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师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2019-05-26 01:56耿洁徐健锐周颖龚婷婷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耿洁 徐健锐 周颖 龚婷婷

摘要: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两个主体。为摸清职业院校师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现状,《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职业教育组于2018年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研究显示,职业院校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综合指数(3.470)超过一般水平(3.000);教师综合指数(3.830)接近较好水平(4.000),但西部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水平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学生互联网学习的自我认识、自我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不足,在互联网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上还需要大力提升,教师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制约了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开展和实施互联网教学。建议精准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创设智慧互联网学习环境,统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专项调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正在形成之中,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迫在眉睫,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定要使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并设第八专章“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明确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措施和办法。为摸清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现状,《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职业教育组于2018年开展了大规模专题调查研究。

互联网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习得知识、开展交往、提高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升学习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水平的网络化学习。本研究中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是指互联网学习中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主要综合了信息素养定义式描述、过程性描述、结构性描述三种典型阐释,侧重于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描述,梳理、提炼其特征。

一、研究对象范围与分析框架

本次调查研究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象是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共收到有效问卷16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53,008份,教师问卷8,992份。

调研问卷以职业院校教师在互联网教学和学生在互联网学习的基本素养为重点进行设计。调研使用量表问卷,共设定五个等级,分别是“非常符合”“符合”“介于之间”“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对应于“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教师问卷一级指标3个(使用互联网教学信心、使用互联网学习任务、使用互联网教学目的),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66个;学生问卷一级指标7个(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空间、搜索使用信息、学习障碍),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71个,其中一级指标学习障碍及变量数据采取反向处理,即数值越小障碍越大,数值越大障碍越小。此项研究在对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进行剖析的同时,也对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师生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师生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进行了比对。

研究中的有效样本用SPSS19.0通过Kaiser-Meyer-Olkin度量和Bartlett的球形度进行了检验,用因子分析法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全部变量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Bartlett球检验P值均为0;教师问卷KM0=0.988.学生问卷KM0=0.979,表示两个问卷变量的相关性均很强,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问卷的维度、指标及变量均采用均值分析法,取值范围为1-5,最低为1,最高为5。

二、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概况与特征

(一)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总指数超过一般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总指数(3.470)超过一般水平(3.000),具有进行互联网学习的基础能力;7个一级指标的指数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信息素养(3.789)、学习效果(3.688)、学习内容(3.647)、网络学习空间(3.579)、学习环境(3.541)、协作学习(3.456)、学习障碍(2.101),如图1所示,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具备较好的搜索使用信息能力,但进行互联网学习时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和心理恐惧等。

从整体上看,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学生总指数依次递减,如图2所示。中部的中职和高职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网络学习空间、协作学习、搜索使用信息五个维度上低于平均水平,在学习环境、学习障碍维度上高于平均水平;西部的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学习空间、协作学习、学习效果、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维度指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在学习障碍维度上高于平均水平;四个区域的中等职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学院学生在搜索使用信息差距最大0.128,在学习障碍上差距最小0.077。表明西部学生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整体最低,高职学生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整体高于中职学生。

(二)网络信息素养接近较好水平

在网络信息素养方面,学生信息使用的能力指数(3.810)和信息搜索的能力指数(3.768)均接近较好水平。从网络信息素养的8个三级指标看,学生能够判断谣言信息(3.890),具备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能选择恰当的检索工具(如百度搜索引擎、教学平台中的网络搜索工具等通用或专用的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3.880),能对检索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价(3.690),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互联网学习满意度较高

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互联网学习满意度较高(3.688),认为互联网学习效果较好。从学习效果6个三级指标看,学生认为在互联网上学习得到的知识技能对其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3.740),互联网学习很符合学习需求(3.600)。

(四)深层次理解课程的能力较强

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深层次理解课程的能力较强(3.777),学习成绩提升较显著(3.588),同时具有较强的虚拟环境下仿真训练的能力(3.578)。从学习内容的15个三级指标看,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强(3.940),进行考试押题(3.370)能力一般,这与职业院校基于任务的学习相一致,反映出职业教育学习内容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点。

