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贝贝 彭华涛 黄钟晨
共享经济未来在哪里?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结果显示近三年内共享经济的年度增长率有望保持在40%,2020年达成GDP占比10%的产业规模。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甚至是共享住宿、共享知识,共享经济的产业规模和体量都在飞速扩张。得益于国内人口基数大、中产阶级扩大、消费观念转变、移动支付方式普及等情境变化,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成为新的资本风口。通过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形态正逐渐以小型化、私密化、低价化、便利化的扩张战略进驻用户日常生活。响应发展转型升级要求、拥有众多资本拥趸的共享经济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热点之一。共享经济是如何带来创新创业机遇,如何引领催生创新创业活动,在资本一拥而上的同时又会滋生何种风险,如何克服共享经济伪闲置乱象、高额补贴庞氏骗局、社会管理高压负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共享经济各个环节的研究,意在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整合归纳,形成现有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开发活动针对性的试错纠偏机制,以期对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借鉴及参考。
Richardson和Lizzie认为共享经济创业启动成本较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其在加剧行业竞争的同时,亦促进了机会窗的产生①。共享经济领域行业技术知识更新②、市场需求与商业周期迭代③、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变革④等因素均会催生机会窗。根据机会的来源可将共享经济机会窗划分为技术机会窗、需求机会窗和制度机会窗三类,具体包括:
Tellis提出共享经济技术机会窗源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出现。新技术和原始创新对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传统企业陷入“信任陷阱”⑤,并被锁定在其占据主导地位的现有技术中。共享经济新创企业借助新兴技术迅速拓展市场领域,凭借轻资产优势占领市场,获取技术经济窗带来的巨额收益⑥。共享经济行业相较于传统行业打破了利润和产量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产品使用效率,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创业者提供新的机会和动力。
Lee强调共享经济需求机会窗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⑦和商业周期的突变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从经济需求拓展到社会需求、环境需求等多个层面,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变化为共享经济领域的后期进入者提供了充足的创业机会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闲置产品的增加、消费者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失业率上升导致的经济衰退等因素扩大了消费者对共享经济的需求,亦为共享经济领域的新创企业加入和传统企业二次创业提供了契机。Muro认为在具有大投资特征的行业中商业周期迭代会为后期进入者提供机会窗,投资动态、生产动态与需求动态的不匹配现象要求现任者和后来者在时机掌握和生产能力上做出战略选择,商业周期的变更能够释放与重置市场资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创造机会⑩。
Malerba认为共享经济制度机会窗源于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变革⑪。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但政府机构的风险规避倾向于平稳改变,由此导致政策变化落后于环境变化⑫。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各级政府对共享经济的态度有所差别,较高层次(中央或联邦)的政府比较低层次的政府(地方或城市)对共享经济的态度更为积极⑬。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增减、出口支持等途径影响行业的制度环境,当不对称环境产生时,现有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后期进入者则可以通过抵消与进入市场相关的初始成本劣势获取机会。Cantwell认为由于共享经济领域制度与信息的不完善,导致其更容易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⑭,即共享经济企业并非是制度环境变化的被动承受者,其能够通过自身行为主动影响政策制定,进而打开制度机会窗。
共享经济的爆发性增长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巨大优势,推动了新型的创业行为,使得个体可以利用闲余的自有资产来挖掘共享经济机会窗的价值。但正如Webb等学者指出,正规经济、传统经济中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已经受到极大关注,但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研究刚刚起步⑮。
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典型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典型特征
从动机的视角来看,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沉重的税收负担和限制性法律是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⑯。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观点,Williams、Nadin等质疑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纯粹是通过商业驱动的假设,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往往将商业与社会理性相结合,并且价值开发行为的动机会随着时间和区域而变化⑰。Thai、Turkina认为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通常受到社会支持文化的驱动,亦即文化适应性以及供需双方对社会价值的渴望⑱。除经济和文化动机之外,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亦收到其平台的鼓舞,其为潜在的创业能够重新分配受限资源并参与价值开发行为提供了便利⑲。
