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019-05-27 03:35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赵 媛 万 易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必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两个议题,文献调查发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发展理论研究和指导平衡性发展实践,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平衡性是一个新颖而广泛的命题。一方面,尽管“平衡”这一概念不太新颖,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具体的内涵。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平衡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多个方面。为了精准收集研究成果,避免由于概念界定不清造成的收集结果过于局限或过于宽泛,文章首先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平衡和群体平衡两个维度在CNKI中就本主题进行检索,并以2015年以来收录于CSSCI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借助Bicomb和CiteSpace进行基于文章关键词的分析,初步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之后对代表性文献进行深入研读,以深入系统地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平衡性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

(一)平衡发展内涵界定

朴素的平衡观可追溯到人类早期“天人合一”思想。随着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者对平衡又有了新的解读。在自然科学领域,平衡的内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性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从而由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是功能上的有序状态[2]。正是由于系统存在与外界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故系统的平衡也必然是动态的,亦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之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界所理解的平衡,同样遵循这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规律,故二者所说的平衡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如同马克思所言:“平衡总是以有什么东西要平衡为前提,意味着,协调始终只是消除现存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的结果。”[2]可见,平衡是物质运动达到的最终状态。同时,平衡本身就是一个向前运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平衡就是发展。发展本质上“是指某事物变得更加符合进步要求的过程和状态,既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3],发展规定了物质运动的方向,那么平衡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断向着更加符合进步要求的方向追求平衡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界定

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的界定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第二,若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系统,系统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哪些外部环境会影响系统的运行?第三,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该定义既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即“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又揭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一对主要矛盾,即供方(政府、社会力量)与需方(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公共文化服务需方类型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从而导致这一矛盾在不同需求群体中具有特殊性,而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供方供给能力与供给水平,还会影响需方的需求与服务获取,故区域与城乡差异是影响供需双方力量对比的重要外部环境,起到扩大或缩小双方力量悬殊的作用。据此,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就物质运动形态而言,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供需双方矛盾,不断克服各种供需平衡因素的影响,不断追求服务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差异得以不断弥合的过程;就物质最终运动状态而言,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克服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需求方群体差异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实现与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相协调,并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据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不同类型需求群体之间是否平衡及怎样达到平衡、服务在不同区域及城乡之间是否平衡及怎样达到平衡,就必然成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分析,也应以这几个方面为理论框架来展开。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现状调查

基于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的界定,检索词应从区域平衡发展和群体平衡发展两个方面进行选择。此外,还应考虑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总体研究的情况。由此,文献检索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查找进行总体研究的文献,选择“平衡”“均等化”“标准化”等作为检索词;第二部分是获取有关区域平衡性问题的研究成果,选择“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农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等作为检索词;第三部分是查找有关群体平衡性的研究成果,选择“群体”“特殊群体”“弱势群体”“高收入”“低收入”“农民”“农民工”等作为检索词。将三组检索词与“公共文化服务”在CNKI的CSSCI中进行组配检索。在文献时间区间的选取上,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出台,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高潮,故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对文献进行筛选①。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洗后共得到478条有效记录,其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时间分布

三、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总论

为有效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状况,本文借助CiteSpace和Bicomb2.0,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脉络进行了总体分析与梳理。

(一)研究主题

1.基于关键词的CiteSpace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研究的主题内容,而关键词频次、共现关系和中介中心性等属性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揭示相关研究的总体特征,故需要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478条记录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借助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直观地显示关键词的频次、共现关系和中介中心性。

图2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共现图谱(Top50/Pathfinder)

为揭示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的具体方向,将“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两个无法代表具体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图谱上隐去,其余相关关键词构成的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该图谱显示,关键词网络整体联系较为密切,无明显聚类趋势。这说明该主题研究内容之间关联较强、整体度高。其中,“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这说明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研究受到重视,是研究的重点。

为进一步通过关键词析出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作者借助CiteSpace的聚类功能对零散的关键词进行分类,以通过聚类规模推断学者对各类关键词的关注程度。同时,CiteSpace聚类可直观地展现出每一类关键词的结构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研究方向。该图谱的主要部分被聚为7类,如图3所示。

图3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聚类(modularityQ=0.6618)