(五)网络空间应用较好

在网络学习空间方面,学生网络空间应用(3.684)能力好于网络空间学习(3.504),两者均超过一般水平。从网络学习空间10个三级指标看,学生对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较积极、主动(3.850),但主动熟悉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一般(3.410)。

(六)学习设备资源和课程资源超过一般水平

在学习环境方面,设备资源指数(3.655)和课程资源指数(3.428)均超过一般水平,学生认为学校基本具备支持互联网学习的基础设备和课程资源。从学习环境的8个三级指标看,最高的“在装有智能教学设备的教室里,使用這些设备的老师比例”(4.140)明显高于最低的“我的学校无线上网速度”(2.890),反映在具备互联网学习设备的学校中,设备使用率很高,八成以上的教师会进行互联网教学,但教室无线上网速度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以技术技能的操作为主,视频及仿真资源的使用频率高,需要较高网速支持。

(七)持续发展意愿较强

在协作学习方面,学生的在线社区服务、关注同学课程进展、与同学进行工作任务设计等持续发展意愿较强(3.640),喜欢与同学在线交流(3.560)、在线给同学帮助(3.550)、分享经验(3.540)、读对其帖子的评论(3.500)、在线交流其知识(3.430),喜欢开展协作学习,能较好地看待诸如“被其他同学误解”“我的帖子被其他同学忽略”“同学对我的负面评论”“我的互动伤害其他同学的感情等问题(3.243)。从协作学习的13个三级指标看,最高的“我愿意为在线社区的发展做贡献”(3.680)和最低的“我担心我的帖子被其他同学忽略”(3.060),表明学生在开展互联网学习时仍然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八)互联网学习有一定的障碍

在学习障碍方面,学生的学习障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理问题(2.387)、技术困难(2.050)、精力不集中(1.865),表明学生喜欢互联网学习,但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需要克服学习时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从学习障碍的11个三级指标看,最高的为“每次使用互联网学习,我都会感到手足无措”(2.410),最低的为“我经常会去看一下平常娱乐的群在交流什么”(1.740),说明互联网学习对学生不陌生,与学习环境、网络信息素养、协作学习等一级指标的指数相吻合。

三、教师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概况与特征

(一)互联网教学基本素养总指数接近较好水平

职业院校教师的互联网教学基本素养总指数(3.830)接近较好水平(4.000),具备使用互联网教学的基础能力。3个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使用互联网教学目的(3.929)、使用互联网教学信心(3.859)和使用互联网学习任务(3.771),如图3所示。表明职业院校多数教师认同互联网教学,并对之有较明确的方向,但需要提高互联网教学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教师的总指数依次递减,分别为3.844、3.851、3.846、3.816,且西部教师的三个维度指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四个区域的教师使用互联网学习任务指标差距最小0.016,使用互联网学习目的指标差距最大0.049。如图4所示。表明西部教师的互联网教学基本素养整体最低,四个区域的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的目的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开展互联网教学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提升。 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总指数依次为3.697、3.829、3.994、3.897,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三个维度指数最高,专科学历的教师最低,如图5所示。表明不同学历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能力存在差距,学历对教师互联网教学基本素养有较大影响。

(二)使用互联网的信心较强

在使用互联网的信心方面,教师具备很高的处理网络及教学内容知识的能力(4.168),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知识的整合水平高,对网络知识较熟练(3.946),有一定的处理网络、教学及内容知识能力(3.668)和网络及教学知识能力(3.654),教学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从而影响网络及教学内容知识的处理,如图6所示。从使用互联网的信心19个三级指标看,大多数教师查找资料能力强,可以熟练地通过网络寻找课程的参考资料(4.290),从网络上下载资源(4.280),使用网络搜索引擎(4.28),在社交工具(如微信等)中与他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4.220),在网络上寻找许多不同的资料并与课程内容整合(4.140),通过不同的途径(如PC访问互联网、APP访问互联网等)从网络上选取适合在教学中使用的内容(4.120),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资料并与课程内容整合(如文字、视频、音频、动漫、专业文献等)(4.120)等;但在掌握制作、开发网络课程的方法(3.190)上相对薄弱。

