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歌声乐改编曲创作特征和艺术启示

2019-05-24 14:22叶丹青
戏剧之家 2019年13期
关键词:改编民歌声乐

叶丹青

【摘 要】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民歌改编作品也展现出了璀璨的艺术光芒,很多优秀的民歌改编作品成为经典。基于此,本文以《桃花红杏花白》和《玛依拉变奏曲》这两首民歌改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两首声乐作品在改编创作中所采用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特点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两首民歌改编作品“成功”背后的经验,为我国民歌作品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改编;民歌;声乐;《桃花红杏花白》;《玛依拉变奏曲》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063-03

在我国当前的民歌创作过程中,以各民族音乐特色为创作基础,根据各民族音乐在腔调、节奏、体裁、审美等方面的显著特点,结合大众的声乐审美品位和西方作曲技法进行民歌作品的改编工作。这些民歌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深受民众喜爱。本文选取的《桃花红杏花白》和《玛依拉变奏曲》这两首优美的声乐作品,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歌改编作品。基于此,本文即从两首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入手,分析民歌改编作品的旋律、唱腔、曲式等内容,探究民歌作品改编的经验,继而开辟我国民歌声乐艺术创作的创新之路。

一、传统民歌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构成丰富,传统民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歌是在民间通过集体创作,并且广为流传的,表现群众生活、感情的音乐形式。传统的民歌主要来源于民间创作,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集体艺术智慧即兴创作而来的。随后在其流傳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艺术改造、形式演变,继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形式。我国最早记载的民歌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先人们在生活、劳动中,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由此形成了我国民歌的最早雏形。我国的民族众多,大多数民族都在自身的发展中创造了本民族的民歌形式,因而这些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突出。它们与汉族民歌共同形成了庞大的民歌体系,彰显了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现今,我国的民歌艺术历经时间的洗礼和艺术的革新,深入渗透到大众的脑海之中。同时,民歌所具备的独特的民族性和审美性,使其在广泛传播的同时,又赋予我国声乐艺术新的内涵。

二、现代民歌改编创作的艺术缘起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于民歌艺术的创作逐渐重视起来。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逐步开始注重民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作曲家们也对很多优秀的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独特的旋律色彩,给作曲家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作曲家们以大众喜欢且熟知的传统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在保持音乐民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声乐作品的创作改编,不仅在新民歌创作中融入现代作曲技法,还对原有的民歌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进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歌改编作品。比如,由王志信根据江苏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孟姜女》以及根据山西民歌改编而成的声乐作品《兰花花》;由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和《达坂城的姑娘》;由胡松华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赞歌》等等,这些改编的新民歌现在依然堪称经典,被广泛传唱。显然,这些由传统民歌改编而来的现代声乐作品,因其保持了原有的民族特性,再加上富有现代性的创作手法和时代性的演唱方式,契合群众音乐审美需求,更容易使大众所接受,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民歌改编作品的创作特征研究

民歌改编曲《桃花红杏花白》和《玛依拉变奏曲》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出自王志信的改编,《玛依拉变奏曲》出自胡延江的改编,在下文研究中以这两首声乐作品为研究主体,对改编民歌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先生、词作家刘麟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改编而成的。这首民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山西左权民歌的音乐旋律和音乐曲调。王志信这首声乐作品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山西传唱已久的民歌《会哥哥》和《桃花红杏花白》,作曲家在传统民歌原有的音乐素材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创作技法,对民歌的歌词内容、旋律曲调、曲式结构等内容进行了创新和改编。所以,自这首声乐作品面世以来,众多演唱家争相传唱,不仅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可,而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从民歌改编后的歌词来看,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感。在《桃花红杏花白》这首声乐作品的歌词构成上,作词刘麟先生将原有的三段歌词扩展成为八段歌词,使歌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故事更为完整,叙事表达更加突出,情感更加充沛。同时,还将演唱形式改变为合唱、独唱相融的混合形式,使歌词的表意性更深刻,表演性更突出。与此同时,刘麟先生还在每段歌词中都加入了当地特有的方言衬词——“阿个呀呀呆”,并在歌词内容中反复出现,不仅突出了唱词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对歌词所抒发的情感进行了有效烘托。

第二,从民歌改编后的音乐旋律来看,改编后的声乐作品的曲调主要是融合了《会哥哥》和《桃花红杏花白》的主要音乐素材,有的旋律片段进行了直接的运用,有的进行了适宜的变化。比如,在改编后的音乐旋律的第一段至第三段和第七段至第八段中,直接套用了山西传统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曲调;而第四段至第六段的音乐旋律,则是选用了山西传统《会哥哥》的音乐曲调,将其原有的演唱音域进行了扩大,旋律上也进行了装饰性的变化。使改编后的《桃花红杏花白》的音乐旋律整体呈现出流畅自然的曲线,突显出浓郁的山西民歌的地域风格。