#0至#6的聚类规模在10以上,表明这些聚类受关注程度较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仔细查看该7个聚类的聚类主题词、中心节点词及分节点词,再结合文献研读,发现这7个聚类的研究主题实质上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实现途径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且多数聚类组都是从其中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组#5,既涉及中部地区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又探讨从阅读推广、文化服务等服务供给模式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各聚类组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关键词聚类解读

2.基于高频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分析

CiteSpace图谱直接展现了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但该工具进行可视化时节点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且并非所有关键词都具有代表性,故其对文献主题的揭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更准确地揭示研究主题,本文使用Bicomb2.0对478条记录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剔除挑战、研究现状、问题分析、方向、重点、必要性等明显无实意的关键词,合并诸如“首都”与“北京”、“民间力量”与“社会力量”、“图书馆总分馆制”与“总分馆制”等同义概念,归并“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陕西回民后裔”与“少数民族”、“少儿图书馆发展趋势”与“少儿图书馆”等上下位类概念,共得到525个有效关键词。其中,高频词(词频≥10)如表2所示。

表2 高频关键词表

基于表2,按照各高频关键词的语义可将其划分为以下7个大类,如表3所示。

表3 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组

由表3可知,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研究主要从7个方面(分主题)进行。每个方面代表性关键词频数占高频关键词频数的百分比揭示了该方面受学界关注程度,其中,组3“供给侧研究”(32.564%)和组5“均等化研究”(18.974%)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以上7个研究分主题与CiteSpace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详见表4。

表4 CiteSpace聚类与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组研究主题比较

可见,无论是CiteSpace聚类结果还是高频关键词语义分类结果,都显示出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分主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此方面主要从区域平衡和群体平衡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中部地区,后者主要涉及农民工和农村居民两个群体。高频关键词词频又显示出,对区域平衡发展的研究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16.410%),相对而言,对群体平衡的研究稍显不足(7.692%)。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失衡实际上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不平衡。该类研究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在平衡发展中的总体情况,尤其关注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如图书馆)。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实现途径。相关研究从文化扶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方向研究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二)研究脉络

研究脉络反应了研究主题的时间变化,借助CiteSpace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不同时间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这一主题关注的不同方面。

如图4所示,2015年学者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虽然涉及主题较多,但却突出了三条主线,服务供给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化权利保障路径,其中又以第一条主线,即供给主体为研究重点。对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主要是多视角探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这是2015年的研究特色。农民工作为应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的群体,亦成为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主要关注主体。此外,本年度相关研究还强调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空间建设、标准化、均等化对文化权利进行保障。可见,2015年的相关研究不仅视角全面,而且重点突出,抓住了公共文化服务中(诸如群体平衡)的一些关键问题。

图4 2015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5所示,2016年研究主线是文化扶贫,主要探讨贫困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等的文化扶贫、精准扶贫问题,而涉及的服务主体以社会相关机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为主。此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作为文化扶贫的有效措施持续受到关注。可见,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平衡问题是2016年研究的主要特色。

如图6所示,2017年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文化空间和精准扶贫两条主线展开。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主要手段和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阅读空间、城市社区、图书馆等方面。精准扶贫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直接表现为文化扶贫,有效弥合服务的不平衡问题,故从文化扶贫、公共图书馆等视角进行的研究必然持续受到关注,这也说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问题一直是重点。

图5 2016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6 2017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如图7所示,2018年的研究仍从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视角,多维探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问题。公共图书馆在2018年的研究中依然是重点,这一现象深刻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图7 2018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四、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进展分论

基于总论部分对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等的分析,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可划分为发展现状、实现平衡发展的路径和影响平衡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问题

从现象层面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反映在区域和群体两个维度上,区域和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状况的突出表现。

1.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平衡发展现状

(1)东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DEA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测度证实东中西部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最优,西部次之,中部较差,且这种差异存在扩大趋势[4]。二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客观不足。西部地区受到地形、温差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的限制[5],导致其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双方都存在不足。就供方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和服务针对性不强、新媒体利用不充分、空间聚集性弱[6][7]。就需方而言,居民“信息获知与获取能力低”[8]、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9]。因“政策支持力度不强、财政配套任务偏重和扶贫建设压力大”[10],中部地区面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部洼地”的考验。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定层面的“刚性指标部分缺失、效能指标总体偏低、标准细化程度不高以及经费保障尚未明确”[11]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层面的资源和服务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均衡以及区域联动欠缺[12]-[14]。可见,中西部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在区域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根源是资源禀赋的限制,而中部地区受政策影响明显。

