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分全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文化传播系,广东 肇庆526020)
近代以来,西方新式体育思潮涌入国内,开启了现代体育发展新模式.在竞技体育引领下,我国体育事业从萌生到成熟,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从习洋务以自强,派遣人才出国学习深造,到民国时期以足球为代表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征战“远东”,代表人物李惠堂,可谓足球人才杰出代表,享誉世界.时代赋予体育人才培养的优良土壤,促使竞技体育水平迅速发展,体育强国成为国人奋斗目标.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培养.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金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但锦标主义思潮引发了新的问题,揭示出体育人才培养方略上的短板.《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自古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就是德行的塑造,立徳树人也成为新时代育人的主旋律.
体育人才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代表,是体育领域中的佼佼者,是体育事业的“品牌”象征,也是全民体育精神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人才培养渗透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如:政治因素,培养世界冠军为政治服务;民族精神因素,培养世界冠军为民族争光;经济因素,以世界冠军作为宣传“品牌”服务于经济;教育环境因素,把世界冠军作为培养新一代体育人才的榜样,为教育事业提供动力.近代以来,体育人才培养思潮涌动,效仿西方体育发展,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新式体育在我国萌发,且有了一定成效.改革开放后,举国体制推促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先行者思想启蒙的追溯.追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要从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历程谈起.首先是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新式体育在中国发展的先河,其历史背景是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高涨,以及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在此形势下激起了一大批觉醒者,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政府派出多批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于1872年就开始连续派遣了120名少年赴美国学习,并积极接触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些人学习到了近代体育规则规范以及条令条例,还经常参加棒球运动,组建了“中华棒球队”,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我国第一批体育专业人才,为近代新式体育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
学校体育教育的初探.对近代以来早期体育人才的培养,各界学者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阐明了观点和看法,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德教、体教、智教”全面育人的主张,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和先进的思想;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提出了培养新一代的体育人才,应具有“民德、民智、民体”的教人思想.主张“新民”的培养首先要有公德之心,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还阐述了学习借鉴斯巴达的教育体制,要十分注重体育和德育之“武士道精神”,强民之体魄,强调力、智、德三者为强国之本,即把德育与体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近代时期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已经有诸多知名人士提出了见解和看法,均强调了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应把立德树人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开启奥运征程的“梦想”.以五四运动为思想契机,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由军国民主义和兵操逐步转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体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有了较大改观.如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阐述了培养新一代体育人才要“全面发展”,其中要把人格放在首位,“完善人格,首在体育”[2].同时还指出体育最要就是运动,凡是国民的身体与精神,均含有一种潜势力,随外围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即能至何地位.其中蕴含的要义是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首在人格培养,即树人德行,修养身心,以达立德树人之目的.1932年,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首次出现了我国运动员的身影——刘长春,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派运动员参加奥运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表明我国已经开启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奥运征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上层建筑的形势发展与经济基础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凸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物质的不断追求成为主要矛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急需提高.根据形势及外交因素,国家对竞技体育做出了明确调整,循序渐进,科学发展,并且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主要指导方针,提出了体育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普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作为提高[3].国家领袖毛泽东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依据外交形势要求,必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从1963年至1965年,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可分为:基层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中心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形成了三级体育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有效地保证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可持续发展[3].例如:以容国团为代表的冠军之星,见证了我国第一批体育人才培养的成效,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语,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溢于言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又有了新的突破和目标要求.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中强调了重新分工,项目布局和竞赛分类管理,同时对“举国体制”进行了强化,着重提出了省以上体委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责任,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性运动会中要保证一定的金牌数量及排名,即奥运争光计划.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的发展与国际接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同步进行,自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正式恢复和确立,“奥运战略”的实施促使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工程”.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核心工作逐步成为省级体育部门的中心任务.
依靠新形势改革,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中国女排连续荣获世界冠军,神奇地实现“五连冠”,“女排精神”一时无两,激发了人们团结奋斗的勇气和决心,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进入新世纪后,百年奥运梦想的成功实现,促使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冷门”体育项目人才的崛起,开创了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金牌数量的历史新高,见表1、表2.
表1 第25~30届夏季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及排名
表2 第19~22届冬奥会中国金牌数量
立德树人即是树立德业,给后人做榜样,培养人才.立德出自《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出自《管子》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均深刻揭示了人才培养的极其不易和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6].把“立德”摆在首位,就是表明万事要从做人开始,也说明古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真知灼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史上永恒遵循的时代理念.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其外在表现形式为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也应包含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冠军的培养都有着特有的“培养”规律和成长历程,无一不印证时代造就“英雄”这句经典话语.习近平主席在索契冬奥会中谈到的,我国的体育事业经过无数体育健儿的努力已取得骄人成绩,但在迈进体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的短板[6].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7].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报告中不仅指明了“育人”是根本任务,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要求“立德树人”,即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阐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先立德.育人之道,立德为先.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称其为“三不朽”,并将“立德”摆在第一位[6].当下竞技体育的发展形势和举国体制下,世界冠军培养的过程中却往往是重视“争第一”,或可戏称为“立功”为先.而人们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功劳,必定是“道德立功”.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若一味追求功劳、利益、名誉等,岂不是天方夜谭.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世界冠军的培养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普遍联系,可以互相融合,使体育人才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能够健全人格,树立高尚的品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时期最主要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以竞技体育为提高的体育了3大形态(即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由单一走向一分为三,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产物,“奥运争光计划”和“走向世界”成为国人的期盼.以此为基础我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回应了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的“奥运三问”[7].我国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奥运金牌以绝对优势列于首位,国人对承载奥运使命的竞技体育开始审视,我国该怎样走向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否应该改革了?新形势下的体育人才该如何去培养?体育人才培养重心是否该融合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根据哲学原理来看,3大体育形态组织的协同发展,笔者认为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已成为当今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主流.