从需求的视角来看,杨学成、涂科认为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通常利用自己的资产参与价值挖掘,因此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对初始资本的需求和规模远远小于传统创业⑳。其次,Guttentag提出共享经济中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并不完全依赖其产品或服务产生的直接收入,而是在资本“催肥”的大环境下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㉑。第三,Martin认为传统创业的价值开发所需的冒险倾向、模糊承受力等特征,可能并不适用于共享经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并不容易受到风险和模糊的影响,通常更多地参与服务提供过程,其与客户间的关系具有更高程度的交互和更低的正式性㉒。第四,周向红和刘宸提出共享经济相比较传统经济具有更为多元和复杂的法律关系结构,其使得价值开发行为在关系界定、市场监管等方面对制度适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㉓。
从资源的视角来看,Belk提出资源的获取和重新分配一直是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的重点。共享资源既包括汽车、食品等物质资源,亦包括服务、信息等非物质资源㉔。与传统创业行为相反,共享经济创业企业在价值开发过程中依赖于从资源提供者的角度看待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优先获取资源,而不是生产新资源。Bardhi、Eckhardt、Botsman、Rogers,强调了现有资源的再分配㉕,基于共享经济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提供了一种激活闲置资源和过程产能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平衡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对价值开发的理解㉖。
共享经济这一新概念的引入,催生了创业机会及制度创新,但行业竞争也随之产生,使得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企业必须重新定义其价值开发行为模式㉗。与专注于特定目标市场开发的传统企业相比,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集中在虚拟市场,能够有效且方便地将用户与供应商连接㉘。共享经济的多元化性质决定了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模式的类型和划分依据具有差异性㉙,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目标开发环节,Ostaeyen提出可以将价值开发行为模式分为面向产品(即以产品销售为主,客户拥有有形产品所有权)、面向使用(即消费者具有使用权,创业者具有所有权)和面向结果(即实现结果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由创业者自行决定) 三类㉚。基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目标环节的三类价值开发行为模式是一个连续体,产品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的依赖正在减少,而服务变得更加重要㉛。
表2 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模式分类
et?al?,2017;Habib et?al?,2016?基于价值创造的划分?单一交易模式、会员模式、佣金模式、无限平口模式?Andrei、Julian,2015;Heinrichs,2013;Finck、Ranchordá s,2017?;Kornberger??et?al?,2017?
基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对象,Frenken提出将价值开发行为模式分为平台模式、启用(授权)模式和雇佣(委托)模式三类。在平台模式中,创业者作为消费者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角色交替,负责大部分的价值创造㉜。Parente启用(授权)商业模式建立在创业者、中介和客户之间,通过促进买方和创业者之间的合同关系,实现价值挖掘的强大先发优势和市场集中效应㉝。Ferrell认为雇佣(委托)模式中创业者与客户之间不存在中介,创业者拥有独特且难以模仿的资产,根据特定的目标偏好开展价值开发行为,提供有限范围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㉞。
基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类型,Evans提出可以将价值开发行为分为单一交易模式、会员模式、佣金模式和无限平台模式四类。单一交易模式由供需之间的二元关系主导,具有效用约束的收入流,创业企业通过雇用员工(内包)或委托其他公司(外包) 创造和提供价值㉟。Heinrichs提出会员模式主要是供需之间的二元关系及效用未绑定的收入流,创业企业按照合同约定为客户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提供一定时间内不限次数的服务㊱。Michèle提出佣金模式由创业企业、中介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三元关系主导,具有效用约束的收入流,主要通过成功匹配提供者和使用者并执行交易获取佣金,双方通过平台的匹配能力提取的价值受到强大的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㊲。无限平台相比佣金模式的差异性在于创业企业从间接来源获取收入,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用户免费获取,第三方进行付费并获取用户产生的其他内容㊳。
共享经济情境下的创业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一系列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其价值开发行为的偏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Grinevich等认为制度、市场、信任等因素将成为价值开发行为的重大制约㊴,使得价值开发行为存在如下风险(如表3所示)。
表3 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风险