在研究内容上,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平衡现象层面,多强调中西部存在的问题,较少探讨导致不平衡的成因。而专门对东部地区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

(2)省际、城际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不同区域内的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基于构建指标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中部地区省际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差异,并主要体现在文化小康水平和公共文化场馆绩效方面[15][16]。就城际层面而言,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指出其差异[17]。总体而言,该类研究并不充分,成果较少,并多从比较角度进行,且同样存在东部地区重视不足问题。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定量比较分析指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差异、二元结构体制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高于农村,且主要表现在阅读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18][19]。但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评价高于城市居民,其原因在于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比例和文化服务需求强度、机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制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监督机制的城乡差异[20]。第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短板,最突出问题是供需失衡。实证研究表明供需双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向、内容和设施等方面存在不匹配[21][22]。文化行政理念与公共文化服务本质的偏离、绩效考核方式的单向度性、资金投入渠道狭窄、专门文化工作培训有限以及规划用地的限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轨制并存,存在内容同质化、主体碎片化、方式单调化、活动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供给悖论”[23]-[26]。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方存在话语表达能力低、需求表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27]-[29]。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政策难以落到实处[30]、财政政策绩效有待提升[31]、管理不够规范[32]、图书馆建设不足[33]等问题。

(4)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其他表现

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制度安排缺乏针对性、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三方缺失[34-37]等问题。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关注图书馆发展状况。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存在针对性差、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社会组织化程度低[38]等问题,法制建设、政府投入、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了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9]。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主要是从自身出发,较少涉及到与其他区域的比较。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较为欠缺,而对贫困地区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图书馆服务之外的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关注较少。

2.公共文化服务群体平衡发展现状

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平衡问题,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以下几类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展开。

(1)农村居民

实证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农户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参与性文化活动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40][41]。但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双方均存在问题,供给方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不高,而需方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率亦不高[42]。原因在于供给上的资源匮乏、主体缺位、设施滞后、服务缺乏特色[43]和需方对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不足[44]。为此,部分学者研究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指出农村居民的学历、职业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影响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44],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45]。

总体来看,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为实证研究,整体研究较为全面,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到问题的成因均有涉及;但缺乏相关理论支撑,且对于农村居民这一主体未进行进一步细分,难以了解这一群体内部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妇女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2)农民工

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社会排斥[46]、地方归属感弱[47]、“精神无法进城”[48]等挑战,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但目前面向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供需两端都存在问题。就需求方看,农民工群体自身由于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文化需求呈现出单一、低层次、碎片化等特征,文化消费支出和文化活动参与程度也呈现低水平状态[49-51]。就供给方看,单一政府主体供给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资源浪费、供给低效和社会力量参与动力缺乏[52][53]是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人力和财力保障、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健全[54][55]也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亟待改进之处,代际差异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56][57]。此外,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高[58]。

总体来看,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较充分,与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呈现出相似特点。但对农民工代际差异带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还需加强。

(3)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民办少儿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中的相关问题。公共图书馆存在缺乏经费支持和区域发展失衡的等问题[59],而民办少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60]。此外,在阅读推广方面,不同级别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有差异,总结起来包括资源、活动、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专门区域管理不到位以及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在数字阅读推广方面,除上述共同问题外还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61][62]。二是未成年人阅读问题。少儿阅读服务受经济发展状况、服务人员水平、现行教育体制等因素影响,存在服务不均等问题[63]。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受家长素质不高和教育观念不强等因素影响,少儿阅读存在资源偏少、兴趣缺乏、方法不当、重视不足等问题[64][65]。此外,对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呈现“低龄化”特征,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儿童这一主体,对青少年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也较为单一,且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的直接、定量测量。

(4)老年人

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对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影响[66]。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有其特性,如对天津市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传统文化是该群体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67]。面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老年广播进行了符合时宜的调整[68]。但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种类单一和忽视用户需求的问题[69]。

总体来看,对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还很不充分,且视角单一,多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欠缺。如老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还未受到关注。