第三,从民歌改编后的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来看,《桃花红杏花白》为再现的三段式结构。作曲家王志信通过对原曲的速度、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的变化,使音乐旋律在不同的乐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扩展了篇幅,还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巧妙的将只有八个小节的《桃花红杏花白》和十二个小节的《会哥哥》,拓展成为120个小节的再现三段式音乐结构。在调式调性上,音乐从开始部分进入就在G徵调式上,A段从第16小节-31小节的调式调性保持了原调式特点,旋律流畅、优美动人。B段从第45小节-104小节,节拍转变为3/8拍,速度上也进行了调整,逐渐地加快,使音乐情绪变得更为欢快、热烈。同时,调式也开始出现了游移,表现出了宫调式的音乐特点。A1段是第106小节-120小节,与A段在调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转为宫调式。在整体上A1为A段的再现形式,主题音调以移高四度的方式再现,对主题音调进行更加深刻的叙述,加深了声乐作品的感染力。

第四,从民歌改编后的演唱形式来看,改变了之前传统民歌的独唱形式,采用了独唱、合唱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加以诠释新的民歌内容。在合唱委婉、细腻的演唱氛围的烘托下,加入了浓郁地方风格和唱腔特点的独唱,增强了声乐作品的风格性和情感性,突出了声乐作品的主题,不仅与合唱形成了默契的配合,音色和唱腔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不同演唱形式对改编民歌作品的多样性诠释。使改编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演唱和表演更具生动性,提升了声乐作品演唱的欣赏性。

第五,从民歌改编后演唱技巧来看,改编后的民歌由于在歌词、旋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使得声乐演唱者在二度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强了音乐情感与歌曲内容的紧密结合,赋予了民歌作品更加鲜明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声乐演唱者需要将民歌核心的情感基调表现出来,应采用饱满、通透的音色来表现山西民歌的演唱特点。比如,在“桃花来你就红来”这一句的歌词中,需将第二个“来”字在四声的基础上用甩腔的演唱技巧进行处理,以突显出山西民歌特有的唱腔特色。在“漫山遍野向阳开”这一句的歌词中,应该采用弱声的演唱技巧进行演唱处理,使唱腔产生抑扬顿挫的美感。再如,由于第二乐段的旋律节奏变快,演唱情绪也更欢快,与第一乐段演唱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用轻盈、干净的唱腔体现山西民歌的音乐特征,注入丰富的音色表现力,突出民歌的地域性。

(二)民歌《玛依拉变奏曲》创作特征

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是由作曲家胡延江先生,根据王洛宾整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的。改编民歌《玛依拉变奏曲》在借鉴传统民歌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了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成为花腔女高音必唱的曲目之一。

第一,从民歌改编后曲式结构来看,原曲《玛依拉》是一首结构短小的民歌作品,音乐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采用了典型的分节歌形式。而在改编民歌《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中,作曲家扩充了原曲的旋律内容,将结构拓宽为典型的再现三部曲式结构,由传统民歌的28小节扩展成为185小节的变奏曲。民歌《玛依拉变奏曲》巧妙的融合《玛依拉》的核心旋律作为主题素材,对音乐旋律进行变奏发展。

第二,从民歌改编后的音乐旋律来看,在《玛依拉变奏》的创作中,作曲家为加强音乐旋律的表现力,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变化。比如,在民歌的开始部分,作曲家胡延江先生就编排了一个较长的前奏,情绪欢快、活波,为主题形象的切入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在A部的第20小节-47小节中,作曲家以原曲旋律作为音乐主题发展,突显出音乐活波、热烈的情绪,塑造人物热情奔放的艺术形象。在A1部的第50小节-87小节中,对民歌主题进行装饰性变奏。在前两句旋律中,采用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形成密集式的节奏型,并在较高的音域上以花腔式的跳音来体现热烈、奔放的音乐形象。在A2部的第97小节-137小节中,作曲家将音乐旋律的速度放缓,并加入大量的长音旋律,使得音乐情绪与A段形成对比,给人一种舒缓、宽广的感觉。在A3部第140-161小节中,其音乐完全再现A部。尾声第162-185小节则是花腔炫技的高潮部分,旋律从小字一组b进行到小字三组的#c,并且在该音上做了停留保持,最后回到小字二组的e,以ff力度结束。

第二,从民歌改编后的伴奏音型来看,突出了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作用。在传统的民歌演唱中,主要以唱腔为主,并不强调伴奏的织体特点,因此显得音乐色彩过于单薄。而在这首变奏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借助钢琴伴奏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和声风格、伴奏织体等方面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为整首作品的艺术特色增添了魅力。比如,在《玛依拉变奏曲》的前奏中加入了哈萨克族典型的舞蹈节奏型,配以柱式和弦使音乐节奏突出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再如,在第40小节-45小节,作曲家采用右手主旋律和左手均匀的八分音符分解来襯托唱腔,使声乐演唱者在诠释作品时能够较好的把握旋律特征,突出主旋律的特色。