基于灰色监管的制度风险。Christofer、Christian的研究结果表明,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存在着多种制度逻辑,市场和非市场逻辑交错,相关非正式制度仍处于不稳定状态㊵。监管机构亦认为部分创业企业的价值开发行为是在利用政策漏洞而不是开发合法的模式㊶,共享平台亦被指责利用监管灰色区域来挖掘价值。相对滞后的制度和法律难以解决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多主体协调及法律关系,从而导致价值开发行为存在风险。Cannon、Summers建议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应积极与监管机构合作,公开分享价值开发模式及相关数据,制定更为完善的方案㊷。
基于隐蔽性垄断的市场风险。由于较低的创业门槛和投入成本,现有的价值开发行为面临着激烈的同行竞争和压力。同时由于价值开发行为的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使用权转移等特点,使得行业抵制将引发社会风险㊸。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挖掘所依赖的数据资源增加了行业准入壁垒,已有的创业企业可运用数据和技术操纵市场,出现新的垄断方式。其将使得交易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并形成隐蔽性的垄断,使得价值开发行为缺乏市场公平竞争。
基于品牌认知的信任风险。Ahsan提出相比较传统商业,共享经济分离了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得消费者对于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的不信任感普遍存在㊹。共享经济情境下的创业多面临保险体系缺失、个人信息泄露、安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可能会阻碍消费者接受共享型产品和服务,品牌效应难以建立,造成价值开发行为的信任体系缺失。
特定平台的中介作用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以部分使用权为支撑的协同消费方式无需永久持有所有权以及承担相关的义务,然而处于探索初期的共享参与模式正使共享经济领域创业的监管机制受到制约。Ranchordás认为共享经济平台的新规则取代了原有的旧规则㊺,使得传统监管机制难以适应于共享经济创业的发展㊻。
Cohen提出企业层面监管的缺失使得共享经济领域创业面临可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的发展瓶颈㊼。Sigala强调大量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往往通过补贴来实现商业品牌的提升,却缺乏对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研究,投资人往往也只关注项目的潜在市场价值而忽略其盈利能力,且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将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扰乱金融监管,难以降低企业收取大量用户押金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避免共享泡沫的产生㊽。袭亮认为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交互过程的频繁和便利,在用户信息安全上极易出现纰漏,平台未能及时完善有关用户信息的保密技术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或者企业以资源置换为目的有意窃取用户私人信息均难控制,并极易使得共享经济领域创业市场渗透难、项目推进慢、法律风险高㊾。
消费者层面监管的失位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共享经济消费者仅享有产品的使用权而未持有其所有权,Verboven认为这使得需求端的消费者在行使所有权时疏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无明确限制的共享经济产品的使用权限以及低约束的共享渠道造成了公共资源生命周期的缩减,供给端的创业企业为此需加大资本投入以抢占市场和获取竞争优势,资源浪费随之加剧㊿。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存在部分消费者在素质水平、价值观念、安全意识方面的局限,导致共享经济产品疏于保护并且缺乏安全保障,引发共享经济创业产生消极的外部效应和反弹效应。
政府监管的不足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缺乏稳定性。首先,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模式从底层经济关系上瓦解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和商业逻辑,政府如若未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将打破经济生态原有的平衡,对传统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影响行业内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并可能导致传统从业者收入大幅度降低、经济社会不稳定性增加。其次,Zervas强调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难以适用于共享经济下的创业企业,创业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认可,其权责亦未明确界定,对于消费者、从业者、平台企业等主体参与的共享经济活动尚存在大量灰色地带,若不及时优化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共享经济创业将难以保障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51〕。最后,郭鹏等认为共享经济创业的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亦不成熟,任何个体和组织均有权参与到共享经济活动中,因此政府监管对象的主体范围广、复杂程度高。在此形势下,政府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何改善整体共享经济创业系统的绩效,以及如何促进共享经济创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监管所面临的困难〔52〕。具体的相关论述参见表4。
表4 多元主体参与的共享经济监管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企业发展实现协调性和持续性的保障,而该体系的监管范围包含了政府、供给端的创业企业、需求端的消费者以及行业协会等,这些参与主体呈现异质性的行为特征,因而需要采取多维度的管理规范以保障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新型的管理体系中,每个参与主体需分工协作〔53〕,多元化治理策略如下:
共享平台作为共享经济领域创业企业发展的助推力,需利用信息技术将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实时对接,因此亦需向供需两端提供必要的法律监管〔54〕。荣朝和强调共享平台的信息化监管是创业企业对其共享经济活动参与者实施动态监督、实时监察的重要工具〔55〕,创业企业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遵纪守法意识,亦需利用信息化平台登记参与者的注册信息,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参与者的准入门槛,并联合政府对监测到的违规参与者进行处罚〔56〕。具体而言企业平台自治要求保证承诺可行性。企业对内建立诚信制度,对外承担社会责任,并培育立足于遵纪守法兼济天下的企业文化连接内外,树立自身成为行业标杆,以企业平台自律作为多方协同治理的重要一环,在供给端做好创新误区和潜在违规行为的源头治理与把控〔57〕。
行业协会以及产业联盟的规制作用是共享经济创业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推手,促进了行业自律和行业公约形成。Malhotra认为共享经济中创业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为获取竞争优势创业企业易疏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详尽的且适应行业特征的监管条例,弥补政府监管的宽泛性,对创业企业实施细致的监管,保障创业企业的运作与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58〕。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赋权于共享经济创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通过完善监管条例、加强监管力度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公共资源实现安全可靠的共享,推进行业内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互动。行业规制的重点在于筛选标杆并专业监管,通过专业性考量和管理规范的结合形成小范围理性竞争业态,进而影响全行业运作风气。
政府需发挥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首先,Tjaden认为应对共享经济市场进行监管,采取积极的监管策略,保障共享经济创业的信息安全和市场的公平,如果政府失去了对共享经济的控制,将暴露其弊端,继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59〕;其次,政府需要兼顾社会安全和技术创新,不仅要允许充足的进入空间,还要制定分阶段进入的政策,在创新领域保留一定的试错空间,积极鼓励科技创新,确保社会受益。再次,Rauch提出政府可通过颁布相关制度法规,协调传统企业与共享经济创业企业的发展,避免共享经济创业对传统企业的冲击,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此对共享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调整,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60〕。王玉基于此将政府监管优化路径总结为构建开放治理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互联网+”监管思维。首要的仍然是构建依靠平台、行业、消费者在共享经济生态圈协同管理维护秩序,本质是简政放权,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利用自治共治提升治理质量;另一方面考虑到新旧两方诉求,搭建公平竞争的行业平台,避免公权力被不正当竞争裹挟〔61〕。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国内外学者关于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研究的分析归纳,首先提炼出共享经济情境下因行业技术知识更新、市场需求与商业周期迭代、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变革而形成的三类价值开发最佳干预期,并基于新创企业、消费群体、政府机构三类主体说明机会窗介入的成因及可行性。其次列举出基于动机、需求、资源三个维度的价值开发行为特征,即该情境下的价值开发行为受商业发展和社会理性提升的驱使,衍生出资本、交互、制度需求,运作过程中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再分配,有助于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有助于提升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频率和质量,有助于完善现有经济环境下法律关系结构。以及整合出基于目标环节、参与对象、价值创造三个视角下的共享经济价值行为运作模式,共同形成共享经济情境下创业的价值开发行为范式:基于目标环节包括转让所有权、让渡使用权、协商归属三类;基于参与对象包括创业者直接参与交易过程的平台模式、创业者通过中介参与交易的授权模式、创业者开展有限定值的雇佣模式;基于价值创造包括存在供需双方效用约束的单一交易模式、存在供需双方效用未绑定的会员模式、存在供需中介三方效用约束的佣金模式、存在供需及第三方各取所需的无限平台模式。同时列举出受制度、市场、信任等因素影响下的行业制约风险,包括灰色监管引发的制度风险、隐蔽性垄断引发的市场风险、品牌认知偏差引发的信任风险,提出基于企业、消费者、政府三类参与主体的治理缺失。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不同主体的行业治理策略,通过共享平台的信息化监管、行业协会的公约自律、政府宏观调控的动态协调,形成政府部门、平台企业、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用户群体自查互查、协同合作、监管保障结合的联合治理机制。
注释:
① Lizzie Richardson,Performing the Sharing Economy,Geoforum,2015,67,pp.121-129.
② Keun Lee,Franco Malerba,Catch-Up Cycles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Leadership:Windows of Opportunity and Responses of Firms and Countries in the Evolution of Sectoral Systems,Research Policy,2016,46(2),pp.338-351.
③ Young Park Tae,Krishnan Rishikesha,Booth David,Catching-up or Leapfrogging in the Indian IT Service Sector:Windows of Opportunity,Path-creating,and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4,32(4),pp.495-518.
