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
每次搞直播和线下讲座,总有人问,我们家孩子应该如何学音乐?这些问题琐碎且大同小异,家长们焦急无奈,又带着梦想般的期待。让我觉得,就像儿童喜爱音乐是一种天性,我们做儿童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本能。
这份琐碎而甜蜜的事业,让我怀念童年时瓦蓝的天和春天的早晨。每到春天,我去茶山上挖土,在院子里种下大把大把的太阳花、宝石花,日日盼望,浇水翻土,等着夏季到来鲜花开满整个院子。
儿童音乐教育就让我有这样一种重新发现天真的欢喜。
学习音乐是儿童的权利
其实所有孩子都适合学音乐,包括那些低能的、自闭症的、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音乐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是生命的一份礼物,音乐就藏在身体里面,等待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因此,学习音乐是儿童的权利。
不同的是,对有些儿童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天赋和道路;而对有些儿童来说,音乐教育不是目的,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方法,
先来看第一种。
几乎每个月,我都在一座城市里面开办一次“古典音乐重奏课”,把乐手、乐迷集合起来排重奏,好让他们—起演奏多声部音乐。一开始这个课程面向所有年龄阶段的乐手,可是学着学着,就只剩小朋友了,于是我又为小朋友们做了一些琴童音乐会。
朋友们问我,你大学的课都教不过来,还去教小孩?
这恰好是音乐教育的特点,有天赋的孩子最值得教。因为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在所有天赋里面最早流露,所有音乐家都知道,童年时代的音乐学习几乎决定了日后的高度,如果錯失了这段宝贵的学习时间,大概很难成为杰出的古典音乐家,尤其是演奏家。前几年,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大师课,不少学生想拜他门下,教授说,16岁以上的学生我是不收的。
梵高27岁开始学画画可以成为梵高,而贝多芬、莫扎特无不是3、5岁就开始搞音乐,到了20岁上道,大概只能往流行音乐界发展了。
那些著名音乐家,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海菲兹、比才,在7、8岁的时候就已经混在一群大学生犀面考上音乐学院了。如今音乐学院里面设立附小附中,专门招收有音乐天赋的儿童。
格拉夫曼教授来讲课的时候,我应邀作主持,请他为中国的3000万琴童提点建议,如何走好音乐道路,大师笑着说,中国琴童不是3000万,而是5000万。琴童的增长速度完全超乎我们想象。如此相应的,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也面临革新。考级、一对一教学模式、传统音乐教材,面临着质疑或淘汰。
合作与互动式音乐教育更合适
我前面讲到,音乐天赋是最早流露的,类似一种本能,人类开心了会大笑歌唱,难过了哭泣大叫,总是要弄出一点声音,这些就是最早的音乐。因而更人性化的音乐教育,是回溯到人的本能,吲到出发点,去寻找和体验音乐唤起的最初的乐趣。
大众心目中的儿童音乐教育,不外乎父母去某些机构报名,买钢琴领教材,然后让孩子跟着老师学弹钢琴,在学琴的过程中学会识谱、乐理,练习听觉。从孩子的角度,这有点莫名其妙,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个,每天面对一个黑黑的大家伙练习每只手指。
钢琴课作为启蒙音乐教育,不太合适。
美国有一套著名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采用大量打击乐作为音乐入门教学。孩子们最初能感知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他们听见轻快的节奏会笑,听高兴了会跟着摆动身体。孩子们天生喜欢敲敲打打,敲豌、敲玩具,以打击乐进入音乐学习,没有音准的困扰,更简单好玩,见效直接,非常激励儿童玩音乐。
相比一对一教学,如今的音乐教育更讲究合作与互动。孩子与孩子之间合作,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大家—起玩音乐、玩节奏,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和体验音乐。因此,音乐教材也改变了,有小乐队的音频加入与孩子们合奏,有教师、家长与孩子们合奏,也有了本土化的内容。
对于孩子们来说,巴赫是难以理解的,你给他们听一个月的巴赫,可能一个下午就被保姆的一首《小燕子》给打败了。符合孩子们天性的音乐才最适合他们、吸引他们,我们只需要在这些儿歌里面挑选有利于培养节奏感、旋律感和音乐品位的作品,为孩子准备音乐课。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音乐教育,孩子们会唱《小兔子乖乖》,也会唱《玛丽有只小羔羊》,也可以唱周杰伦的《蜗牛》。
家庭音乐氛围的营造更重要
父母喜爱音乐、家中常常播放音乐、演奏乐器,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有好的音乐习惯。如今我们有了电子游戏、网络段子、微信刷屏这些更刺激的玩物,不太有耐心去体会音乐这种雅玩之美,不再有田园牧歌的惬意了,但也正是这样浮躁的时代,孩子们更需要培养定力和自我减压的能力,音乐就是好老师、好朋友,它像大自然一样,是一种无言的陪伴和抚慰,让他们有勇气,能淡定优雅地面对日后生活里的种种困难。
前面讲的都是如何开展启蒙音乐教育。其实大部分儿童学音乐都不是为了成为音乐家,家长也不愿强迫,希望孩子自由选择爱好。但对于幼童来说,音乐教育是最好、最适宜的教育,在3岁之前,除了音乐和美术,孩子们还学不了其他。音乐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音乐发出一种有规律的声波,可以刺激大脑发育。幼儿的大脑在3岁之前就已经发育了90%,在此之前给孩子听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一直不喜欢知识付费的说法,对于艺术教育来说,这个充满“干货”是说法听来让人失去兴致。音乐教育里面有灵性,有激励,它是为了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激情。在人生的隆重时刻听见古典音乐响起,每个人心中部会涌起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它像宗教一样,讲悟性;也是情感的艺术,最终让我们敬畏人的情感深沉宽广。如今很多节目都要有干货,要讲方法和技术,在音乐中,技术恰恰最容易掌握,也是谁都可以学会的,而一个人的才华、个性、情怀或者说情感的力度,才最难得,也许这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