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芳 ,贾建华 ,徐成体 ,乔安海
(1.青海省草原总站,西宁 810000;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03;3.青海省湟源县草原监理站,西宁 810008)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农业部在青海省启动了草牧业草畜联动试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在扩大饲草种植规模、牛羊生产规模的同时,开展了青贮饲料配送,扶持青贮加工设施建设,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和建立一体化生产机制等。青海省草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饲草产业异军突起,全省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4×104hm2,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46.7×104hm2。饲草产业在利用中央试点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的同时,也积极利用金融融资等方式自筹资金发展壮大,但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开展饲草产业财政投资和农牧民企业自筹以及主要种植产业之间进行经济成本对比核算的先例。为此,本调研组深入青海省饲草种植产业发展先行大县——湟源县,开展了饲草产业和其他主要种植业的投入产出调查,并对主要种植产业的经济成本进行了对比核算,全面了解和掌握湟源县各主要农业种植产业投入产出、算了一笔明明白白的收益帐,为该县饲草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真实有效数据资料的同时,也为全省开展饲草产业经济成本核算、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探索出快捷有效的调研模式[1]。
调研组于2017年深入青海省饲草种植产业发展先行大县——湟源县,通过反复发放收集整理调查表格、矫正调查数据、深入企业田间地头实地走访、邀请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2016年主要农作物种植产业经济成本投入收益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主要农作物种植产业经济成本之间进行了对比核算。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带,青藏铁路、109、315国道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人居地,西汉始设临羌县。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重要枢纽,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被誉为“小北京”。全县总面积1545km2,海拔在2 470~4 898 m之间。辖7乡2镇,146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人口13.66万人,有藏、回、蒙、土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少数民族1.99万人。
近年来,湟源县按照“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总体目标,在注重“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遵循“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调结构、兴草业、引龙头、壮牧业、抓循环、促利用,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支撑、广大农户参与的农牧业循环发展产业体系[2]。
据2016年调研统计,湟源县各类农作物面积达2.39×104hm(2其中,粮油作物种植面积0.99×104hm2,分别为青稞 0.20×104hm2、小麦 0.22×104hm2、油菜 0.31×104hm2、蚕豆 0.12×104hm2、马铃薯 0.15×104hm2;饲草种植面积达1.4×104hm2,辐射带动养殖户达1.75万户,占全县总养殖户的65.5%),饲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3]。
2.2.1 2016年度湟源县青稞(小麦)种植情况 种植青稞0.20×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1 500元,投资300万元;青稞穗数每公顷平均4.08×106穗,平均穗粒数19.7粒,千粒重29.2 g,单产每公顷0.27×104kg,生产青稞及秸秆 5.37×106kg。
种植小麦0.22×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1 500元,投资330万元;小麦穗数每公顷平均4.7×106穗,平均穗粒数22.6粒,千粒重34.9 g,单产每公顷0.38×104kg,共生产小麦及秸秆8.37×106kg。
2.2.2 2016年度湟源县油菜种植情况 种植油料作物0.31×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1 200元,投资368万元;杂交油菜株数每公顷平均2.12×106株,平均角果数138.5个,果粒数19.8粒,千粒重3.05 g,单产每公顷0.18×104kg,共生产油菜籽 6.43×106kg。
2.2.3 2016年度湟源县马铃薯种植情况 种植马铃薯0.15×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1 500元,投资220万元;马铃薯每公顷平均4.7×104株,平均产量每株0.42 kg,单产每公顷 1.78×104kg(折粮),共生产马铃薯26.05×106kg。
2.2.4 2016年度湟源县蚕豆种植情况 种植蚕豆0.12×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1 500元,投资180万元;蚕豆每公顷平均28.8×104株,每株荚数5.3个,每荚粒数1.5粒,千粒重1 040 g,单产每公顷0.25×104kg,共生产蚕豆 3×106kg。
2.2.5 2016年度湟源县饲草种植项目实施情况 共种植饲草1.4×104hm2,投入资金1 710万元。
2.2.5 .12015年草牧业试点项目 建设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 0.39×104hm2,其中燕麦 0.23×104hm2、黑麦0.13×104hm2、青贮玉米 0.03×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2 400元,投资960万元;燕麦鲜草产量每公顷3.3×104kg、黑麦鲜草产量每公顷1.25×104kg、青贮玉米每公顷 8.25×104kg。
2.2.5 .2 2016年饲草基地建设项目 种植优质饲草1×104hm2,其中燕麦 0.71×104hm2、黑麦 0.26×104hm2、青贮玉米0.03×104hm2,财政补贴每公顷750元,投资750万元。
2.3.1 主要农作物种植产业经济成本核算及对比 根据各类农作物不同种植、收获、销售程序工艺特点,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项目投资、种植成本投入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主要农作物种植产业投入成本、产业经济收益、纯收入之间进行了对比核算。
表1~4列出了2016年湟源县主要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投入成本、产出效益以及在总体农作物经济收入贡献值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燕麦和黑麦饲草生产已成为湟源县农作物经济贡献的主要份额,总收益接近5亿元,合计占比75.3%,燕麦和黑麦饲草生产已成为湟源县农作物生产的主导产业。