④ Samira Guennif,Shyama Ramani,Explaining Divergence in Catching-up in Pharma between India and Brazil Using the NSI Framework,Research Policy,2016,41(2),pp.430-441.
⑤ Chandy Rajesh,Tellis Gerard,The Incumbent’s Curse?Incumbency,Size,and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2),pp.1-17.
⑥ Keun Lee,Jeehoon Ki,Rise of Latecomers and Catch-up Cycles in the World Steel Industry,Research Policy,2016,46(2),pp.365-375.
⑦ Keun Lee,Chaisung Lim,Wichin Song,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y a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and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Catch-up in Digital TV by the Korean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29(1/2),pp.40-63.
⑧ John Mathews,Strategy and the Crystal Cycl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5,47(2),pp.6-32.
⑨ Claudio Giachetti, Gianluca Marchi, Successive Changes in Leadership in the Worldwide Mobile Phone Industry:The Role of Windows of Opportunity and Firms’Competitive Action,Research Policy,2017,46(2),pp.352-364.
⑩ Paolo Di Muro,Rodney Turner,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Pursuit Through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A Project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8,36(2),pp.968-979.
⑪ MalerbaFranco,NelsonRichard,Learningand Catching-up in Different Sectoral Systems:Evidence from Six Industries,Industrial&Corporate Change,2012,20(6),pp.1645-1675.
⑫ John Donahue,Richard Zeckhauser,Frontmatter: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ivate Roles for Public Goals in Turbulent Times,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43(4),pp.493-496.
⑬ Sounman Hong,Sanghyun Lee,Adaptive Governance and Decentralization:Evidence from Regulation of the Sharing Economy in Multi-level Governance,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8,35(2),pp.299-305.
⑭ John Cantwell,Blurred Boundaries between Firmsand New Boundaries within (Large Multinational) Firms:The Impact of Decentralized Networks for Innovation,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26(1),pp.1-32.
⑮ Justin Webb,Garry Bruton,Laszlo Tihanyi,Ireland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Framing A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5),pp.598-614.
⑯ Friedrich Schneider, Andreas Buehn, Claudio 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all over the World,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10,24(4),pp.443-461.
⑰ Colin Williams,Sara Nadin,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Commercial or Social Entrepreneurs,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2012,8(3),pp.309-324.
⑱ Mai Thi Thanh Thai,Turkina Ekaterina,Macro-Level Determinants of Formal Entrepreneurship Versus InformalEntrepreneurship,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14,29(4),pp.490-510.
⑲ Ricarda Bouncken,Andreas Reuschl,Coworking-Spaces:How a Phenomenon of the Sharing Economy Builds a Novel Trend for the Workplace and for Entrepreneurship,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2016,12(1),pp.317-334.
⑳ 杨学成、涂科:《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价值共创研究——以出行平台为例》,《管理评论》2016年第28期。
㉑ DanielGuttentag,Airbnb:DisruptiveInnovation and theRiseofAn InformalTourism Accommodation Sector,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5,18(12),pp.1192-1217.
㉒ Chris J.Martin,The Sharing Economy: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or A Nightmarish form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Ecological Economics,2016,121,pp.149-159.
㉓ 周向红、刘宸:《多重逻辑下的城市专车治理困境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3卷。
㉔ Russell Belk,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8),pp.1595-1600.
㉕ FleuraBardhi, GianaEckhardt, Access-Base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Car Shar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2,39(4),pp.881-898.
㉖ Rachel Botsman,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HarperCollins,2010.
㉗ Habibi Reza,Davidson Alexander,Laroche Michel,What Managers Should Know About the Sharing Economy,Business Horizons,2016,60(1),pp.113-121.
㉘ Altman Elizabeth,Nagle Frank,Tushman Michael,Innovating Without Information Constraints:Organizations,Communities,and Innovation When Information Costs Approach Zero,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7757(1),pp.65-70.
㉙ Ritter Schanz,The Sharing Economy:A Comprehensive BusinessModelFramework,JournalofCleaner Production,2019,213,pp.320-331.
㉚ Joris Ostaeyen,Adriaan Horenbeek,Liliane Pintelon,Joost Duflou,A Refined Typology of Product-Service Systems based on Functional Hierarchy Model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51(1),pp.261-276.
㉛ Arnold Tukker,Product Services for a Resourceefficient and Circular Economy—A Review,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7,pp.76-91.