(5)其他特殊群体

部分学者对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研究。图书馆开展的相关服务存在重视力和肢体残疾,轻其他类型的残疾,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70];社区服务在资金保障、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上有待加强[71]。少数民族的信息需求未受到重视、满足度低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72]。

3.研究评述

对区域平衡问题的研究在宏观层面视角较全面,而在微观层面则明显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几乎不同类型的区域都有所涉及。但在微观层面上,如对中部地区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图书馆进行,而公共图书馆并非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再如,对东部省际或城际研究也比较欠缺。

对群体平衡发展现状的研究总体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将研究聚集于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容易被忽略、需要得到特殊关照才能实现其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几类特殊群体。然而,对这些特殊群体的研究却又呈现不平衡性,对有些群体(如农民工)的关注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如老年人)。同时,对各类群体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研究的系统性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有待提高。比如,对保障主体、青少年、少数民族等的研究都不充分,对群体平衡发展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欠缺,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同时,平衡状况是通过矛盾双方的对比展现,而相关研究就缺乏特殊群体与普通群体之间的差异对比,这会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平衡状态,研究结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

(二)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路径、策略与保障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对该主题的研究涉及理论研究、均等化程度测量以及均等化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

首先,均等化相关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内涵解释[73]、理论根源[74]、均等化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其次,均等化程度测量。基于基尼系数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进行测量,发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失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并且均等化程度呈现下降趋势[75][76],具体到省份,经济发展状况的悬殊导致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状况仍有待提升[77]。

再次,均等化实现途径。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等。总体上,实现路径可从制度安排、法律法规、政府定位、资源供给与整合、资金和人才保障等多个方面[78]-[81]进行。具体实现方式有三种。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涉及标准化内容[82]和特点[83]、标准化服务体系总体目标、基本特征、必要性与可能性等理论问题[84]。也有部分学者对一些地区或文化机构的典型经验(如佛山市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实践[85]、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践[86])进行介绍。此外,部分学者对标准化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保障作用,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或对其修订提出建议[87-91]。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学界已达成的共识是,数字化是破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和群体不均等困境的重要途径[92][93]。比如,数字化是弥合城乡之间阅读推广活动差异,解决农村地区阅读推广活动低效率、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25][94]。打造“全栈式”的“文化云”平台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平衡[95]。三是图书馆建设。馆际合作与总分馆制是图书馆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现象的主要方式。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96]、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合作[97]、中部地区图书馆联盟[14]等馆际合作方面的典型案例研究,为各地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提供了借鉴。总分馆制则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如黑龙江省图书馆依托总分馆制和数字化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98]。还有学者强调县级图书馆在总分馆制中的突出作用[99]。

2.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是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重要途径。文化扶贫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处于结构失衡和供需错位状态”[100]未能圆满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故在文化扶贫中需强调精准。为此,部分学者从法律上寻找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101],部分学者则对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进行研究,提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对象、资源和活动[102][103],以及文化扶贫中每个步骤的精准[104]-[106]。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成果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局部都有所涉及。

理论研究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以及建设的理论基础。多元治理理念和“由上至下”结合“由下至上”的建设逻辑成为主流观点[107-109]。对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从主体性、现代性和整体性维度展开[110]。同时,“服务三角”“服务创新”“斜坡球体定律”“多中心治理”等多学科理论的引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得以夯实[111]。

实践研究主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增强民族地区文化归属感的作用[112];其次,指出建设中存在的针对性弱、渠道不均、服务低效、项目建设碎片化等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最后,从发展理念、政策支持、丰富资源、渠道建设、多元主体等方面提出优化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113-115]。

整体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新的时代背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创新性、开放性、回归性和社会化的要求[11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呈现出社会化、法制化和标准化、均等化特征[117];另一方面,研究重点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涉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和特征揭示[118][119]。

局部研究主要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水平及法律法规。主体研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20],并以图书馆为关注重点,明确中学图书馆[121]、民间图书馆[122]和公共图书馆[12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角色定位。水平研究测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124]。此外,部分学者从法律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优化建议[125]。

