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胃癌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其遗传、环境及HP感染均为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1],患者主要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食欲下降等临床表现,如检查不及时将导致疾病进展为晚期,危及患者生命。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其胃体活检广泛在胃癌诊断中应用且发挥显著效果[2]。本研究为探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别实施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并对比其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上限值77岁,下限值23岁,年龄平均值(49.64±10.21)岁;病程上限值18个月,下限值3个月,病程平均值(10.25±1.97)个月;其中合并上腹部不适10例,上腹部疼痛9例,上腹胀6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
1.2 方法:在予以检查前,30例胃癌患者均行胃液、大便潜血等检测。①胃镜活体诊断,其溃疡性胃癌于接近内侧的区域进行取材;平坦性胃癌于四周、中央区域取材;隆起性胃癌于顶部、基底部取材。取材数量为3~5块,可降低取材的局限性。②手术病理诊断,对于病灶直径>1 cm者,于典型部位取材,其病灶直径<1 cm者,全部取材。上述标本均予以甲醛溶液固定,浓度为10.00%,石蜡包埋、切片,最后予以苏木精-伊红染色。
1.3 观察指标:观察30例胃癌患者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下的诊断结果、病变形态及分化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用“%”的形式,表示30例胃癌患者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下的诊断结果、病变形态及分化程度为计数数据,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30例胃癌患者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下的诊断结果、病变形态及分化程度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1 2组对比诊断结果:30例胃癌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准确率为86.67%(26/30),疑诊率为10.00%(3/30),漏诊率为3.33%(1/30),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诊断的准确率、疑诊率及漏诊率对比(%)
2.2 2组的病变形态及分化程度:30例胃癌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IV型及分化程度中分化型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其胃癌的发生概率成不断上升趋势,且男性多余女性,其因素与成年男性应酬、酗酒及吸烟所知[3],有研究表明,胃体小弯为胃癌的高发部位[4],亦有研究表明,不同期型的胃癌的预后情况与其早期的诊断具有密切关联,当早期胃癌予以及时、有效的诊断时,可延长生存期至5年以上甚至还可得到治愈[5]。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技术的持续完善,使得胃镜活体检查广泛应用于对于胃癌的诊断中,但胃镜活体检查由于取材因素使得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合并胃镜的视野有限,故使得诊断的准确性降低[6]。本文研究数据显示,30例胃癌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准确率为86.67%(26/30),疑诊率为10.00%(3/30),漏诊率为3.33%(1/30),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 >0.05),表明胃镜活体检查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仍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不仅如此,本文研究亦显示,30例胃癌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Ⅳ型及分化程度中分化型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在对于晚期的胃癌,其经胃镜活体检查及外科病理学诊断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亦提示了手术病理诊断的有效性。韩靖和黄小英[7]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一文中,亦表达了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对于诊断胃癌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外科手术病理的效果更佳,与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胃癌患者的诊断、判定,其胃镜活体检查及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均有显著的效果,但胃镜活体诊断易出现取材不当,故导致准确率降低,故临床中对于病变形态的分化程度及变化形态仅可作为临床胃癌的诊断依据,其可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分析后才可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