从1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分布看,最高的东北部(3.871)与最低的西部(3.825)相差0.046,各区域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教师对互联网信心均较高。但西部与其他三区域还存在差距。在19个变量均值的教师学历分类中,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4.034)、博士研究生(4.007)、本科(3.842)、专科(3.659)。教师各学历层次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博士和硕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专科学历教师与本科及以上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的信心上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学历对教师网络知识、网络及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及教学知识、网络与教学及内容知识有直接影响。

(三)使用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较强

虽然“需要使用互联网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三个一级指标中均值最低的,但也接近较好水平。在7个二级指标中,最高的是网络保护(4.023),最低的是网络技术(3.685)和学习方法(3.672),表明教师的网络保护意识较强,能较好地提醒或引导学生,然而掌握的网络技术和运用网络开展学习的方法还相对薄弱,如图7所示。从29个三级指标看,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4.080),避免沉迷网络(4.090),提醒学生保护隐私(3.960),不要随意点开与当前网络学习任务无关的链接(3.960);能对网络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进行详细说明(3.680),对网络学习任务的完成方式(如小组协作任务)进行具体说明(3.690),会要求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计划(3.590)。

从2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分布看,最高的东北部(3.776)与最低的西部(3.760)相差0.016,各区域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教师使用互联网开展学习任务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同。在29个变量标均值的教师学历分类中,由高到低依次為硕士研究生(3.909),博士研究生(3.848)、本科(3.750)、专科(3.688),教师各学历层次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本科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专科学历教师与本科及以上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学历对教师在学习方法、网络技术、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任务要求、情感支持、网络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上有直接影响。

(四)互联网教学的目的很明确

在互联网教学的目的方面,教师非常认同使用互联网的促进作用(4.090),同时认为使用互联网教学有助于能力养成(3.880),可以较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预期效果的目的(3.878),如下页图8所示。从18个三级指标看,教师认为使用互联网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4.030),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3.960),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展(3.930),给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3.920)和个别化的指导(3.900);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3.920)、创造性思维能力(3.890)、问题解决能力(3.870)和批判性思考能力(3.840);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960)、学习积极性(3.940)、学习满意度(3.890)、学习效率(3.870)、学习效果(3.850)、学习成绩(3.760)。

从18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分布看,最高的东部(3.911)与最低的西部(3.862)相差0.051,各区域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东部和西部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区域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东部、东北部、中部在互联网教学的目的维度上基本趋同,但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在18个变量的均值教师学历分类中,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4.038)、本科(3.896)、博士研究生(3.837)、专科(3.745),教师各学历层次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专科与博士研究生、本科与博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专科学历教师与本科及以上教师在互联网教学的目的上存在较大差距,且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师间基本趋同,说明专科学历对教师在互联网教学的预期效果、促进作用、能力养成上有直接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在应用,学生和教师是两个最重要的应用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着互联网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互联网学习的效果。现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加大“软件”建设,尤其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同向、同步提高这两个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落地、落实、落细,才能推动互联网学习深入、持续、有效。

(一)制定标准,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不仅是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个体素养,而且是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师信息技术整合及应用能力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研究显示,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积极的网络教学态度,但运用网络技术融合教学知识的能力还不足,整合网络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较低。教师问卷的3个一级指标,使用互联网教学的目的分值最高,但使用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分值最低,使用互联网信心中的指标“我掌握制作、开发网络课程的方法”均分只有3.190,再次表明虽然教师对使用互联网教学的态度是积极正向的,但教师实际的信息素养制约了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开展和实施互联网教学。产生的原因是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乏教学理论知识,教学知识明显薄弱,进而影响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自我效能。

