府城建筑图像外观样式考证和辨识

视线从画卷狮、和二山山脚下的大量商铺建筑往左移动则到了姑苏城西南胥门城墙下,右边稍远处无疑就是封门和盘门,画家笔下封门、盘门城墙自右至左途经胥门蜿蜒曲折,非常壮观。城外河面宽敞,百舸争流,水路运输、码头停泊,喧闹嘈杂。河道两旁各色商店、货栈、典当行等建筑繁多,整个画幅用城墙把画面分成城外和城内两大部分,城内城外大小建筑共计几百栋。胥门城外河道对面接官厅码头(过去俗称),两艘官船正在泊岸,码头上似汇集了许多官员,正备好轿子准备迎接朝廷达官贵人。城墙脚下则汇集了猪行、米行、典当行、栈房等各色自由贸易建筑群,建筑样式基本为普通的单层双坡硬山平房。河道边怀胥桥畔、枣市街一带却分布了许多开间为二至三间、层高有一到二层的挂满各色老字号招牌的商行,其中不乏杂货行、餐馆、戏楼、浴堂等,许多商行为两层楼厅,双坡硬山和硬山屏风墙的外观样式,有两栋带屏风墙建筑都为二层楼厅,其中规模稍大的三开间商行上下层除两侧五山屏风墙封砌外,屏风墙顶端还能清楚见到盖有较小坡屋顶和屋脊,房子前后都很通透,铺面商幌、招牌字迹清晰可辨。怀胥桥堍有家“香水浴堂”,进院门建筑为普通硬山屋顶,后进却为一圆形穹顶,外形酷似馒头状,与古罗马人的浴堂屋顶相似,而苏州谚语里有“七搭、八幢、九馒头”之说,这里的馒头就指浴堂(图8)。桥堍另一侧有户人家二楼为半露台,似有名伶于露台献艺,画家把露台上硬山屋面的瓦楞、屋脊、挑出一半的凉棚、楼面朱漆护栏、红地毯,甚至正在歌舞的名伶、两旁的乐师等都描绘得非常清楚。过怀胥桥沿河也商肆林立,有糕点行、染坊等,屋前晾晒有布匹的染坊进深四进,高墙包绕,除前后几进为硬山屋顶外,第三进为五山屏风墙造型,在此处显得尤为独特。旁边是一家紧挨码头的木栅栏辕门,辕门内外正有人挑担进进出出,疑是一家官府或货行。城外远处还绘有黄色八角攒尖顶的万寿亭和开间宽阔连爿都为硬山造的姑苏驿等建筑图像。而作为远景的城内建筑图像却比较规整,布局大多以围合式院落沿着轴线展开,以硬山样式居多,远处还绘有许多等级较高的重檐歇山建筑图像,其中和丰粮仓、苏州文庙、瑞光塔等清晰可辨。

图8 胥门怀胥桥堍

沿城墙再往左到了万年桥堍城墙脚下的半截街,不长的街上有两家店铺特别有名,一家是售书的“大雅堂书坊”,另一家是销售传统乐器的“凤鸣斋”,它们和其他商行并排在一起,均为两层楼厅,开间三至五间不等,大的甚至达到七间,样式大都为硬山墙,偶见硬山屏风墙。城内建筑图像非常丰富,东西向的道前街(过去是衙前街的一段),掌管全省刑狱和官吏考核的江苏按察司署(俗称臬台衙门)位于此。往东远处的那座桥叫西贯桥,西贯桥北那座特别高耸的重檐歇山顶楼宇就是苏州知府衙门的黄堂。城内靠着城墙并与城墙平行的南北向街叫学士街,沿学士街往北有一座很高的拱形桥就是黄鹂坊桥(古称黄牛坊桥),黄鹂坊桥西堍有歇山式回顶过街楼一栋,桥西堍南通学士街,北接吴趋坊,桥西首还有黄鹂坊桥巷,附近环境清幽,是一些富商、归田官宦及文人的居住地。整条学士街商业亦盛,掌管江苏民政和财政的布政使司署(俗称藩台衙门)即位于学士街。

