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2019-05-27 14:15李天送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计算小学数学能力

李天送

摘要: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学生学习计算也存在一样的道理,原本是不会计算的,算多了,就会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会计算。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如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呢?在此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121-01

1.善用激励手段,激发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运用激励手段太重要了,例如:“你真是小神算!”、“你太棒了!”、“计算真细心!”,虽然是简单的表扬,但是学生会永久难忘,而且激起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學习的最好的老师,如果数学计算成为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越学越有味道。

2.课堂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计算经验的作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突出学生的自主理解算理的能力。如: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145×12”时,我采取复习导入,首先,让学生做几道口算题:145×10、145×2、150×10;再次、让学生做两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45×12、14×12,利用旧知识迁移学新知识的手法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行探究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数位由两位变成了三位。重点引导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由学生自主梳理计算步骤,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会算的能力。

3.有效的练习计算

学生掌握了课本例题的计算方法,还需要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去巩固一下,才能够熟练的去运用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完成“145×12”计算例题的探究后,首先,我会设计几道计算题:145×13、145×21、154×12,这几道题设计虽然简单,但是能及时巩固计算的方法。接着,我会在课本找一些相应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这些有效的练习,针对性比较强,达到了对新知识点的巩固作用。

4.及时复习,分组辅导,构建互助互学网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数学计算存在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课后及时练习计算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存在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存在差异性,为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我通常采取课后分组复习辅导的办法,这个办法对于中高年级特别有用。在2008年我接过三年级这样的班:这个班有40多名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第一次单元测试过后,我发现这班学生成绩出现低分层的学生比较多,中层学生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比较少的情况,再深入分析计算题,发现很简单的竖式计算都算错,计算基础很糟糕,全班整体计算情况非常差。我们都知道三年级的竖式教学特别多,如果竖式计算不过关,以后的数学题不用学了。我知道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鉴于,这班学生成绩分布情况,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单靠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不行的,于是,我将这班学生进行分组,分五个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组一个大组长,两个或三个中组长,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大组长,由成绩良好的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中组长,剩下的是组员。制定层级管理制,大组长亲自负责一至两名组员和两名或三名中组长,中组长负责一至两名组员,我直接对大组长学习管理进行全程监督,大组长和中组长辅导组员计算完毕后进行批改,然后亲自拿给我查阅审核,通过对三年级这班的专项计算水平测试,计算能力提高了很多,合格率达到了95%。实践证明:构建互助互学网络,及时复习和分组辅导是效果明显的。

计算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石,离开了计算,数学活动便成了空穴来风,无本之木。因此,老师们要重视计算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计算小学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