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东林
在中国实业界,有一位最神秘、最成功的富豪,他是一家市值超3000亿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掌舵人。在2月28日,界面新闻发布的2019中国最富1000人榜上,他登上财富榜第六位,身价1083亿。他还是每年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就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
1942年,何享健出生在广东顺德北滘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多年以后,这个名字难记、又拗口的小镇因为坐落着两家500强企业的总部而声名在外,其中一家就是何享健创办的美的集团。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何享健只上到高小就辍学务农了,后来他去了一家工厂当学徒,转正后成了工人,凭借自己的踏实能干,年轻的何享健后来当上了镇上的街道干部。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干部有一个职责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但北滘太穷了,老百姓找一份一天6角钱的活儿都难的很。偌大的镇子上连个像样的企业都没有,谈何解决就业呢?
1968年,为了“生产自救”,何享健决定自己干,他联合23个农民一块儿筹集了5000块钱作为启动基金,成立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主要生产玻璃瓶和塑料瓶盖等简易玻璃制品,他自己担任组长。
作坊虽小,风险却很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这样的生产组虽然属于集体经济但却游离于计划经济之外,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在“灰色地带”游走,随时都有被关的风险。
为了保障“小作坊”生存下来,何享健只得把产品往外扩销路,他常常背着组里生产的塑料盖往全国各地跑,有一次,和人家“软磨硬泡”了4个小时,好话说了一箩筐,人家才终于答应买下1万个瓶盖。
路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何享健不舍得动用公费,他就找机会在澡堂和火车站里“蹭”一晚觉,早上舍不得吃早餐,他就喝随身带的红糖水,午饭饿了就啃干粮。为了防小偷,他把差旅费藏在自己的鞋里。
关于这个生产组的运营,何享健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赚钱,什么赚钱干什么,能带大家吃一天饱饭,就干一天。一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塑料瓶盖,后来又转向生产五金制品,换方向一年不到,又做起了汽车零配件。伴随着主营业务的转换,生产组的名字也是几经更改。
這几样里,也就只汽车零件赚了点“大钱”,1977年,何享健的汽车配件厂年产值24万,净利润有2.6万,这在当时,已经算的上是“天文数字”了!
乡亲们很高兴,他们打心眼里感激何享健,是他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赚到了钱。不过,何享健并不满足,汽车配件虽然赚钱,但赚的都是零头儿。
他的眼光转向了家电领域。因为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原来强了不少,不少家庭对于家电的需求增加,何享健敏锐地意识到,家电行业可能蕴含着很大商机。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他的这一判断,如今已功成名就的何享健曾动情地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的”。
1980年,何享健正式进入家电行业,汽车配件厂正式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至此,这才算是美的真正的“前身”。
何享健先从生产电风扇的部分零配件起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生产电风扇也没有那么难嘛,主要的配件就只有一个交流电动机而已。他就自己买回了所有的零配件,准备自己“造”。
几个月后,没想到他还真造了一台风扇出来,何享健给他取名“明珠”牌。这台风扇至今还摆放在美的总部的办公室里,正是这台自研电扇的成功,让何享健萌生了自创品牌的念头。美的、明珠、彩虹、雪莲,从当时征集的这几个商标里,何享健最终选了“美的”。
美的电风扇生意进行的很顺利,厂子已经扩到了250多人,年产风扇上万台,总产值300多万,利润40多万。
不过,真正让美的在风扇领域占得一席位的是“鸿运扇”。当时鸿运扇在香港非常畅销,因为它风力柔和、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何享健觉得这个功能厉害了,便派人买了一台回来,自己研发。
没想到,这研发周期有些超出预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导致厂里资金周转不开。
何享健咬牙坚持,经过5年研发,鸿运扇终于研发成功了。没想到,一经推出市场,反响很不错,鸿运扇凭借功能强大、价格优惠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这让美的的产值也翻了好几倍。
何享健有一个特点,他总是不安于现状、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鸿运扇刚做第二年,他就瞄上了空调领域,当时在这一块,还没有几家企业在做。为了快速上手这块自己不太熟悉的业务,何享健专门跑去日本考察,引进了日本的技术。