万年桥两侧桥堍有四角攒尖小亭,与长方形凉廊相接,凉廊屋顶造型为典型的回顶样式。万年桥对面城内,画家重点刻画了正在苏州臬台衙门府进行“府试”的壮观场面。衙前街上站满各色接待和安保官员,似感戒备森严,大门前高挂红底黑字“天开文运”牌匾,衙前横街双坡屋顶的白底牌楼上各书“吴中天府”和“春申旧迹”墨字。头进大门为三开间大屋,对面建同样三开间照壁一座,二进仪门完全是官式建制,中间三间高阔、深远,屋檐前高后低(苏州地区厅堂较之普通平房檐口更高,进深也更深,无论规模、结构、装修要远超平房),两侧有相对较矮小的耳房扶持,左右厢廊开间宽阔,布局对称,里面考生座无虚席,三进大厅更加宽阔,其后还有四进、五进厅堂,建筑图像大多规整有序,建筑沿轴线分布,开间宽敞。厅堂外观除硬山外,两侧脊下还做砖砌博风,显得等级极高,衙门的整体布局全然是清代鼎盛时期官式建筑的形制(图9)。与衙前街平行的横河两侧布有临水或沿街商行,三、五开间较多,一层、二层常见,外观绝大部分都绘成双坡硬山屋顶,偶有歇山点缀。

学士街藩台衙门府(原为王鏊别墅,名怡老园,后改建衙门)及东边吴县文庙等,建筑分布更加规整有序,各色建筑图像繁多。藩台衙府外高挂两面黄色幡旗,上书“江苏总藩”,旗下左右各有歇山式吹鼓亭,两道木栅栏(旧时即辕门)和麒麟照壁顶端都做双坡屋顶,辕门内外许多衙役正肩担装有银两的木桶过仪门送往库房,仪门为双坡硬山屋顶,两侧山墙做博风和勒脚,门口设有抱对,看上去等级更高,足以证明画家观察生活非常细致。进入库房门厅后,后进厅堂为双坡屋顶紧连轩廊的样式,堂前站立一群人,似在验收入库银两,此建筑外观较奇特,可谓“香山帮”经典样式(图10)。再往里是怡老园旧址,里面除大量的普通硬山房屋外,庭院还堆山叠石,古木苍翠,充满山野情趣。黄鹂坊桥堍过街楼西面,紧靠城墙的大户人家正在举行婚礼,建筑布局为四面围合,因用途不同建筑高矮错落,外观都为硬山样式。此处有少量建筑也作砖砌博风,山墙下还做勒脚,足以证明画家对当时的建筑营造与装饰有详细的了解。

画家笔下的阊门(春秋时期建造的吴国都城八门之一,明清时期商市特别繁荣)城楼画得很雄伟,阊门城外吊桥(最早为无桩木桥,像彩虹故名虹桥,因可升吊后又改为吊桥)上的小商小贩画得生动有趣,桥两边为敞开式连廊,连廊屋面铺成简单的回顶,各路商贩在忙着招呼自己的生意。右边桥堍下各色铺面井然有序,一层房屋、二层楼厅硬山、歇山高低错落。往左北码头沿岸各路商船川流不息,从渡僧桥到山塘桥之间有“小磨麻油”“茶食糕点”“山东兰绸”“南京板鸭”“云贵杂货”等各色店铺,其中外观大都是普通硬山样式。阊门城墙上坐落三开间两层重檐歇山顶城楼一座,这应是此处最高的建筑了,登高远眺,远处南宋遗物重檐复宇八角北寺塔高高耸立,城内桃花坞、校场、唐寅晚年故居等景色一览无余,远处还有重檐歇山顶庙宇群落。画家把阊门城内阊门大街的商行画得高矮有序,大街一侧大多为两层楼厅,三至五间不等,排成直线,另一侧则是自由松散的围合布局,使横平竖直略显呆板的建筑仿佛活了起来,阊门城内至今仍保持这样的布局,有各色商行,如丝绸店、药材铺、皮货行等。另外,建筑外观样式也是硬山、硬山屏风、歇山等各种样式交替穿插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图11)。

