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博物馆视野下的工业遗址博物馆空间叙事研究

2019-05-27 14:19贺诚吴施婵
戏剧之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遗址工业

贺诚 吴施婵

【摘 要】一个泛博物馆展示的内容需要观者的解读,博物馆不仅仅具有收藏、展示、教育、叙事的功能,更具备了教育、传播等文化职能。对于遗址所包含的信息,泛博物馆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来兼顾室外的遗址及景观和室内的展陈,还有场景互动,运用遗址保护学、建筑学等学科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出指导。

【关键词】泛博物馆;工业;遗址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213-02

本文首先解读现如今的泛博物馆现象以及工业遗址的故事性和文化内涵。然后对博物馆的叙事空间设计进行梳理,常用叙事方法可以归纳为空间叙事、场地叙事、建筑叙事、自然要素叙事和图文叙事五个主要类型,文中将通过举例进一步探讨空间叙事的特点及应用。最后结合武汉铁路遗址的现状分析讨论武汉铁路泛博物馆的设计、保护和利用。

一、泛博物馆与工业遗址

(一)泛博物馆现象。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性能、功能、职能及效能,因此有学者提出“后博物馆时代”和“泛博物馆”的概念,借此也可从这方面推动建设中国博物馆体系,发展博物馆学理论。

苏东海先生在《博物馆演变纲史》中将博物馆现象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代形态、近代形态、现代形态和当代形态博物馆,并直接指出当代形态博物馆的最大特征是“博物馆发展外化”[1]。这种“外化”的趋势在近30年里有着明显的表现。这个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博物馆在全面利用社会资源,运用新兴技术,打造新型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和各种数字图书馆层见叠出。二是社会上部分企业和社区吸收、借鉴博物馆经营理念、设计和表现形式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甚至运用于构建整体的城市文化格局。如城市历史街区和特色小镇的经营建设中,都与博物馆的设计与运作有一定程度上的类似。前者充分吸引博物馆学界的关注,而后者似乎还不在博物馆学的探讨范围内,因此,本文就后者与“泛博物馆”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二)工业遗址。工业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比之前历史中累计的都要多。工业时代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的工业文明,工业遗址表达出的历史信息也从侧面说明了工业时期的人类语言、思想、生活、政治、哲学等情况。工业遗址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承载形式,而且是人类技术和生活的生动体现。世界文化遗产包含工业遗产,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正逐步成为社会和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也在逐渐深入。

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的发布促进了全世界对于铁路遗址的认识,随后铁路遗址的保护强度也增强了,铁路遗址不单纯是铁路、车辆、设备、建筑,还应该动态地包括铁路线路、沿线环境、文化景观等,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遗址范围。

2006年,我国无锡举办了首届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我国第一个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性文件《无锡建议》发布,该文件推进了全国性工业遗产普查,将重要地工业遗产纳入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地文物保护名單,另外工业遗产保护也进入了城市规划的视野中。

我国也有相关学者对工业遗产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三个角度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一是从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评判方法和管理手段上进行研究。二是介绍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工业遗产保护的最新进展情况。三是将工业遗产与我国旧城改造、城市景观建设和公共空间设计有机结合,探讨工业遗产转型再利用的研究。

目前第三类的研究非常需要相关学者的参与和探讨,结合新形势和新政策将工业遗产和泛博物馆连接起来,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发挥到极致。

二、博物馆叙事性空间设计

博物馆空间建构的落脚点是观者的体验感受,空间设计是否成功不仅体现在博物馆功能的完美平衡、空间元素的互补统一或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自然上,更重要的是观者能够“听到”建筑空间讲述的故事,“感受”环境传达的精神,能够在参观时与场景互动,产生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基于此,许多遗址博物馆结合叙事理论和空间建构,从叙事三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叙事过程及叙事视角三个方面解析遗址的叙事属性。一个遗址博物馆空间叙事建构的思路为空间故事解读、主题确定、建构符号转化、空间形式具体表现设计,最后整合一套适合该馆的空间叙事方法。基于空间追求的不同效果采用不同的叙事手法,以空间的入口、转折、过渡和出口形成叙事节奏,由空间的节点、区域、整体环境完成情景设计,借夸张、隐喻、象征等手法烘托出预期空间叙事效果。