何享健的野心很大,他想借空调打开国外市场。但因为自营进出口权迟迟没拿到,这一计划只能中道上被暂时搁置。再加上国内的空调普及度并不高,大部分家庭的标配还是风扇,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空调销量惨淡。
厂子又一次陷入了困难,空调业务消耗太大,账面上的资金不够了,何享健不得不跟员工筹资维持经营。
直到1988年,美的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情形才有了改善,那一年,出海业务让美的彻底翻了身,当年产值高达1.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810万美元,成为顺德市十大产值破亿的企业之一。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美的抓住了发展的契机,而后,通过不断的自我深化改革,美的才一步步走在了“做大做强”的路上,有了如今的千亿市值。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各地的股份制改革提上议程,但不少企业仍徘徊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
何享健又一次展现了他敏锐的趋势判断力,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政策红利,于一众观望的眼神中,他主动递上申请:美的愿意当股份制试点。
改制完成第二年,美的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一个新的记录诞生,美的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不仅如此,美的还成功募到了12亿资金。
就在大家都以为可以自此无忧狂奔的时候,新的麻烦又来了,何享健甚至感觉到有些痛苦。
1996年,美的跌出空调行业前三,大幅下滑到第七;1997年,美的的销售收入由上年的25亿大幅跌至20亿。
突如其来的“坠落”让美的的高管们有些懵,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不利的局面下,一些流言传了出来:“顺德政府为组建家电航母,有意让科龙兼并美的”。
反思过后,何享健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处在内部,美的犯了“大企业病”。公司已经成了扩展到1万多人的大厂,然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由何享健一个人拍板儿,他每天忙到只睡4个小时,勤勤恳恳换来的却是业绩的下滑……
這种高度的集权让底下的员工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
何享健想用提高待遇的方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方案报上去,镇上的领导一看,你一个保安队长的工资,比我们公安分局的局长工资还高,这怎么行?
不行就换个方案,但改革必须成行。
何享健最终决定借鉴日本松下的事业部制。一次,一位专家来公司宣讲事业部制的好处,看到台下都在交头接耳议论,何享健急了,他冲到台上,抢下话筒:“美的只有搞事业部才有出路,事业部是美的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新的组织规划重新确立:公司划分为空调、电机、厨具等5个独立的事业部门,由部门经理具体负责日常经营,何享健只管经理。
何享健明白,放权必须彻底。
一次,一个经理接手了一个数千万的项目,他担心金额太大,自己做不了主,便去找何享健审批,没想到何直接甩来一句“在你的权限范围内,你自己拿主意。”
改革就意味着动了大多数人的“蛋糕”,阻力很大。当时高层里有90%的人反对改革,一向脾气温和的何享健甚至在几次会议后忍不住拍桌子,放话道:反对全部无效。
“杯酒释兵权”事件是改革中的关键一役。为推行新的管理体制,美的招聘了大批高校人才,新人来了,就得有人让位置、让利益。
在一次创业元老座谈会上,何享健指着一台电脑对大家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立即提他一级,否则……”
事后,一批跟不上环境变化的创业元老们接连被劝退,这里面,就包括何享健的夫人。大家意识到,何享健这是动真格的了!
紧接着,何享健抛出了管理层回购(MBO)计划,2001年,美的管理层收购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顺德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这意味着,美的成为一家真正的民营企业。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有了成效,2001年美的收入达到140亿,而在5年之前,这个数字仅为30多亿。此外,美的开始业务线扩张,在空调之外,又发展了微波炉、饮水机、电饭煲、洗碗机等新产品;海外业务方面,美的陆续在美、欧、日韩等国开设分公司。
2004年之后,美的陆续收购了华凌、荣事达、小天鹅等公司,完成了在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产业的整合。
2007年,美的电器市值近500亿元,成为“中国白电市值王”。同期的格力电器(000651)和海尔的市值只有其一半左右。2010年,美的市值首次超过1000亿。
2012年8月25日,年逾古稀的何享健正式将美的集团董事长之位交付给他提拔多年的方洪波,他的退休也宣告着美的彻底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