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从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出现的问题也较多。文中以广西数据为例,就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从政策导向及绩效管理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公益类科研院所;政策导向;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4-0000-00
0 引言
中国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特别是数量庞大的西部地区相关院所,长期以来由于与市场脱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显现,非但不能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科技的协调发展。广西地区地处西部,科研院所长期以来处于西部省份的中等梯队,代表了大部分省份的平均水平,本课题从研究广西公益类科研院的数据入手,剖析传统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弊端。探讨如何在改革中,通过政策的外部引导和绩效体系的内部优化,重新激发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活力,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情况-以广西为例
1.1 区直转制类院所
2000年,广西启动了区直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全区27家区直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为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除已倒闭、合并、注销的院所外,广西还有区直转制科研院所23家。本次调研选择了其中21家(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2家与广西科学院一并统计,未做单独调研)和已转制为民营企业的华蓝集团共22家(名单见附件1),涉及化工、机械、建筑、轻纺、电子、交通、海洋、设计等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领域。21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国有企业后,得到一定发展,缴纳税收从2006年的1559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7377万元,增长4.73倍。获得专利授权数从2011年的25件,提高到2016年的85件。
1.2 区直公益类院所
2012年自治区对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了分类改革,根据各单位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在保留事业单位编制的基础上,将公益类科研院所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本次调研选择了42家区直公益类科研院所,涉及农业、卫生、工信、环境、生物、地质、体育、知识产权等科研技术和社会服务领域(名单见附件2)。多年来,区直公益类科研院所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6年间,42家区直公益类科研院所共获得授权专利876件。
1.3 中直驻桂院所
广西中直科研院所数量不多,总共有7家,本次调研选择了其中6家(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组建不久,未做调研。名单详见附件3),涉及地质勘查、新材料、环保、电工材料、化工橡胶、光通信技术和岩溶地质等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领域。1999年,中直驻桂科研院所根据国家部署实施改制,除桂林岩溶所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外,其余5家中直科研院所均改制为科技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中直驻桂科研院所聚集了较强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成果,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2011-2016年,6家驻桂中直科研院所得到财政支持共计29372万元,上缴税收39086万元,平均每年为国家净贡献1619万元;6年间,专利数从17项增长到61项,专利和其它成果转化收入126884万元。
2 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部分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2011-2016年,广西公益类科研院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项,全部是以参与单位而非牵头单位获得,而同期周边的云南省获得18项,江西省获得10项,湖南省也有7项,且大多是牵头获得。专利转化方面,6年间42家公益类院所获授权专利数共876件,但只转化了14件,转化率仅为0.48%,专利转化收入为13.8万元,平均每件专利转化的收入不到1万元。而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如牛津大学2015年专利转化率高達70%,差距巨大。
2.2 运行机制落后,不能满足新的变化需要
由于我国国有科研院所长时间以来缺乏统筹安排的机制,并且有相关考核目标约束,导致了整体科研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形式,同一时间内对一些比较热点的科研项目大量的追逐,而其他一些长期性的,基础性的,难以产生回报的课题总是被忽略,得不到相关支持。除此以外,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改革后的部分院所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转制和市场化的原因,科技项目及科技资源开始自发的向盈利性行为倾斜,人员安排重心也渐渐向市场靠拢,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公益性的科研项目质量降低,本应用于基础性研发的公共资源,也被用于牟利,而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和监管没有及时跟上,而上级部门由于GDP考核等原因,也不会对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公益属性必然逐渐降低,无法实现市场经营反哺科技研发的构想,并且可能会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足等原因,逐渐丧失原本具有的科技优势,沦为普通市场主体,甚至破产清算,对国有资产造成极大浪费。
2.3 科技人力资源逆向流动
统计表明公益类的相关科研院所虽然数量众多,编制庞大,但是相对优秀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等仍然相对缺乏。较为年轻并且有实力的科研人员有很大倾向会流向收益相对较高的企业,而流入的人才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而由于管理机制问题,通过社招聘用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会逐渐丧失合理性,团队组建也会愈加困难,最终导致研发能力降低,进而失去核心竞争力。
2.4 分配与激励机制不合理
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取决于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从某种角度看来自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但我国现有的激励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当然,这里的激励机制绝不仅仅是薪酬的问题,还有职务晋升、出国深造、带薪休假、学术交流以及提供配套的科研试验设备等。科研机构的从业人员首先是科研工作者,他们劳动特点必须得到尊重,而这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的激励措施选择上。