根据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同时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在管理体制、竞赛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协同互动下,巩固培养具有高水平、竞争力强的体育人才,确保在夏季奥运会第一集团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健儿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的竞争实力,努力实现体育人才培养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创新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完善“举国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和责任.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的机制:基础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专项业余体校和竞技体校)及省级以上专业队(省体工队、国家队等),三级“金字塔”式的训练网[3].处在社会主义国家形态中发展的竞技体育,能够参加,如奥运会、世锦赛、世运会等国际性体育赛事的运动员主要出自于最高级别的国家队,而其他训练队则是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的竞技人才,单独参与世界性体育赛事的几率较小.这主要是由我国国情和国家体制决定的.
当今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基本上是从儿童、少年时代开始的,均是比较早的进行专业训练,从小学开始就要进行专业队式的训练,训练时的负荷量较大,负荷的强度较高.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淡化了基础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正常的学校教育相脱离.虽然国家提出了专业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结合,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管理者、教练员以及一线的运动员都依然保守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即“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4].结果是运动员体能和技战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文化素质的表现较为低下,导致道德情操、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处在较低的层次.例如:依形势要求,近年来有相当一批优秀运动员退役,开始步入社会,由于文化素质偏差以及个人修养不足,在社会中生活难以为继,逐渐变成了社会中的“弱者”,更有甚者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说明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和局限性.
执行力不到位是体育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机制与管理体制的协同程度.现行的情况下主要是阻碍了各级运动员公平竞争、公平训练以及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在培养机制方面各级运动员的培养是层级递增,由基础性的业余体校开始,从中选拔少数“尖子”体育人才输送到市专业队或重点体校,然后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推荐到省专业队,最后才有机会到国家队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当然就有较多机会参与大型赛事,更好的把握个人前途发展的机遇[5].那么,没有被选中的运动员就失去了个人发展空间,只能半途夭折,再加上文化素养较低,前途较渺茫,耽误了这些落选运动员的前程.如我国射击运动员张金玲加入韩国国籍,代表韩国队出战亚运会,引起了社会的一片惊叹.张金玲2003年选进国家队,但是没有机会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大赛.
可见从运动员的角度这是无奈的选择.大多数运动员吃的都是“青春饭”,在国内竞争机制和举国体制下很难获得出头之日,那么改换门庭也是无奈之举.世界冠军是一名体育运动员的崇高目标,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就能到达运动生涯的巅峰.国内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窘迫的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折射出体育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的局限性.从131名奥运冠军退役后的调查中发现,奥运冠军的选择方向有:行政管理、教育、移民、经商、演艺、其他未定职业等,见表3.
表3 奥运冠军退役后的职业选择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单位,在培养方式上要科学布局,整合各级培养部门人力资源,强化体育人才全方位育人机制,打造新时代战略人才培养格局;还要鼓励基层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以及省专业队的培养体系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和投资倾向,同时与社会企业、单位等组织团体合作,联系高校、协会或俱乐部承办或共办,形成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共建模式[8].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管理体制,对体育人才的竞技水平、运动技战术能力、道德素养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权衡考虑,协同创新,打造一个“优化整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和谐共建新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体教结合,形成三级训练体系的一条龙建设.改革培养机制模式,与大、中、小学教育连贯互通,积极探索和完善体教结合的训练新体制、新模式,扩大并合理利用专项经费等优惠政策;将体育人才培养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优秀体育人才进入高校培养相关政策,为体育人才提供便捷学习文化知识条件的同时,也为世界冠军的立德树人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如姚明就读于上海交大,伏明霞就读于清华大学等.
无论在国家队,还是在省市体工队对世界冠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竞争精神.竞争精神是体育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体育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对世界冠军的基本要求.竞争精神是体育赛事的灵魂,没有竞争也就没有突破,也没有“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力量.竞争精神对培养世界冠军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人才培养中要积极引导运动员要树立竞争精神,强化竞争意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正确对待竞争,为培养世界冠军进行立德树人增添了活力.
规则意识是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应重点培养的内容,由于竞技运动的特性决定了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均与规则相关联,平时的竞技运动教学便成了培养运动员规则意识的重要渠道[3].在社会中亦是如此,也应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法律规范.例如:世界游泳冠军孙杨驾驶小型越野客车在浙江杭州一路口被公交车追尾,可孙杨系无证驾驶,结果孙杨被处罚款和行政拘留,可见对世界冠军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多维度进行,这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竞技运动训练秩序,而且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情操,使之成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世界冠军.通过对世界冠军规则意识的培养,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同样应严格遵纪守法,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生活常识,使其基本素质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为培养成高素质世界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下培养体育人才的道德水平、道德意识、道德责任感,彰显时代的要求与期望.正如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只有体育人才具备了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才能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适应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规则,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才会真正的令社会大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