图9 万年桥堍和臬台衙门 图10 藩台衙门 图11 阊门内外

三、苏州山塘街街巷建筑图像外观样式考证和辨识

山塘街地处阊门城外,因山塘河形成街市,由于山塘河各支流水域纵横交错,故山塘街建筑分布基本都是面街背水。画家笔下顺着山塘桥往左,沿山塘河一直画到虎丘山,把山塘街及其周边沿河分布的建筑表现得淋漓尽致,总计大小高矮建筑有百余栋。山塘街地处城郊接合部,画家笔下建筑图像虽没有那么规整,却也不失整齐排列,山塘桥堍靠河一侧为背水面街商行,建筑大都为单层有序排列,进深基本为一进,相邻建筑间时有店铺共用的小码头,为商船运送货物停靠和生活用水提供方便(图12)。桥堍对面为一层或二层商行间隔民宅,因不背水进深一般达到三进甚至四进,内设庭院并开院门,商行大都为前店后作坊。其中有一家面街住户门口画家描绘了前来道贺送礼的人群,厅堂里有一群老者正在雅会。相邻还有一所义学(过去苏州兴盛办义学,主要是为无力攻读的清贫子弟提供学习机会),敞开的厅堂里有八九个学生围着塾师读书。过山塘桥自东往西到半塘桥,沿河描绘了许多布行、染坊、酒楼等建筑,规模大的二层商行大都为三开间铺面,其间也夹杂着一些单纯生活用住宅(图13)。由半塘桥再到普济桥沿河又出现花市,到斟酌桥就看到虎丘山了。此段建筑图像外观几乎全部是双坡硬山造,显得非常单纯。

沿山塘河往虎丘山方向的商行或住宅基本都退到堤岸后,空出堤岸方便行人流动或货物运输,建筑为一层或二层,外观为双坡硬山造,高低相错。普济桥下店铺间还有园林和寺观夹在其中,园林内堆山叠石,古树苍翠,亭廊高低分布,亭造型为八角攒尖,廊外观为横长方形前后敞开式回顶。靠园林一侧坐落的寺观规模很大,出入的山门建筑有四进,主殿五开间大小,左右对称厢房也有三开间,画家把里面建筑全部绘成观音兜状(也有点像回顶),主殿和厢房两侧弧线形山墙均高出屋面,沿屋面山墙还砌筑砖博风(图14)。

画卷最后是虎丘山及其寺庙,从正山门到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阁、珈蓝殿、云岩塔,建筑顺着山坡布局,建筑图像大多数是歇山顶样式,两层高的重檐歇山也不少。

图12 山塘桥堍 图13 山塘街半塘桥 图14 山塘街园林和寺观

四、《姑苏繁华图》中建筑图像外观样式分析综述

纵观《姑苏繁华图》所涉及的建筑图像,基本能够清楚辨识的,单层双坡硬山样式数量最多、最普遍,二层楼厅硬山样式次之,硬山回顶也较常见。硬山回顶样式约有27处,其中,山前村出现5处(包括正在施工的1处),山脚下河边石砌院墙内1处,木渎沿河3处,木渎逐初园内园林廊庑及其他房屋共计6处,旁边园林内1处,还有远景1处,胥门城墙脚码头旁至少10处;硬山屏风墙(包括三山和五山)样式大约出现12处,其中木渎出现2处,怀胥桥堍有3处,万年桥半截街2处,阊门城内至少5处;观音兜(或者似观音兜)样式有9处,在木渎东安桥堍木栅门内出现1处,山塘街沿河寺观内厅堂加厢房约有8栋房屋;歇山回顶(包括重檐)约有20处,其中山前村有2处,石湖至少10处,木渎四面开敞楼厅及河边小亭共有2处,木渎逐初园内连着外坡屋的1处,胥门万年桥两堍连着四角攒尖亭的4处长廊也为歇山回顶,黄鹂坊桥西堍过街楼也是1处歇山回顶;圆形(似馒头状)穹顶在怀胥桥堍的“香水浴堂”有1处。余下的歇山、重檐歇山以及四角、六角、八角、圆形攒尖等园林建筑样式也都很普遍。