从国家政策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实施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刮。因此,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解决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问题。建议组织力量研究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互联网学习素养,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互联网学习素养标准,开发模块式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理论融合的现代课程体系,提供有效、便捷、分类的培训方案,让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大教师互联网学习素养的培训,组织开展多类型、多层级的竞赛与活动,加强区域学习与交流,构建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从“能融合,会融合”到“能创新,会创新”的转变。

(二)建立机制,精准培育职业院校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

研究显示,职业院校学生互联网学习素养整体虽然超过一般水平,但存在诸多问题。精力不集中和技术困难是互联网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尚未形成稳定的、良好的互联网学习习惯;在虚拟仿真学习资源上学习和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尚未适应开放的学习环境,尚未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当前和今后的职业院校学生,生在互联网时代,长在互联网时代,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离不开互联网,但这此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或其后的高中阶段未建立或未完全建立学习自信,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进入到职业院校后,需要重新建立自我认知。因此,要提高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重点不在于提高技术应用,而在于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态,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议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探索以自我认知为导向的互联网学习激励机制,通过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基于真实工作岗位的学习方式,将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的各要素融合到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之中;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形成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档案,并列入综合素质测评,以评促育,精准提升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

(三)力Ⅱ大市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教育正在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技术变革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是最基础的支撑,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校园”“创设优良互联网学习环境”将是一句空话。从本次调研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设备资源”与“课程资源”分值低,反映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尚不能充分满足学习的需求。在学生问卷中,“互联网学习条件”维度的“在装有智能教学设备的教室里,使用这些设备的老师比例”均值4.14,“我上课的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白板、一体机黑板等)的比例”均值3.93,表明职业院校班级装备智能教学设备以及教师使用这些设备用于教學的比例较高,与教师问卷中“使用互联网教学的目的”相匹配,但涉及课前、课中、课后使用互联网开展学习的三个指标均值则明显下降,均不到3.5分,“我的学校无线上网速度”均值仅为2.89,表明职业院校互联网学习的基础条件还不尽理想,无论是硬件和实际使用情况都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达到满足互联网学习需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落实,智慧校园建设进入一轮加速发展期。建议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职业院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运用互联网思维,用技术改造教育教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在教育信息化投入上,加大市场作用,以智能引领,鼓励企业在网络支持环境建设、优质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推动职业院校资源开发与共享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智能化,推进人机交互、群体协作与沟通的学习方式,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四)关注中西部,统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

调查显示,区域间互联网学习、中高职学校间互联网学习在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互联网学习存在明显差异。中职学校学生在7个一级指标中的搜索使用信息、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效果、学习障碍等6个指标上弱于高职院校。二是西部中职学校学生在7个一级指标上均低于东部。三是各区域互联网学习不平衡问题突出。西部教师的3个一级指标和学生的7个一级指标均值整体低于东部,其中,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搜索使用信息方面低于东部0.1以上;东部教师对互联网教学目的认识较西部深刻,使用互联网教学的信心也较西部强烈;东部学生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明显好于西部,其中,东部学生搜索使用信息优势突出,网络学习空间操作和应用能力、校园互联网学习环境具有优势,在互联网学习内容的把握上和互联网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上,尤其是对课程深层次理解和虚拟环境下的仿真训练明显均高于西部,如下表所示。

职业教育在办学基础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区域间的差距和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同于传统学习,互联网学习的本质在于打破空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享受名师、名课的优质资源。因此,互联网学习能够成为缩小区域间差距和不平衡的手段和方式,缩小不同区域间、不同类型学校间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学习基本素养的差距。重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加强东、西互联互通,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精品专业建设空间、教师特色空间,评选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与创新案例,推广普及,扩大影响,带动西部职业院校开展互联网学习。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职业院校国家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探析
广东省规范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参赛选手获奖名单(中职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