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柏林
維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那么,作为高中数学重点内容———函数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谈一谈感想。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多,他们不是以空白的头脑状态进入课堂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在头脑中储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和表象,即使他们对某些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呈现在他们眼前的问题形成合理的解释,表现为知识的正迁移,或者先前学习会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表现为知识的顺向迁移。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忽略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简单的从外部传递,灌输新知识,而要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或顺向迁移,以旧引新,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可以首先请学生回忆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函数和概念,由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某个变化过程中变量的依赖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函数的实例,这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带有解析式、表格、图像的三类函数,从三个角度给抽象概念以足够的实例背景,在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上,引导学生运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从集合、对应的角度重新给函数下一个定义,得出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函数的概念,从而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继而,通过例题、思考、探究、练习中的问题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函数符号、函数三要素,并与初中函数定义作比较,从而让学生自然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的本质。
又如,为了学习指数函数,希望学生理解指数函数,首先应该将初中学过的指数概念进行扩展、推广。在初中代数中学习了正整数指数、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将指数概念扩充到有理数指数幂,并给出了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继而,用两边夹的方法进行逼近,将有理数指数幂推广到无理数指数幂,于是指数幂的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零、负指数依次推广到有理数、实数范围了,这为后面学习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实数集埋下了伏笔。否则,学生将很难理解自变量为什么可以取全体实数,比如,自变量取不是整数的有理数,这个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呢?这个困惑是学生所不能解决的。因此,老师们应该在教学之前,了解知识的发生顺序,哪些知识是解决后面问题的基础,不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不能一步多个台阶、忽略知识基础,要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适当调整教学过程,顺应学生一步一个台阶,从而将学生领入最近发展区。
布鲁纳认为,一位教师提供的支架不能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起始阶段,为了促进儿童行为达到较高的潜在水平,教师需要提供大量帮助,随着帮助水平的下降,学习者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将行为的责任交给了学习者,移开支架之后,学习者可以在同样高的水平上独立行动。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步设置支架:支架一,引入单位圆;支架二,引入有向线段;支架三,作辅助线。在支架的牵引下,学生会比较顺利的找到任意一个角的正弦线。在寻找余弦线、正切线时,教师可以撤掉支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余弦线、正切线的寻找。
设置问题、悬念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或带有悬念的问题,引起学生回忆、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设置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前,可先提问学生如何来计算log36-log32,log123+log124这类问题,根据指数与对数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对数是否也有和指数相类似的运算法则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由特殊到一般,即是从特殊的情形入手,引导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一般结论或规律,是现实世界中广为应用的一般认知规律。
(作者单位:临澧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