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峰
在我的印象中,根据生长环境不同,蝎子大抵可以分为两类:土蝎子和石头蝎子。土蝎子生长在地边土崖的罅隙里,而石头蝎子则生长在石墙或石头堆里。而土蝎子的毒性更强,因此我们那儿有句土话:“土蝎子,拧住尥蹶子。”
乍一听,好像逮蝎子这项活动的危险性还挺大,其实不然。不过,真正敢直接用手抓蝎子的英雄并不多,而且一旦失手,估计得哭上个一半天。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我总是分外谨慎。一般来说,只有一厘米左右的小蝎子,我才敢从后面小心翼翼地捏住它,即使偶尔蜇到了也不要紧,只是痒痒的。
逮蝎子的镊子是自制的。做法很简单:把筷子圆的一头用刀砍开,拿根小木棒往中间一撑,镊子就做成了。用来盛蝎子的器皿往往是些透明的罐头瓶子之类。这样,玩累的时候还可以悠然自得地欣赏一下自己的战果。
逮蝎子一般要找一两米高的土崖。土缝里有无蝎子,需要仔细观察。一般,裂缝较宽的罅隙里有蝎子的可能性大,窄缝但有个一厘米左右的宽口的,几率次之。
这是一个极考验耐心的活儿。多数情况下,扒开土缝之后都是一无所获。即使有发现,也多是蜈蚣、蚰蜒之类的。石头堆里则更难找了,常见到的都是泡泡虫,或者倒着走的倒兔。当然,偶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有一次,同伴在翻开一块界石之后,发现下面藏着十六只蝎子。
但我总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最多的一次,是在一条土缝里发现了八只蝎子。想必是终于找到蝎子的老巢了吧!面对四散逃开的蝎子,我一下子兴奋得不知所措:先抓哪只好呢?这还真的需要一些技巧———先用几个土坷垃压着它们,再慢慢一个个往瓶子里夹。
也有时,掀开石头一看,居然是蛤蟆,或是蛇。但这样的情况毕竟不多见。有时伙伴之间也会因同时发现蝎子而发生不愉快的争抢,同时掀开,或是相邻的“蝎子队”跑到这边来了,两个人就会吵起来。我在旁边劝,好像也没用。看来,羡慕嫉妒是人之常情。劝不住的时候,两个小伙儿瞪着眼,挥着忘了盖盖子的罐头瓶子。我只能惊恐地看着瓶里的蝎子掉在他们手上,他们竟浑然不觉。
蝎子可以换零花钱,逮蝎子就又多了一重快乐。小的一毛一只,大的五毛一只。有点儿零花钱在手上,我就成了學校那个卖糖稀的老太太的常客。老太太用一根碧绿的小竹棍在小铝锅里缠一团黏稠的糖稀,五分钱。如果再奢侈一点儿,还能买一片用糖稀熬成的类似馍片的东西,一毛钱。
蝎子很耐旱,也很耐饿。我曾养过几只,捉烟叶地里的黄金虫给它吃。好不容易养了一个多月,有天放学回家,三姐告诉我,她拿几只蝎子换了豆腐,那豆腐正在火上炖着呢!有好吃的也挺好的,蝎子毕竟算不得什么宠物。
后来听说,有一种矿灯可以发出蓝紫色的光,夜晚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蝎子。用这种矿灯,一晚上就可以捉到很多。不过那时我已经进了中学,天天忙功课,掀土掀石头找蝎子早已成了历史。不过这样也避免了破坏。有一次,我们曾把同村一户人家地边上苦心垒好的石墙掀了半边,被人家发现后,又重新给人家垒了半天。
童年曾一起逮蝎子的伙伴们,如今他们的孩子也早已过了逮蝎子的年龄。但是现在走过土崖边,还总想去感受一下那掀开土缝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