3 通过政策导向和绩效管理改善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本文剖析了改革中存在的困境,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系列的政策导向和绩效管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具体建议如下:
3.1 政策导向
3.1.1 机制导向
通过政策引导科研机构合理分流转制,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同时保证好必要的公益性研究能够继续推动,推向市场的部分合理剥离,不要通过行政手段干涉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也不能完全忽略公益性的必要研究。
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科研机构,要引导转化成科技型企业,也可以通过部分进入企业、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方式进行转制。而对于面向基础学科或者纯公益性研究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盈利手段,在转制结构,调整人员上,应该按编织内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过经费扶持,项目外包等形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
3.1.2 人才导向
对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进行改革完善,推进多条参考体系并举的晋升机制。对职称比例数目不再进行死板的要求,由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申报,允许增减。对较为重要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相应的待遇根据岗位变动随时调整,放松入职条件,增加社招比例,对有工作经验,有核心技术的人才,适当放松学历条件。在保证好公益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所得税减免,补贴等方式,积极推动资源向实用性成果转化倾斜,鼓励技术持有人创办企业,将成果与市场真正接轨。
3.1.3 利益导向
通过政策引导,首先保障好一线科研团队的成果产出利益,包括研发成果的使用,经营和合理处置,在保证院所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降低院所的所得比例,增加科研团队的合理收益,明确的鼓励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手续流程,比如先处置再报备,减少盖章流程,从基础上鼓励科研团队与市场接轨,通过市场获得更大收益。
3.2 绩效管理改革
该领域众多的研究成果标明,单一的利益分配和绩效激励都各有利弊。比如编制内的工资制度能提供较好的人员稳定性,但是对潜能及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明显不足。而大量的奖金发放会导致员工追逐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职称制度给出了职业长期规划,却对年轻员工的发展成长造成了诸多限制。各类评奖与待遇进行挂钩,会使员工脱离市场,为得奖而得奖,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不大,而股权激励会导致后入职的员工享受不到相关福利。
因此,所以院所改革需要建立细致详尽的绩效管理制度,实现多元化,目标导向化,充分体现各个岗位的价值,优势,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特别是要对中高级专业人员有足够的吸引力,降低人员流动性,保持团队稳定。比如科技人员实行期权激励。对项目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聘任制度;设立好职业晋升阶梯,按照岗位贡献设定分配和激励,同时因地制宜的开展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规划。
根据对现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使用平衡积分卡的方式设计院所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并建立绩效考核细则。各个院所科研基于自身的发展的战略与目标,设定5个具体的一级指标,包括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相关的服务,团队建设,创新程度。科研投入中包括了仪器购买,人员科研经费,财政及项目拨款等;科研产出包括了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的论文的等级,获得各类奖项,成果转化程度等,科研服务则包括了指导,授课,咨询,建议,成果推广等,团队建设包括了人才的培养,团队的组件等,而创新程度要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对外技术输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定量的指标可以包括共性的内容和个性的内容,各个院所科研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目自行设定构建,设置权重值,而定性的的指标按照不同等級,科研通过邀请专家打分,各个小组互评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参考近年来绩效考核的常用方法,对于定性的指标,采用平均分制,综合考虑专家或主管部门或互评的分数,取平均值。定量的指标则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再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具体权重,然后进行统筹计算,具体考核时间可以参考负责的工作类别来定量,比如按照项目进行阶段分段,按照季度分段,按照经济指标进行分段等方式。
4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差距较大,很多地区的科研院所离核心市场较远,市场竞争不充分,能获得的资源也较少,因此核心科研能力有可能不高,且长期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在外部环境比较恶劣的现实情况下,这些院所更应该突破传统机制的约束,改革内部绩效机制,政府也应该通过进行政策引导支持,帮助院所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壮大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链,同时进行深层次的内部绩效管理,提升自身效率。
参考文献
[1]才让,高振,刘骁.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和实际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苟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省属科研院所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6(05):52-57.
[3]张爱宁,李晥玲.地方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以甘肃省属科研院所为例.科研管理,2014(S1):31-38.
[4]陈勇.基于Malmquist的重庆市科研院所知识生产效率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6):42-47.
收稿日期:2019-11-08
作者简介:谷伟涛(1988—),男,河南濮阳人,工程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