4.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城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采用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空间构建进行探究,涉及社区文化中心、城市综合体、公共图书馆等具体研究对象。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以公共阅读空间研究为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文化空间理论研究。涉及性质、类型、发展特点等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理论问题[126]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指导理论[127]。二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研究。从文化规划[128]、社会空间[129]等视角对公共文化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三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研究。分析合肥市、北京市、深圳市等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指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需立足公益本质和面向用户需求,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并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与效率[130]-[134]。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特点是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既关注公共文化空间使用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又关注如何构建公共文化空间。首先,就存在的问题而言,在建设方面存在政府与市场“双失灵”[135]、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弱化[136]等问题。其次,就空间构建而言,主要探讨构建模式,提出“池塘群落型”“设施助推型”“信仰聚落型”“活动召集型”等空间再造模式[137]以及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构建模式[138]。

5.研究评述

均等化、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空间建设等都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措施,相关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不仅成果丰富,总体研究视角也比较全面。但是,对各专题的研究都有可完善的空间。例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就存在研究内容有交叉重复(如整体性研究都集中于揭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征)、研究主要关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从群体平衡视角进行相关研究等问题。又如,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无论针对城市还是针对乡村,都以空间构建为主,视角较单一。而且,相比较而言,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研究对象更为具体、研究范围更为聚焦;而对农村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宏观性讨论,缺乏实践性和具体性,且使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三)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供给主体

由CiteSpace聚类图谱和高频关键词分析可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中,服务供给主体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从总体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研究,也有对重要主体的专门性探讨。总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专门性讨论中图书馆这一主体备受学界关注。

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研究主要从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进行探讨,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政府主体单一供给存在体制设计中的行政化和实践工作中的应付性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供给的失灵和低效[139][140],这些局限性要求供给主体必须多元化。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存在管理松散、服务质量不高、主体互动机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对政府依赖性强等问题[141][142]。很显然,对多元主体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强调多元主体供给的重要性多是从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出发,而未从供给效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论述多元主体供给的价值。对于多元主体供给存在的问题也多是以制度本身为切入点进行观察,并未考虑用户评价。

对图书馆的研究主要包括功能定位、平衡现状和优化途径三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各异,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居主体地位,高校图书馆是科研数据的管理者及治理者,亦是区域资源联盟的重要合作者,基层图书馆除信息、文化传播等职能外还承担重要的休闲娱乐职能[143]-[146]。平衡现状主要研究不同区域间图书馆发展状况的差异,如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上优势明显[147][148],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力、合作与共享以及发展动力等方面[149]。优化途径的研究既从总体上强调基层图书馆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理念、法律体系以及服务模式[150],又从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延伸化,总分馆制以及图书馆合作等具体途径进行主体优化的研究[97][98][151][152]。

五、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研究总结与评述

整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相关研究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这一实践性研究范式展开,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推进相关学科及实践领域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和价值。当然,受研究机构或研究者个人学术兴趣、研究条件、研究环境或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工程,其涉及主体类型及对象之多,是其他服务较难比拟的。因此,其平衡发展既需要首先精准把握目前不平衡现状及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又需要在微观层面针对不同服务供给主体、服务需求主体、服务客体、服务环境等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解决措施和方案。而目前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只做了部分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研究无论在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是关注点、研究产出等方面,都具有不平衡性。总览已有研究成果,确实有许多高水平、有价值、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也不乏大量研究论证不充分、空泛、缺乏理论支撑、没有实践价值的文献。比如,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实现途径的研究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太过笼统,并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面临的实际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是太过细化,仅针对研究案例提出改进建议,缺乏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就研究关注点及产出量的不平衡来看,这种不平衡既揭示了研究的薄弱环节,又映射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的侧重点和进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实践发展的不平衡。如,对平衡现状的研究,对区域平衡问题的关注就远高于对群体平衡问题的关注。对前者的研究,涵盖了地域概念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容,涉及东中西部、省际、城际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且不仅关注现象层面,对成因、解决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而对后者主要关注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关注严重不足。对城乡文化空间、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同样存在这一不平衡现象。

再次,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有其缺陷。如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现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弥合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性。然而,也应看到,研究方法上的这一特征也反映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缺少鲜明的学科特色,实证分析更使研究仅注重“低层次”的平衡。如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程度的测定上,多注重对数量差异进行测量,而忽视了不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实现效果平衡。

最后,整个研究实质上属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的研究,还未上升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层次上的平衡发展。因此,后续研究任重道远!

注释:

① “2015年”这一时间节点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主题在CNKI中通过指数分析确定的。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