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宇 傅锁根 崔静静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國内外其他一切政党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人民性。从党的指导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各项伟大实践均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主要矛盾的定位和新时代的总任务、总方略均体现了党以人民福祉为己任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理论指导;行动指南;新时代;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1.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乾宇,傅锁根,崔静静.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J].克拉玛依学刊,2019(1)24-31.
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一切政党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
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既有鲜明的阶级性,也有鲜明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社会,“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32 。在这种阶级对立中,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和农奴以及小资产者相比,现代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2] 43。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到“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他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 58。在马克思的眼中,无产者即是《共产党宣言》写作背景时代下的现代工人,即雇佣工人。孙熙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实际上是劳动群众的代名词。[3]11俞可平认为,从《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来看,在《宣言》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中,“无产者”和“劳动者”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或工人,就是无产者。工人阶级,即是劳动阶级,也即是无产阶级。[4]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工人在接受雇佣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他们本身不创造价值,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无产阶级的本质是劳动阶级。
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占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基本成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主要劳动者,其劳动本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是人民的主体;除此之外,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无产阶级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阶级参与,“以前的中等阶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2]39,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在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时,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追求工人阶级的解放,同时也追求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9,“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使命不仅仅是在斗争中解放自己,还要解放整个社会,解放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而这个解放过程的实质,就是不断克服劳动的异化,不断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社会最终发展的目标是建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社会中,人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其劳动没有异化,而成为自由且自觉的劳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致力于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科学,更确切地来说是致力于劳动阶级克服劳动的异化,实现劳动自由、个性解放和需求满足的科学,是致力于人民自由生活、自由劳动、自由发展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理论成果中,人民为本的观点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5]25。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6]492。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7]1094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被写入党章,被确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早在1950年,邓小平同志就谈到,“共产党员除了应成为执行共同纲领和遵守法纪的模范之外,还需要具有纯正的作风,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逊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其他的工作态度” [8]157。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373;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9]255-256。在工作中,衡量和检查标准应该是“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372。在“三个有利于”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
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终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总结经验,适应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其本质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的利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人民”二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在党的十九大上,“人民”二字继续被高度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19,“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0]1。
从“群众路线”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黨,从中国共产党建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各项伟大实践均体现了其人民性。
(一)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首先,中国共产党产生于救亡图存之时,其斗争结果践行了人民性。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曾经积极探索过方案,但均以失败而告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让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彻底革命的可能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是将全民族从近百年来的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可行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起于学生爱国示威集会,高潮于工人罢工。随后,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包括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参与进来,是一场真正的人民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有力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走出苦难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自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实力非常薄弱。但是,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初,就将自己的纲领定位于人民福祉。在这一纲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一直受到人民的拥护,逐渐壮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调动了最广泛的力量,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无视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呼吁,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这场战争使本应从抗战胜利后休养生息的中国人民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谋求全中国人民的解放,领导军民开展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赢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第二,和其他政治力量的阶级局限性相比,中国共产党以其人民性突破了阶级局限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努力。19世纪中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压迫、反抗殖民侵略的心声,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11]55。在这种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之下,太平天国运动自始至终找不到清晰的革命目标,找不到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19世纪60到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也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从历史上看,洋务运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但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清朝大臣,是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捍卫者,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只能看到中西相比的技术差距,而对于中西相比的制度差距和思想差距,对于在中国进行思想和政治制度的近代化改革无视且回避。因此,洋务运动并不能对中国进行体制重塑,洋务派也无法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一方面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变法手段激进,最终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弹,使得变法最终失败。20世纪初期爆发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使得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缺乏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辛亥革命以领导阶级与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承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但是,国民党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国民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就使得其在经济政策上,尤其是土地政策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其次,国民政府从其统治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内部统一问题,在政府内部,山头林立, 腐败横行,使得国民政府的统治力量严重失去民心。
因此,鸦片战争后,各股政治力量的阶级局限都导致其无法承担救亡图存重任。中国共产党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有科学的指导理论,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在救亡图存,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没有任何阶级局限性,这使得历史最终将救亡图存的重任放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救旧中国的苦难,也有能力带领人民走向独立自主和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压迫,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脱贫致富的历史性转变。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谈到: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12]1478-147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會”。《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赋予了人民最根本的政治权利,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民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79年,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3]938-940,将民主提到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能够获取成功的高度。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4]31;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次被写入党章。胡锦涛在2009年“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15]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人民民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7。在党的十九大上,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民主的要求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予以确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深入开展,在政治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性的本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其落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17]43-44建国之后,我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建设。第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发送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为我国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3 679①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17年的827 122②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20多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①。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至3.1%③;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由343.4元④上升到36 396元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④增加到了13 432元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其发展果实惠及了全国13亿多人民,中国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阶段,现在已经站在了强起来的时代起点上,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进。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彰显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党的奋斗历史进行新的科学总结,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作出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都体现了其以人民福祉为己任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定位围绕人民展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初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作出新论断: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经历多年发展,我国人民总体脱贫,在物质文化需要上得到了很大满足,基本解决了上一个时期我国提出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多重含义,不仅包括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人民对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这一矛盾主要方面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人民的需求,这一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更高层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未来生活的定位是,与过去的发展阶段比,要不断进步;与发达国家比,要充分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要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任重而道远,需要未来从全局着眼,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生态等方面都实现良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变化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需求是否能够满足,是否可以完全满足作为判断发展好坏的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总任务围绕人民展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分别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小康逐渐全面覆盖的逻辑展开。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前两步的目标,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在新时代,第一个目标就是完成“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一方面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另一方面是覆盖全中国人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所有老百姓过上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和更加公平的好日子。其检验标准就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18]6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后,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最终目标是我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把每一步规划按照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线条展开,将每一个步伐都切实放在人民福祉的坐标系上,以人民福利是否增加、以人民幸福能否实现作为自己的工作判断标准。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性和人民性本质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总方略围绕人民利益设计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围绕人民利益设计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共包括十四条,这十四条基本方略均围绕人民利益设计。
首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围绕人民需求展开。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包含原来所说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内的囊括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多方面的综合性需求体系,针对这个需求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条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方面问题的基本方略。
其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抓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根本任务是满足人民需求。要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之后,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还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进一步前行。
再次,“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台湾问题的完全解决是中国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中国人民是包括大陆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也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居安思危、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是我国保持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四条基本方略一起为我国的发展、人民需求和利益的滿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人民”是我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领导”是我国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服务目标,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也是维系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被最终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注释:
①数据引用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数据引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数据引用自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2018年12月8日在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数据引用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
参考文献:
[1]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GB/414745/414893/index.html,2017-10-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孙熙国.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J].红旗文稿,2016(4).
[4]俞可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还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从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结束语的修改谈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正确态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苏双碧.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J].求是,2011(1).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