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感”

2019-05-27 02:54沈路涛
百年潮 2019年5期
关键词:幸福感民生变化

沈路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并加以阐发,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反复强调,要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三感”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改革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的民生思想和理念的一次新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深刻变化”。

一是主体视角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给予到感受的转换。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强调的是给予,考虑能不能采取、采取什么样、怎样采取措施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三感”的提出,更多的是以民众为主体,强调人民的实际感受,顾及人民的实际感受,要求我们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是领域范畴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重点问题到全面覆盖的拓展。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项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各项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供给侧,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需求侧,看到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是重点民生领域“七有”的工作方向,而且是整个民生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是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物质、精神层面到心理、情感层面的升华。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内涵。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依次递升的五个层次,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關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升。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民生三感”的提高之间已不是过去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制定和实施民生政策时不顾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简单地认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满足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四是检验标准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化。这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发展目标使命的一种现实反映。过去,我们检验民生工作成效,往往是看有关民生工作有没有覆盖、有没有进展。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检验民生工作的标准已然从“有没有”提升到“好不好”的层面。因此,我们在推进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时候,不能只是从良好愿望出发,还要关注这些措施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能只看到这些措施受惠群体的“三感”,还要关注这些措施可能受影响的其他群体的“三感”;不能只是单打独斗去解决民生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综合施策来推进;不能只关心改革政策举措最后的结果,还要关注推行过程中给民众带来的影响。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本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注意把人民群众的“三感”作为检验评价推进改革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试金石,使我们出台的政策措施经得起历史、实践和民心的检验,否则反过来就会影响民生、影响民心,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的成效、影响我们党执政的根基。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幸福感民生变化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从9到3的变化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这五年的变化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