硬山样式因其涵盖了普通平房及厅堂类房屋,故在画卷中出现频率相当高,从单层民居到两层楼厅甚至规模较大的宅院、官衙内的建筑,如山前村、木渎镇、胥门城外、万年桥堍、城内藩台衙门等都曾出现。据《营造法原》,其外形是在双坡屋面两侧筑山墙与屋面完全接平。山墙顶端可做博风,落底还做勒脚,墙两端侧面也做垛头(北方叫墀头)。屋面一般铺设大瓦(做底瓦)和小瓦(做盖瓦,厅堂、殿庭类也有盖瓦采用筒瓦的),屋檐下看面装滴水瓦和花边瓦,等级低的屋脊两头不做装饰,做成游脊,普通的两头做甘蔗脊,等级稍高的做雌毛脊、纹头脊,更高的做哺鸡脊、哺龙脊。画家描绘的各色房屋之硬山样式几乎都有上述做法出现。而另外一种悬山样式,其外形与硬山之区别仅在于屋面两端桁(北方称檩)要挑出山墙,挑出屋面下做木博风或砖博风,不知是画家对透视掌握得不好还是就没有出现悬山样式,在藩台衙门府内厅堂似有悬山刻画,但仔细观察还是硬山屋面下山墙顶端加砖博风做法,其他几处也是如此,很难分辨。

硬山回顶样式在画面出现27处,其外形与普通硬山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无需做屋脊,一般可以直接用黄瓜环盖瓦和黄瓜环底瓦铺设成黄瓜环脊就行。在山前村、木渎沿河、木渎逐初园、胥门城墙脚下码头旁均有出现。而山前村那一例,画家把正在上房施工的情形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硬山屏风墙样式在画面中出现12处,可以说画家对此情有独钟。其样式出现最多处主要集中在阊门城内那条热闹的商业街,由此可见,屏风墙在城内要比城外更常见。而木渎东安桥堍的当铺楼厅还出现了笔误,五山屏风画成了七山屏风。其外形特征是在硬山基础上把两侧山墙加高,一般中间单屏高于和宽于两旁其他单屏或双屏,每屏顶端还做屋面和屋脊,有三山屏风和五山屏风两种。

硬山观音兜样式(或者称似观音兜)虽然在画卷上出现9处,但外形跟回顶非常接近,按《营造法原》解释,两侧山墙由下檐起成曲线至脊,高起若观音兜状才是观音兜,并且有半观音兜和全观音兜之分,半观音兜做法是只在屋面金桁处起高,全观音兜做法是在屋面廊桁处就起高,而且全观音兜还分两种。画家描绘的木渎东安桥堍木栅门入口处似乎高起部分也不明显。山塘街寺观内几栋房屋也都为似观音兜外形,几栋房屋正面和侧面起高也不明显,而且又缺少实地考证资料,所以只能说是“似观音兜”,或者说还是属于“回顶”,又或者画家徐扬生活的年代压根还没有出现观音兜样式。

歇山回顶样式出现至少20处,由于画面中式样都很简单,所以基本限于厅堂类建筑。其外形是在歇山顶基础上演化而来,一般把歇山顶的正脊改做成黄瓜环脊。歇山样式因在屋顶两侧多出两个三角形山面,故装饰时可作为重点,如山前村的书塾屋顶,山墙看上去是砖砌博风做法,给山面平添了许多有层次的线脚。木渎逐初园内正在举行堂会的开敞式厅堂亦是如此,歇山仅做回顶,山墙顶端圆弧形线脚叠级连着砖砌博风顿觉多出几个层次,使建筑外观看上去更具文人气息。

歇山和重檐歇山样式主要出现在寺观、城楼、戏台一类建筑图像上,画家几乎都以远景处理,厅堂和殿庭类都有涉猎。胥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开间和进深较大,檐下有牌科(北方叫斗拱),屋脊两头似为鱼龙脊或龙吻脊,根据其规模判断当属殿庭类。阊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开间,两层重檐顶,戗脊八出并有脊兽,正脊两头似哺龙脊,从其规模来判断还属于厅堂类。还有一例“春台社戏”的戏台是作为近景重点刻画的,戏台虽然为临时搭建,但其正脊、垂脊(竖带)、戗脊和四个坡屋面以及两侧山墙可以说画家用足了笔墨,而且画成重檐歇山,与《营造法原》图版之歇山样式几乎无异,只是做法上简化了许多,它上面一层屋顶有9条屋脊和4个坡屋面构成,下面为重檐,整个建筑扎满五颜六色彩带、彩球,其实是把一个戏台建成了重檐歇山样式。

四合舍样式在画卷能辨识清楚的建筑图像上尚没有发现,远景中可能存在。

攒尖顶样式因其体量小,在画卷中大都作为点缀形式出现在寺观和园林里,其外形最有特点之处是只有一个尖顶,也可重檐,屋顶下檐有四角、六角、八角和圆形等。如画卷中山前村大户人家后院、木渎镇城隍庙内、胥门万年桥堍等有该样式。攒尖作为亭的外观样式还经常与楼阁、廊庑、水榭等园林建筑同时出现在宅院、寺观及衙府后院内,外观变化往往比较自由。

