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2月16日,法国电视二台报道称,法国国民议会于当月12日通过了一项被纳入马克龙政府教育改革法案修正案的议案,规定未来所有公立中小学学生信息登记中,传统的“父母”称谓将被“家长1/家长2”所取代。
正如法国多家媒体所指出的,这种“性别取消”是自2013年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以来的“政治正确”潮流,“爸爸妈妈的消失”不过是这股潮流的又一个漩涡。2013年法国《民法》中已经没有“丈夫、妻子”,取而代之的是“配偶”,《论坛报》上有人指出,一些女权主义者已将矛头对准“下一个目标”,即“先生/女士”——事实上,性急的美国航空公司法国办事处已宣布,6月1日起机票订购表上性别栏将不再分男女。
近年来这股“专门和性别称谓过不去”的潮流在欧美许多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都不乏其例,但如法国这般“狠狠折腾”的,却并不多。
作为西欧屈指可数、有悠久单一制传统却又经常出现激烈社会冲突和思想碰撞的社会,法国在很多方面经常会出现矫枉过正、发现过了头再矫枉过正回来的“翻烧饼”现象。
比如,法国曾经是贵族势力最强盛、贵族权力最大的国家,但大革命后短短几年,留在国内的贵族几乎被杀绝;它是高利贷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却又是绝对平均主义和“奢侈税”的大本营;它在战后大包大揽收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北非裔移民,它的企业却明目张胆地歧视和排斥这些人,前总统萨科齐还公然说他们是“垃圾”;它执着地强调“维持法语纯洁性”,甚至强制性把英语来源的周末weekend改为又臭又长的纯法语词les trois derniers jours de la semaine(直译就是“每周的最后三天”),自己却隔三差五乱改语法规则,弄得法国人都做不对法国语文试卷;这个国家的政治家曾大喊“我们工作的太多了”,于是把一周的工作日从48小时一路降到全欧洲最短的35小时,还差点再降至32小时、30小时,发现这么做一塌糊涂之后,又改口呼吁劳动者“自愿加班多劳多得”……
法国人就是这样,喜欢边做边想,不想就做,错了再改,改了再错,再错再改,再改再错……法国讽刺刊物《鸭鸣报》曾经讽刺法兰西民族的所谓“断头台逻辑”(大革命时期断头台上的后一批牺牲者往往是把前一批牺牲者送上去的人,他们后面又跟着下一批)。而且法国人往往是感性和主观的,为了个人取向和“姿态需要”经常可以罔顾理性和利害。
“家长1/家长2”毕竟太过惊世骇俗,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抱怨,“我当了十几年爹妈,怎么突然就被取消身份了”“怎么连好好做个孩子他妈都不得清净”。法国哲学家戴尔索尔1月18日在《费加罗报》上刊文批评这种潮流,称“我们究竟要在否定常识的道路上走多远”。稍早《费加罗报》的民调显示,多达73%的法国受访者对“家长1/家长2”的称谓表示反感,而大多数反对党也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折腾”表示反对。
不过这也无所谓,行不通到时候再改回来好了——那个曾经“严禁使用”的weekend,如今不也照样“解禁”了?
摘編自《看天下》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