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郑德荣老师

2019-05-27 02:54李蓉
百年潮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中国化

2019年5月3日,是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队伍中的杰出代表郑德荣同志不幸逝世周年。

郑老师是我的恩师。1988年夏,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全国性学术研究会时与郑老师初次见面,以后30年里和他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师生关系。他为人师表、默默耕耘,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园地中几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郑德荣老师的离世,是中共党史学界、思想理论界的巨大损失,其思想行为、道德文章,堪称典范。

重要贡献

郑德荣老师为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所作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改革开放后高校系统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奠基。他是教育部统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两名编写组组长之一并主编四部教材,其中,他任第一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等书,被教育部指定为通用教材,发行百余万册。《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全国高师专用教材,《中共党史教程》是卫星电视教材。

2.开创研究毛泽东思想史体系的先河。他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展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思路清晰、内容简明、论述深刻、实用性强。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第四版)

以他在2015年出版的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纵横观》一书为例。郑德荣老师将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加以体系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但又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毛泽东思想宝库,一个既为人們熟悉但又充满新意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书中着眼于透析毛泽东思想的高超智慧,并以此为切入点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和提升执政水平的需要,将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和心血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和启示意义。

3.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飞跃和重大成果。郑德荣老师以多年研究毛泽东思想为坚实基础,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展开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这一专著是他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结晶、重要成果。在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客观依据、出发点、实践基础、土壤、生命线等诸要素进行了深入论述,深刻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的成果,这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很有启示和帮助。该书不仅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而且着重于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的思想理论基础。这对今天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具有参考价值。

从《毛泽东思想纵横观》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郑德荣老师驰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庞大、丰富的研究领域之中,不断探索、不断深入,将理论和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力求纵横交织、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问题,真正形成了一家之言。

此外,作为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郑德荣老师在西安事变、立三路线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研究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党史界的空白或薄弱之处。作为中共党史宣传家、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一生培养硕士、博士达49人,这些人大都成为宣传、研究党史的专家、学者。东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三个党史博士点之一也与郑老师的贡献密不可分。

治学之道

郑德荣老师能够为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作出重要贡献,不是偶然的,与他勤奋、进取、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密不可分。

勤奋工作。郑德荣老师的理想是为党和人民多干工作。他长期勤奋工作,家里五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他很少操心,全交由他爱人打理。多少个春节,别人和家人欢聚,他却拎包去了办公室,说那里安静。

《毛泽东思想纵横观》

不断进取。郑老师对学术的追求“永远在路上”,他不因年龄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退休了还退而不休,以永不懈怠的饱满热情和开拓进取精神专注学术研究。直到逝世前,还全程主持研讨、申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几番论证、数易其稿,他都在学生的搀扶下全程参与。他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撰写论文。在同学们留下的他在医院的照片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敬爱的郑老师在病床上修改文章的身影。

严谨求实。我在学习期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苏军进入东北搬迁机器回国的文章。自以为查了不少资料,下了很大功夫,没想到送给老师指导时没能通过。他给我讲了此事背景的复杂性,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正是毛泽东被一些人妖魔化、攻击之时,当听说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想写《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时,郑老师表示支持,给予了我精心指导,我的论文经反复修改后还被评为优秀论文。

探索创新。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郑老师很快就在电话中和我讨论:14年抗战的观点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期。他虚心地说要听听我的个人意见,我坦诚地向老师汇报了我的个人看法,交流中我感到老师思想的敏锐和在学术上不懈探索创新的态度。

德为人师

郑德荣老师令我们学生敬爱、热爱,还在于他对学生、对青年无微不至的关心,不仅为我们释疑解惑,还帮我们指点人生道路。1988年,我读研究生时撰写了一篇《共产国际与国民党》的论文,入选了这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郑德荣老师,郑老师鼓励我和一群跟着导师参会的研究生报考博士生。同年底,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党史学会组织的社会主义时期学术研讨会上再次遇到郑老师,他问我复习得怎么样了?我感到郑老师是真心诚意地关心青年,鼓励和支持青年们学习深造。之后,我有幸成为郑老师的学生,自己的人生也走出了一条新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

成为他的学生后,郑老师反复教导我们系统学习中共党史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好基本功,夯实研究基础,让我受益匪浅。当我学习中遇到困难,因家事而烦恼,身体欠佳而住院时,郑德荣老師总是鼓励并到医院看望我,使我备感温暖。

毕业后,郑老师仍然不断地关心我们的进步。他多次说过他最想知道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要求我们有了进步、出了成果一定要告诉他。这会给他巨大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工作的重要动力。他用这种方式鞭策、鼓舞着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

2014年底我办了退休手续,开心地告诉郑老师,我从此可以舒服地享受退休生活了。可得到的是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教诲。他以自己60岁以后开始带博士生为例,要我克服惰性,在可能的范围和条件下,继续进行党史研究和宣传。受到郑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我又振作起来,按老师的教诲,以老师为榜样,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郑老师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担当起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

2014年12月本文作者李蓉和郑德荣老师合影

最后交往

郑德荣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身体欠安,他也总说不要紧。每次见面或打电话,他都精神抖擞、声若洪钟。在老师病危前,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生都不知道郑老师几年前便得了癌症。

2017年,郑老师的爱人因病不幸逝世。郑老师和师母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感情很深。我和同学们难过的同时也担心他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但老师却表现得十分刚强。他安慰我们: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只是时间早晚不同。他表现出的豁达的人生观,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此后,他不顾自己年迈,仍然一如既往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方面。我想,他实际上也是想借工作来分散和减轻与师母分别的痛苦与思念。

2018年3月23日,我给郑德荣老师打电话问好,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和老师通话并听到他的声音。

郑老师逝世后,教育部和全国70余所高校和150多家单位、学术机构以及专家学者通过不同方式表示深切哀悼。他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平凡的一生,让郑老师活出了不平凡的精彩。我们纪念他,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他为实现崇高理想永不懈怠、开拓进取的精神,学习他为人师表、老骥伏枥、自强不息的品德,学习他严谨求实,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一生的高风亮节,更好地把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编辑 杨琳)

作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热诚欢迎订阅2013年《中共党史研究》杂志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