表1主要农作物每公顷成本构成 元
表2主要农作物产出核算
表3主要农作物每公顷产出效益核算 元
表4主要农作物整体经济贡献对比
2.3.2 以牦牛为例,是否使用青贮饲草的效益变化 近年来,湟源县饲草青贮加工已成为青海草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以三江一力和富农草业为龙头引领,积极探索推进饲草产业青贮加工,青贮技术进一步成熟完善,饲草粉碎合理,压实力度达到青贮要求,添加青贮专用酶制剂(纤维素复合酶)、乳酸菌等,青贮品质显著提升。通过科学的日粮搭配,适口性得到改善,营养水平提高,精粗比例合理,采食量显著增加,并有效防止了牦牛酸中毒、瘤胃臌气等常见病及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以牦牛为例,由图1可以看出,青贮饲草使用后的效益变化明显,其中没有喂食青贮饲料的饲料成本16.4元,而喂食青贮饲料的饲料成本14.0元。在同等喂养条件下,喂食了青贮饲料的比未喂食青贮饲料的增收432元,经济效益显著。从整个畜牧业发展的链条来看,饲草种植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肉牛肉羊养殖力度,有效地促进了种草养畜、畜草联动,基本实现了健康、持续、稳定的种、养、加循环发展。
图1牦牛养殖场使用青贮饲草后的效益变化
近几年,湟源县农牧业发展初步实现了总量稳步增加、产值逐年增长、效益空前提高的良好局面,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8.5%,占农业总产值的51.8%;第一产业增加值5.03亿元,同比增长5.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225元,同比增长9.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各项生产指标稳中有升。
由于粮油加工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最基本产业,所以湟源县粮油产业发展比较早,主要以小麦、青稞、油菜籽、蚕豆、马铃薯以及燕麦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菜籽油、小麦及青稞面粉、蚕豆食品、马铃薯粉条等。但是因市场销售和技术等因素制约,产品没有竞争力,实际加工销售能力有限。饲草加工业是随着湟源县饲草产业的发展和养殖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有PS面包草、青贮玉米等,为湟源县及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服务,尤其饲草生产与饲草加工产业发展衔接紧密,为湟源县乃至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贡献不凡力量[4]。
青海省发展饲草种植产业专门成立了以农牧部门为主的多部门工作组,以发展循环农牧业为主线,以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为载体,按照“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思路,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搭建企业销售平台,签订购销合同,年订单面积从2013年的0.53×104hm2增长到 2017 年的 0.93×104hm2。同时主管领导不定期深入乡镇开展检查、督导和协调工作,为草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充分利用新村搬迁产生的弃耕地、撂荒地的同时,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饲草种植业,流转区域内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普遍呈现出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民综合收入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二是加快省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引进种养业产业化企业入驻园区,积极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带动了全省畜牧业加速发展。三是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调整畜群结构,积极推广优良种畜。四是发展订单草业,打造饲草品牌。在动员养殖户种植饲草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养殖企业、饲草加工企业发展订单饲草业。饲草生产基本形成了“饲草加工企业带头、养殖基地或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上下联动,规模化经营”的格局,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初步形成。五是初步建立了牧草良种扩繁基地,逐步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牧草良种繁育体系,提高了种子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5]。
一是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强品种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推进草产品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经充分论证、多次试验,选配了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燕麦、黑麦作为高海拔旱地的主要种植品种。二是根据饲草产业发展实际确定规模化养殖基地,适度增加畜群数量,种养结合发展草食畜牧业。三是发挥合作社的连接带动作用。通过加大牲畜养殖户、饲草种植户、农机服务组织和牧草加工厂有机捆绑形式,形成了产业化体系,使机具拥有者与种植户互惠互利,切实带动了闲置农机租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有效提高了全县饲草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发挥基层草原站技术支撑作用,建立了饲草料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派出饲草种植专家、技术人员到全省饲草种植点进行科技指导及服务。大力开展农牧民种植技术、机械化收储、牧草良种推广、饲草微贮、青贮等技术培训,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出效益。二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饲草料生产加工和科技示范点建设,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面向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三是以农信通等平台为依托,积极向养殖户、养殖场、饲草加工企业、饲草种植大户发布县内外、省内外饲草价格、需求等信息。
通过对湟源县主要农作物种植产业进行的定向调研,对主要农作物产业之间的经济成本进行了对比核算,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该县各种植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的同时,也总结了饲草产业发展不足之处和值得肯定的做法。调研成果为青海省牧业草畜联动试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饲草产业长足发展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