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淑贤 吴燕玲
糖尿病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常见病,你可能听说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但你知道什么叫“脆性糖尿病”吗?它并不是糖尿病的一个新类型,而是指病情极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据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朱常青介绍,以往大多将“脆性糖尿病”归于1型糖尿病,而事实上“脆性糖尿病”也可见于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朱常青曾收治过一名“脆性糖尿病”患者,他10年前便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口服格列齐特、二甲双胍降糖,血糖控制理想。3年前因血糖控制差,他改了治疗方案,血糖控制也较满意,但半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昏、心慌、乏力症状,进食后症状才缓解。他曾因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多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监测血糖波动于2.3~24.6 mmol/L。后来出院后,他又因自测血糖偏高,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结果夜里出现低血糖昏迷,急诊测指尖血糖为2.7mmol/L,医生给他静推了50%葡萄糖40ml,然后又用10%葡萄糖静滴维持,他才逐渐清醒,第二天测随机血糖竟达到21mmol/L。
“因为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整天提心吊胆。当严重低血糖发作意识还清醒的时候,他感觉像做噩梦醒不过来一样,久而久之,睡眠不好,焦虑抑郁。”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朱常青发现患者的胰岛功能很差,糖尿病自身抗体呈阴性,最终确诊为“脆性糖尿病”。后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行分餐制,每日固定时间进餐、固定运动时间、坚持一定的运动量,并配合医生的降糖治疗,他的血糖逐渐恢复稳定。
“脆性糖尿病具有血糖昼夜波动大、病情极不稳定、不易控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两极分化现象等特点。”朱常青介绍,脆性糖尿病患者约占1型糖尿病患者的5%,但临床上也有2型患者患脆性糖尿病。这种患者大多比较消瘦、营养不良、胰岛功能极差或完全衰竭。
朱常青提醒,糖尿病患者在连续数月保持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法及用量恒定的情况下,仍出现以下情况就应引起警惕:
1 .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动5 . 5 5 m m o l / L(100mg/dl)以上;
2.一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200mg/dl)以上,无明确诱因;
3.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
4.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
5.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
糖友可参考上面标准判断自己是否有脆性糖尿病的可能,但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内分泌专科找医生排查确诊。
“与一般糖尿病患者不同,脆性糖尿病患者對胰岛素注射剂量的调节十分敏感。”朱常青发现,当血糖升高时,脆性糖尿病患者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例如2个单位)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因此,治疗难度很大。
由于这类患者血糖波动大,反复低血糖与酮症酸中毒交替发作,对血糖的控制目标不宜定得过严,不需要马上就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是尽量先减少血糖的波动。治疗目标是空腹血糖为8~11mmol/L,不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应。
朱常青建议,脆性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动态血糖仪与胰岛素泵两者联合的降糖方案。动态血糖仪连续监测患者血糖72小时,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结合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泵的基础输注率和餐前大剂量,使患者血糖得到平稳的控制。没有条件装泵的患者可采取“三短一长”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睡前一次长效胰岛素控制全天基础血糖,三餐前选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也能较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另外,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也很重要。不过,无论是平时的饮食运动,还是药物调整都需格外谨慎,最好找专科医生咨询指导,别擅做主张以免发生意外。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