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辰
时光倒回2014年,我从高中就读的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顺利考入清华计算机系。作为一名“高考党”,来到清华园之前,我对计算机系的激烈竞争已有所耳闻——这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信息学竞赛保送生,剩余的同学很多都是各地理科第一名,真正称得上高手如云。实际上,我也参加过竞赛,但在从省选到国赛的巨大难度、跨度面前,我的付出显然不够多,比赛中捉襟见肘,以一枚铜牌草草收场。依稀记得,某次冬令营联欢晚会,成绩惨淡的我默默站在世界冠軍陈立杰师兄旁边,然而丝毫没有勇气与他搭话。
带着并不突出的计算机背景,我开始了大学生活的自主探索。受高中母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校训的影响,我首先稳扎稳打,第一学期的学分绩点位居年级前列,创造了一个不错的开端。同时我积极参加社工,曾加入学生国旗仪仗队,在风雨之中守护五星红旗;加入校学生会,参与许多校内讲座的筹办;还通过层层选拔,艰难入选由各院系36名同学组成的校“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第十四期。这些经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朋友和视野,更重要的是一种尽己所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源源不断的朋辈激励与精神鼓舞。
然而,权衡繁重的学习与社工任务本身就不容易。这种局面持续一年多以后,我渐渐陷入迷茫。深刻反思后,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找回初心,及时改变方向。我从入学之初,就想要成为一名对祖国有突出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我计划毕业后出国留学,进入全球顶尖院校深造。大学四年将要走过半程,我必须在剩余的两年内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学术经验,做好充分准备。
目标明确的我果断转移重心,进入计算机图形学课题组学习。当时的我对于科研认识浅薄,不懂得多投入才有产出的道理,结局一无所获。不过幸运的是,我取得了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的暑期研修资格,研究可3D打印机器人的交互式设计。我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在三个月的暑期研修中尽心尽力,不敢有一点松懈。我特意买了辆山地自行车,这样在实验室工作14小时到后半夜也能骑车回公寓,比走路更安全,比坐校车更方便。最终,我以第二作者成功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回国之后的我在申请季继续集中精力攻关科研,与博士生学长杨晟一同开展机器人室内三维场景重建的两个项目——基于异构多传感器的重建和基于全景图的重建。我基本没有计算机视觉和几何方面的学习背景,但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积极学习思考,解决了几个系统设计和实现上的关键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两篇论文,均投稿至图形学领域顶级期刊。东主楼度过的日日夜夜,凌晨2点、3点直到6点的新民路和紫荆宿舍区,如今都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当然,与科研故事线平行的,还有我的超算之路。大二下学期,带着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的兴趣,我加入了计算机系超算团队。这支略带神秘色彩的队伍由在校本科生组成,曾经在世界三大超算赛事中豪取大满贯,为校争光。入队之初的每次组会,我都安静地坐在一旁,听身边的“大神”学长侃侃而谈,学习每道赛题的优化策略。2016年6月份,我首次作为替补队员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ISC16(国际超级计算大赛)比赛。庞大的法兰克福会展中心,集中了12支来自世界各地院校的代表队。轰鸣的机器、专注的同学、紧张而激烈的节奏,都使我深受震撼。可惜我们最终屈居亚军,知识经验都十分欠缺的我没能发挥多少作用。
第二年,我成为正式队员,首先在2017年5月赴江苏无锡参加ASC17(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比赛。我和三字班的李宇轩同学合作,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优化海浪数值模拟应用MASNUM。面对陌生的系统结构,我们参考大量文献,对程序进行了深度优化,最终实现高达392倍的性能提升,一举夺得e-Prize计算挑战奖,助力全队拿下总冠军。6月,我再次随队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ISC17比赛。凭借综合实力,特别是深度学习题目上的优异表现,我们成功拿到第二个总冠军。
11月,我被任命为超算团队队长,带队赴美国丹佛参加SC17(全球超算大会)比赛。可惜与冠军失之交臂,没能再创历史。经过深刻反思,2018年的我们重整旗鼓,首先赴江西南昌参加ASC18比赛,以明显优势卫冕总冠军;6月,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的ISC18比赛中有惊无险再度实现卫冕。至此,清华超算团队已在世界三大超算赛事中获得10次总冠军。7月8日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邱勇校长以超算团队为例表扬了清华校内致力于科创活动的同学们。当校长逐个念出超算团队毕业生的名字——包括我的名字时,我既惊喜又感动。
超算团队获得的荣誉,是清华的,是中国的。胜利的喜悦之余,我同样感受到肩上不断加重的现实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我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接受历练,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不容置疑,我会继续带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带着“行胜于言”的习惯,坚守初心,向梦想和远方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