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衡
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就踢毽子的规则来说,只要连续踢上空,不落地,踢的毽子就都算数。踢毽子还有花样技巧比赛,常以肩、背、胸、腹、头与两脚配合,做出各种姿势,使毽子经久不落地,缠身绕腿、翻转自如。
首先,踢毽子是全身心的健康运动,因为踢毽子可以调节人的思想情绪,特别是众人在一起的“群踢”,宽松的心境、欢快的节奏、紧张的场面,往往使人乐而忘疲、乐而忘忧,无形中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和战胜困难、抵抗疾病的能力。踢毽子对于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及隔阂等,都是有效的妙方良药。
其次,踢毽子时出现的激烈运动,无疑能对人的呼吸、血液循环系统起到直接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而且还有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的作用。毽子踢起来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人的动作要迅捷麻利,在瞬间完成踢的动作,要求人的反应必须高度机智、灵活,体态非常柔和、轻巧,如果没有大脑、眼睛、四肢的密切配合,没有多个系统的有机互动,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踢毽子起码能对大脑的思维、眼睛的视觉、腰腿的转动屈伸功能起到有效的锻炼和改善。久而久之,就可能达到骨骼坚实、关节滑利、韧带随和、肌肉健美的目的。特別是踢毽子的动作带动人体关节的横向摆动,对动员机体迟钝部位的参与和潜能的发挥,是功不可没的,而全身机能的有效发挥,是造就人身心健康的基本元素。
1.基本踢法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为“磕”等。
2.儿歌伴唱踢法
里和,外拐,飘洋,过海吟唱八个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飘、洋、过”五个音节时用正脚各踢一下,唱“和”时用反脚向内踢一下,唱“拐”时用反脚向外踢一下,唱“海”时打一个跳,循环反复。
3.跳背踢,跳背毽法
一条腿先向前抬起离地,另一条腿向后蹬地起跳并向后弯曲,然后用后离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动作。
1.穿布鞋或运动鞋及紧裤脚运动裤,以免裤脚影响踢毽子。
2.场地要平坦,注意清除小石子,否则容易崴脚;同时应尽量选择避风、空气流通的地方,如在室外有风的地方踢毽子,毽子要重一点。
3.踢毽前应进行热身运动,活动开各处关节,以预防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
4.踢毽时两眼应注视毽子而不要看脚,要注意随时调整身体的重心,任何踢法务求毽子要直上直落。
5.各项基本动作必须左右动作交换练习,以促进身体平衡,养成良好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