㉜ Koen Frenken,Political Economies and EnvironmentalFuturesforthe Sharing Economy,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2017,375(2095),pp.82-100.
㉝ Ronaldo Parente,José-Mauricio Geleilate,Ke Rong,The Sharing Economy Globalization Phenomenon:A Research Agenda,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18,24(1),pp.52-64.
㉞ Linda Ferrell,Kyle Huggins,Seismic Shifts in the SharingEconomy:ShakingUp MarketingChannelsand Supply Chains,Journal of Marketing Channels,2017,24(1-2),pp.3-12.
㉟ David Evans,Richard Schmalensee,Multi-sided Platfo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5,43,pp.162-174.
㊱ Harald Heinrichs,Sharing Economy: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13,22(4),pp.228-231.
㊲ Michèle Finck,Sofia Ranchordás,Sharing and the Cit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49,pp.1-70.
㊳ Martin Kornberger,Dane Pflueger,Jan Mouritsen,Evaluative infrastructures:Accounting for Platform Organization,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7,60,pp.79-95.
㊴ Vadim Grinevich, FranzHuber, Gree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haring Economy:Utilising Multiplicity of Institutional Logic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7,6,pp.1-18.
㊵ ChristoferLaurella, Christian Sandströmb, The Sharing Economy in Social Media:Analyzing Tensions between Market and Non-market Log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7,125,pp.58-65.
㊶ Andrew Bond,An App for That: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90(2),pp.60-70.
㊷ Sarah Cannon,Lawrence Summers,How Uber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Can Win Over Regulator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Digital Articles,2014,pp.3-20.
㊸ 陈加奎、徐宁:《共享经济下知识产权如何驱动中小企业创新》,《科研管理》2018年第39期。
㊹ Mujtaba Ahsan,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 in the Sharing Economy:A Crit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8,28,pp.1-15.
㊺ Sofia Ranchordas,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Guest Editorial:Guest Editorial,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2016,7(4),pp.650-651.
㊻ Eyal Ert,Aliza Fleischer,Nathan Magen,Trust and Reputa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The Role of Personal Photos in Airbnb,Tourism Management,2016,55,pp.62-73.
㊼ Boyd Cohen,Jan Kietzmann,Ride on! Mobility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Organization&Environment,2014,27(3),pp.279-296.
㊽ Marianna Sigala,Collaborative Commerce in Tourism: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Industry,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7,20(4),pp.346-355.
㊾ 袭亮、张璐:《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共享经济:问题与出路——以“共享单车”服务为例》,《科学与管理》2018年第4期。
㊿ Hans Verboven,Lise Vanherck,The Sustainability Paradox of the Sharing Economy,UWF,2016,24(4),pp.303-314.
〔51〕 GeorgiosZervas,DavideProserpio,JohnByers,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7,54(5),pp.687-705.
〔52〕 郭鹏、林祥枝、黄艺、涂思明、白晓明、杨雅雯、叶林:《共享单车:互联网技术与公共服务中的协同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4期。
〔53〕 Alice Witt,Nicolas Suzor,Patrik Wikström,Regulating Ride-sharing in the Peer Economy,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5,1(2),pp.174-190.
〔54〕 Cohen Sundararajan,Self-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Peer-to-Peer Sharing Economy,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2015,82,pp.116-116.
〔55〕 荣朝和:《互联网共享出行的物信关系与时空经济分》,《管理世界》2018年第34期。
〔56〕 江积海、李琴:《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连接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Airbnb的案例研究》,《管理评论》2016年第28期。
〔57〕 彭华涛、罗一郎、夏德:《共享经济创业的异常模仿行为及其协同治理》,《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36期。
〔58〕 Arvind Malhotra,Marshall Alstyne,The Dark Side of the Sharing Economyand How to Lighten It,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57(11),pp.24-27.
〔59〕 JasperTjaden, Carsten Schwemmer, Menusch Khadjavi,Ride with Me—Ethnic Discrimination,Social Markets,and the Sharing Economy,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8,34(4),pp.418-432.
〔60〕 Daniel Rauch,David Schleicher,Like Uber,But for Local Government Law:The Future of Local Regulation of the Sharing Economy,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5,76,pp.901.
〔61〕 王玉:《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监管困境及优化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