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文 庞洪秀 幺伟伟
摘 要: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河北省承接了北京的多项非首都功能,许多问题也随着涌现出来,尤其是在人才供求方面。如何使高等职业院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建设者,是政府、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人才是决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一、京津冀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动下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但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显现。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1年著名教授吴良镛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紧密联系的构想。2014年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河北省在地理位置上环抱北京、天津,它的地位也是服务京津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一定位使得河北省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其他两个城市。这种不平衡不仅反映在各种经济指标上,还反映在老百姓的收入和日常消费等多方面。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北京的“去非首都功能”工作的开展,天津和河北承接了部分的“非首都功能”。比如:首钢搬迁到了河北唐山曹妃甸,等等。河北承接的多是科技含量较低、能耗相对较高的产业(物流业、重工业等);缺少品牌企业,企业研发跟不上发展需要,缺乏拳头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依赖于高能耗、高投入。这种发展使得我省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三)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交流不通畅
《2012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北京人才拥有占比是三个地区中的第一位,其次是天津,最后是河北。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人才资源更是如此。2018年天津出台“招贤纳才”落户政策,但效果不如预期。河北环抱北京、天津,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四十余年中,更多的河北人流向了京津。
京津冀地区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因此三地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三地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合作规划,这使得人才的流动、交流缺乏统一的政策性指导;并且京津冀三地政府间没有建立制度化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和机构,人才的合作、交流完全是由企业、行业自发组织和实现的。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早在2010年的《纲要》中,就将职业教育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且再次强调了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的“供给侧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河北省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都有着不小缺口,这制约着我省经济发展。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河北省承接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推进,我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行业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调整、改变。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需大于求的状况,如金融服务业。国家确定了 “产教融合”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社会、企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步伐
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充分做好前期的企业调研工作,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学內容选取、教学方法选用、学生实训实习等多方面考虑、利用校外企业的资源。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在二零零八年就将企业引入到学校,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形式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化。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改学校已经引进多家企业入驻,并且该校物流系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合作,实现了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探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一)企业积极参与推动“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深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发展、降低成本。高职院校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职场环境;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够按照自身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定向的专门人才培养,这既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又降低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管理成本。这样的校企合作对双方来说是双赢。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改革的内在动力。但是有些企业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想在产教融合合作中投入过多成本,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科学规划和深度,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影响“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少技能专家、具有丰富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现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构成还是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为主,缺乏高层次和高技能型的教师。这种师资队伍的构成,在当前的社会需求下,势必会降低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实习要求,并且企业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实践教师的专业指导。这样的现实情况阻碍了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更加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9年初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颁布了新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中吸收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员工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并且停止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录新的教师。
(三)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发展的对策
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发展,除了要改善高职院校的硬件办学水平,更重要是要深化校企合作,从理念、行动等方面齐抓共管。
首先,要在院校和企业双方身上树立正确的“产教融合”理念,让双方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深化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尤其是,让企业看到他们在学校的投入是能够获得丰厚回报的,并且这种回报是持续的、稳定的、成本可控的。在院校方面来说,这种深度合作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减少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其次,加强院校与企业在师资建设方面的合作,建立周期性的交流机制,让企业优秀员工、专家在教学一线进行实践指导;让院校教师能够积累更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提高自身企业实践水平。第三,调整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机制。虽然高职院校引入企业评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企业考核评价所占比例偏低,或是作为参考。应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就要改变旧的评价机制,提高企业评价的比例,把企业考核真正引进来,让企业专家来制定考核评价方法,并加以控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深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来之能用、用之能干、干能干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静文,安伟娟,刘允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合作及政策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年2月.
[2] 王静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公民意识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河北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GH182031)。
作者简介:王静文(1978- ),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险;庞洪秀(1969- ),女, 汉族,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幺伟伟(1981- ),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