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合的角度谈乡村振兴战略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

2019-05-27 10:32闻涛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5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融合

闻涛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去规划、筹建和发展,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各自为战、碎片化,无法统筹。解决之道是融合。文章从融合的角度分析个中优劣和缺陷,从中梳理出脉络,并給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融合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通过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诸方面的不断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融合是关键,要把城乡合成一体共同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在此过程中,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合力推进,即经济融合、社会融会、文化融合、生态融合。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融合强弱悬殊,联动不足

1. 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在城市经济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仍然偏小,无法支撑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却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不振,增速持续走低。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走高,但仍显不足,如2016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27.7∶28.8∶43.5,同期国外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0%左右。同时,由于经济高速扩张,城市经济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受到考验,部分城市的资源已出现枯竭的现象,部分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中,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科研机构偏少且经费不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使得农业现代化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经营体系不发达,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时间短、规模小、服务范围窄、抗风险能力差。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低,存在着经营粗放、污染大、技术装备落后、竞争力低、浪费资源等问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大多服务处于低级阶段。

2.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持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城乡收入比2.79∶1,而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4元,城乡收入比2.72∶1,而同期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是1.5∶1,说明我国城乡收入比虽在缩小但仍然偏大,而且中西部地区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如云南省为3.20∶1,贵州省为3.33∶1。城乡收入比偏大也直接造成了城乡消费水平的不平衡,2000~201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从4998元增加到23078.9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1284.7元增加到10129.8元,绝对差距从3713.3元扩大到12949.1元,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沉寂状态,需要激活,手段除了给予必要的政策外,还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更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3. 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在教育方面,城乡在教育投入、校舍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有待完善。在医疗卫生方面,2014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为3558.31元,而农村地区仅为1412.21元。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疗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大部分乡村卫生院设备落后、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手段落后。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在2003年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4年,与城居保合并实施。2015年,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提高到75%左右。低保制度也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因城乡社保模式不同,制度衔接的过程还不通畅,乡村社保的广度深度还需要加强,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

(二)社会融合存在障碍,协同不足

1.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是1958年制定的,当时是为了加强人口管理,但目前看已经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需要改革创新。2016年4月,河北、浙江、江苏等29个省份已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各地普遍提出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不少地方降低了落户门槛,放宽了落户条件。但是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待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居民仍被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差别化的对待和机会。

2.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制度也使广大农民不能平等地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成果。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严禁侵占农民利益,但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得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农民不能从土地使用权转让中获得长期增值收益。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土地财政依赖严重,事实上成为土地流转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如何重塑农村集体所有制产权主体,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建设现代农业成为当务之急。

(三)生态融合缺乏土壤,链接不足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都影响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且有向乡村漫延的危险。为了根治这一“城市病”,并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今后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首先,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空间结构优化不同步,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工业用地偏高而居住用地偏低,生产用地偏高而生态用地偏低。其次是乡村的生态问题也日益恶化,一些地方把污染项目迁往乡村,一些地方把城市工业污水排放点设在广大的乡村土地。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1.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支持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能过剩产业,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该关停的关停,该合并的合并。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利用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促进部分沿海高新技术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新激活其创新活力。在农村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加快、合理流转,适当集中启动高附加值的项目,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实现农业产值的最大化。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机构,重视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发展农村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作物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保证价格合理的前提下,促进销量的提升,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2. 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其消费支出。除了传统的通过“三农”补贴,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外,今后应尽量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如在乡村发展立足农业的工业化,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建设特色工业小镇,并以现代物流为依赖,实现种植、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农民可以以产业工人的形式加入,争取工资收入,也可以土地入股,获取股金分红收益。同时,开发乡村旅游及其服务业,促进农民多种经营,提高其收入。另外,需要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用现代消费理念引导农民扩大消费支出,提高消费层次。

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方面,需加大投入改进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校舍危房改造,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并疏通渠道,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面子”工程,着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改水、改电、清洁能源利用等项目。加大农村医疗投入,支持医疗人才到农村就业,支持全科医生发展,改善农村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的状况,使普通病症在村里就能得到有效诊疗。配备车辆,大病送县医院进一步诊治。推进社会保障发展,畅通城乡社保的制度衔接,在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继续发力,尽快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归并和统一。

(二)破除障碍,促进城乡社会融合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还原户籍只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的本质属性。难点是在地方财政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剥离、剔除附着在户籍关系上的各种如教育、医疗和社保等福利待遇和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之前的身份证制度、居住证制度、放开小城镇居民落户条件等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且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遵循有序引导增量、优先解决存量原则,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今后的改革重点应放在改革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制度,加大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想方设法改变进城农民的处境,使他们就业有保障、子女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生病能得到及时的医治,进入老年后能有所依靠。

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还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确权颁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防止侵犯农民利益事件的发生。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如何为农村土地和宅基地评估价值和赋予其抵押融资的资本功能,以及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短期、逐利、欺骗农民行为的发生。今后的改革重点应放在:以村为单位,成立一个主体(公司),确权颁证评估一下农村土地资产,设计一套转让、抵押、融资的方案,选择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工业化项目,然后开始一系列土地流转、投资办厂,促进规模化经营,创建农业产业园的创业之路。

(三)保护乡村环境,实现城乡生态融合

首先,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污染向乡村扩散。减少污染企业在农村设厂,严禁城市污染企业把乡村作为排污点,加强污染企业的环保整治。其次,在城乡继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设城乡社区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设施,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房等措施改变乡村人口的生活环境,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对接。第三,保护乡村的青山绿水和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保护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的自然景观,通过水土涵养和卫生整治,保留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居的最后一公里休憩地。总之,乡村在产业、文化、景观生态上具有独特的潜力,挖掘保护其多元价值,不能以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标准简单来套用,要利用“人”、“文”、“產”、“地”、“景”五类乡村特色资源,建设乡村魅力家园。

参考文献:

[1]石忆邵,杭太元.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近期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2013(06).

[2]冠琳琳.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重点[J].财政研究,2014(05).

[3]王国恩等.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J].城市发展研究,2016(01).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年鉴)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