第四,从民歌改编后的演唱技巧来看,《玛依拉变奏曲》在创作之初即为花腔女高音所作,所以演唱难度较高。作曲家在传统民歌原有的唱腔基础上,创造性的加入了花腔式的演唱技巧,与之前的民歌唱腔产生了较大区别。同时,还将优美的中音部分与跳跃性的高音部分进行频繁的交换,进行巧妙的结合,将“啊”“哈”等唱腔衬词融入了民族风格的音乐旋律,并借由演唱速度的转换形成情绪上的转变,提高了该曲在演唱时的技巧难度。此外,《玛依拉变奏曲》演唱过程中,作曲家还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将花腔的独特演唱方式融入到民歌唱法当中,使得《玛依拉变奏曲》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形成一种美妙的复合性的音色,提高了民歌演唱的技巧性。

四、改编民歌作品的艺术启示探究

以上是笔者对两位作曲家所改编作品的创作特征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曲家在民歌改编作品中所运用的创作手段,以及对现代声乐演唱者所提出的要求。两首声乐作品在创作改编上获得了一定成功,也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第一,选曲较为经典。两位作曲家改编创作的素材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被群众知晓且传唱已久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过时代变迁而久经不衰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更具有时代特征,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在改编技巧上,作曲家主要是对作品的结构、和声、调式调性等因素的改编,这对改编作品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改编手法具有时代特征。在这两首作品的改编中,作曲家采用了我国民歌中所特有的曲调、唱腔等特点,与民族音乐中丰富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突显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此外,作曲家通过有机地融合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中和声、曲式结构、变奏手法、伴奏音型、唱腔技巧等技巧,弥补了我国民歌篇幅短小、曲式单一、音乐信息量偏少等局限,使改编后的民歌在旋律上更加流畅,音域上得到拓宽,曲式结构得到发展,音乐形象更为鲜明,艺术性更为突出。比如,《桃花红杏花白》采用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将原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短小的两句子乐段体一级曲式结构,扩充为包含丰富音乐信息量的二级曲式结构,使民歌的音乐情感表现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又如,《玛依拉变奏曲》引入西洋歌曲常用的调式调性多次转换的手法,将其与我国传统民族调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歌曲中实现了从E宫七声清乐调式到E徵七声雅乐调式,再回到E宫七声清乐调式的回环往复式调性色彩转换,从而有效地丰富、拓展了歌曲的音乐表情。

第三,对于民族歌曲的改编都着眼于发挥其原生态唱法之优势。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从来都是互为表里的。歌曲创作方面所造就的旋律、和声、织体等各种音乐艺术现象,也往往是与特定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两位作曲家在改编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从弘扬我国民族歌曲原生态演唱方法的角度切入,合理地选择、调用适宜的音乐创作技法,来造就与演唱技法相适应的音乐艺术现象。比如,在《桃花红杏花白》第一句的结束处,作曲家就借助节奏的变化和下行级进的旋律写法,营造了一个拖腔腔型。而这个拖腔,正好和左权民歌常用的甩腔润腔手法相适应。所以,当有经验的演唱者阅读这首歌曲的谱面时,就会很自然、自觉地想到用甩腔的手法来演唱。而演唱者能够联想到甩腔这种二度创作手法,这无疑是受到了作曲家在谱面所营造的类似于拖腔的音乐艺术现象之启发。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作曲家本人熟悉民族歌曲演唱的甩腔技巧,才能根据甩腔演唱的旋律特征,为其“量身订做”类似拖腔的旋律腔型,从而为演唱者运用甩腔技法来演绎这首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明确的启示和指引。而《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也与此十分相似。正是由于作曲家洞悉了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花腔炫技特征,所以在歌曲写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节奏、旋律、装饰音等写法来强化对于歌曲旋律的修饰性,使得歌曲旋律在多处表现出了鲜明的华彩性特点,也为声乐演唱者运用花腔炫技的唱法来演绎这首歌曲提供了充分的启示和指引。由此可见,在创作《桃花红杏花白》和《玛依拉变奏曲》的过程中,两位作曲家都注重从民族歌曲演唱技法的特定要求出发,来选择、调用适宜的歌曲写作手法,营造与民族歌曲演唱技法相适应的音乐艺术现象,从而为声乐演唱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发挥原生态唱法之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两位作曲家對作品的改编创作并没有对原民歌进行简单的模仿改造,而是在创新之中找到了一条能适应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之路——将经典传唱的民族歌曲与时代创作风格相融合,展现了现代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改编后的民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而《桃花红杏花白》《玛依拉变奏曲》这些根据传统民歌改编创作而成的声乐作品,也为今后我国音乐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阳.从《玛依拉变奏曲》看民歌的艺术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02):28-31.

[2]李简.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音乐元素[J].北方音乐,2018,38(24):30-31.

[3]韩蕊娜.浅析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艺术特色——以《桃花红杏花白》为例[J].北方音乐,2018,38(16):50.

[4]程明.从《玛依拉变奏曲》看胡廷江的创编艺术[J].音乐创作,2018(12):51-52.

[5]苟雅南.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解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8.

猜你喜欢
改编民歌声乐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