五、结语

上述,只是我们对《姑苏繁华图》考证、辨识及分析后的一点粗浅见解,可能还有许多遗漏,昔日场景和地名或许也有谬误,虽然极力想从苏州香山帮《营造法原》里找寻有力的支撑证据,然有关外观、外形的单独论述实在不多,近年有图解、注释《营造法原》的书出版,才有所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向来将外观造型建立在木作构架及瓦作工艺等之上,即先有木构架的样式,才有硬山、悬山、歇山、四合舍等屋顶样式。而《营造法原》里把房屋还分成平房、厅堂及殿庭三类,甚至还提出木构架的各种贴式,还有各种组合,园林建筑更可以自由变化和发挥,使外观样式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单体建筑就几种样式,而组群或变化后就显得异常复杂。

然而,时代永远在不断发展,西方建筑文明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木构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观样式也被彻底颠覆。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老百姓崇洋媚外的一时兴趣,否定传统样式,给许多城市的建筑都穿上了“洋外衣”。其实,继承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一定要采用传统木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一样能建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样式,只是我们忽视了身边的传统,或者说对传统缺乏了解。唐宋到明清的建筑中,作为承重结构的“斗拱”的功能由“承重”逐渐演变为“装饰”,其外观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所变化。

本文试图从设计学的角度,对《姑苏繁华图》中曾经真实存在的传统建筑外观样式进行分析研究,并与《营造法原》中涉及的外观样式图版进行比对,从而进一步了解苏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真实情况,以期能给苏南地区建筑遗产保护、城市风貌传承,或是传统建筑知识普及带来一些启迪。

注释:

①张烨:《徐扬〈盛世滋生(姑苏繁华)图〉卷的真伪辨》,《美术观察》,2009年第2期,第100-103页。

②徐扬:《姑苏繁华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7-8页。其中,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英霖所撰的《画家徐扬传记》作了介绍。

③《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卷末自跋。

④徐扬:《姑苏繁华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2页。其中,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英霖撰写的文章《姑苏繁华的真实写照——介绍历史画卷〈姑苏繁华图〉》作了介绍。

⑤王洁:《从建筑与景观解读〈盛世滋生图〉的资料性》,《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第21-24页。

⑥据“360百科”,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明代生于香山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设计者蒯祥,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尊为“香山帮”鼻祖。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香山帮匠人的杰作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⑦据“360百科”,姚承祖(1866—1938),字汉亭,号补云,吴县胥口墅里村人。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木匠世家,祖父姚灿庭著有《梓业遗书》,承祖11岁随叔父姚开盛学木作,终岁营建于乡郡间,一生设计屋舍庭宇不下千幢。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苏州鲁班协会,被推为会长,曾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代表作有木渎严家花园、苏州怡园藕香榭、光福吾家山梅花亭、木渎灵岩寺大雄宝殿等。所著《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

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626页。《营造法源》(现一般写成《营造法原》),一部较完整的苏南地区传统建筑术书。姚承祖原著,此书系根据其祖传建筑做法和其本人的实践经验编成,印本经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1959年出版。此书写成于1929年,姚承祖原委托刘敦桢校阅,刘无暇,于1932年转“营造学社”社长朱桂辛校阅,但由于书中术语与北京官式建筑不同等原因,时隔数载没有付印。直到1935年秋,刘敦桢又将原稿转交他在南京工学院的学生张至刚,张是苏州人,人地相宜,立即将此书增编。

⑨姚承祖《营造法原》第二章,平房楼房大木总例及附表建筑结构部件名称对照简表八:屋顶。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4页及附表。

⑩图1至图3来源为侯洪德、侯肖琪所著《图解〈营造法原〉做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219-222页。

图4至图14均来源于徐扬绘的《姑苏繁华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67-91页。

猜你喜欢
样式外观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外观动作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不论外观还是声音,它都很美 Yamaha(雅马哈)A-S3200合并功放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有趣的图像诗
方外观遗迹旧照
紫禁城(2017年6期)2017-08-07 09:22:52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