许多遗存的工业遗产地经过设计师的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成为了产业文化旅游基地或著名的工业遗址主题博物馆,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旧区重建。工业遗址的改造与一般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改造需要注意其历史遗存和遗留建筑的布局、结构和建筑材料。如苏格兰国际矿业博物馆属于英国国家级煤矿博物馆,前身为维多利亚夫人煤矿,曾是苏格兰的首座超级矿产,这座煤矿关闭停产后遗留了废弃的矿坑,因为长期煤矿采挖,所以还存在环境开采过度破坏、工业发展破坏和地面材料老化等各种问题。后期的博物馆设计遵循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原则,尊重煤矿的原始面貌,保留大多遗址的原始结构。在修建博物馆期间,尽量运用遗址地的木、钢铁等原生材料修复遗址建筑,除了新功能的建造外,并没有在区域内加建太多新建筑。通常观者不会认为保留下来的遗址群是一种叙事形式,当观者身处其中,原煤矿遗址的所有建筑都在“讲述”曾经的历史故事,博物馆整体的展示和陈列内容围绕煤矿业展开,从景观环境上首先给观者营造叙事氛围,既运用了场地空间叙事,又结合了遗址建筑叙事。

在遗址博物馆中为了全面诠释采煤过程,引起观者对主题的关注,设计师尽可能运用多元化的空间叙事性展览媒介和方式相结合,达到互相衬托、珠联璧合的效果。除去传统的展柜、展台、陈列设施等,博物馆还修复了真实的煤矿遗址,引入游客游览、互动,在视觉上给游客更完整的刺激。观者通过博物馆二层的主题展区后,通过一条长走廊就来到了博物馆叙事空间的高潮部分---矿坑入口,观者首先会看到错综复杂的煤炭运输、分拣铁路线,货车靠近铁路线填充煤炭,之后运出去进行清洗、分类。矿坑入口旁还留有开采煤矿时的竖井,观者可以装备后下到竖井里,进入不同的煤矿开采区,地下矿室中会有曾在矿脉工作的老矿工为大家进行指引和讲解。通过这种顺叙、并叙的方式,游客们身临其境,与叙述者共同参与历史的回溯。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实物、场景、历史所带来的直观教育)。目前多数博物馆是通过藏品的展示来达到教育作用,这种由橱窗展台组成的基础景观陈列感染力低,互动性一般,缺乏与周围空间的互衬和整体感。这种形式上的再现只能算是一种摆设,没有恰当运用“叙事性”空间设计中的“倒叙”“插叙”等手法来突出主题,这样的展览无法给观者一个总体或深刻的印象,难以让观者对展览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把握和理解,这样也就无法引申展览的背后意义和教育价值。

三、武汉铁路遗址博物馆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聚集地,见证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管是粤汉铁路还是京汉铁路,都伴随着武汉的发展,是武汉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武汉的铁路遗址延续着武汉的历史文脉,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两大铁路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并对它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保护了城市工业遗产,更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铁路遗址成功变身,成为一座新时代的铁路泛博物馆,坐拥崭新的展馆和衍生商业建筑群,在发挥博物馆职能的同时,通过展览热度带动周边消费,提高博物馆建筑群的参与趣味性和展示多样性。

国内有上海铁路博物馆,展品主要有图片、文献和实物,整体布局有比较浓厚的老旧铁路的氛围,室外展区更是打造出早期的火车站台的场景,笨重的蒸汽机车和木制的月台都饱经风霜,布满岁月的痕迹。国外如日本东京铁道博物馆,在保留了日本诸多历史有名的蒸汽机车的同时,更是展出了新干线的最新成果。展厅内不仅设置了实际场景模型(如几条有名的险道和桥梁),还展示了铁路发展历史线上的各类信号机和标志等。

2012年起,武漢开始打造“博物馆之城”,2016年,“武汉博物馆之城建设”座谈会在长江日报举行,针对我市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和人文资源,结合地方特色构建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徐家棚铁路泛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存。

综上所述,可以将徐家棚铁路遗址与空间叙事有机的结合,形成室外景观及建筑群簇拥室内展陈、场景互动的一个寓教于乐的泛博物馆。遗址紧邻长江,部分铁轨伸延至长江水中,武昌江滩至今还留有铁路繁盛时往来人群由铁路转乘轮渡的通道。这些遗迹经由叙事手法设计,结合自然要素包括水、植物和地形,将历史变化和场景文化娓娓道来。同时,在合适的位置增加公共空间的相关设置,观者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就会与场景共鸣。而博物馆室内则收纳不同时期运行的火车及相关物品,将物品按照“顺叙”的手法展示时间的变化。一些实物场景的设置可以运用“并叙”手法自然地插入叙事空间里,令观者与场景交融,产生共情。室内展示出的图片和解说文字遵循整体的空间叙事结构分布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时代的技术不仅仅只有普通的展出,还能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法将历史还原,更生动地展示给观者,让博物馆这一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地域文化散发文化光辉的载体,强化武汉的城市地域文化属性,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文化教育目的。

四、结语

结合空间叙事方法打造泛博物馆,不仅保留了武汉工业遗址的部分原貌,而且将工业文化更广泛地融入到现代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有利于铁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让后人铭记和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记忆。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J].中国博物馆,1988(1).

猜你喜欢
遗址工业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Can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give new life to China’s abandoned factories?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