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桃
【摘 要】歌剧《浮士德》是法语歌剧的代表作,而《珠宝之歌》又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花腔女高音唱段。鉴于此,本文即从“大舌音的表现”“颤音的运用”“力度和音色的调节变化”三个角度入手,揭示演绎《珠宝之歌》唱段时塑造玛格丽特人物形象的要领与技巧。
【关键词】歌剧;《浮士德》《珠宝之歌》;玛格丽特;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56-02
《珠宝之歌》作为法语花腔女高音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方面需要运用一些特色化的演唱技法,方能在彰显该唱段花腔炫技式表演风格的同时生动、自然地揭示唱段的音乐表情和情感内涵。本文则将在展示玛格丽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从法语演唱特点、装饰音的运用,以及演唱力度和音色的有机调节等几个方面入手,探析演唱过程中塑造生动、可感之玛格丽特人物形象的要领和技巧。
一、《浮士德》剧情中的玛格丽特形象
歌剧《浮士德》虽以诗剧《浮士德》为原型创作,但故事情节集中到了表现歌德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方面,所以阐述《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对于解析《珠宝之歌》中的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具有先决意义。年老的浮士德博士因晚景凄凉打算服毒自尽。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提出可用魔法将浮士德变回少年,条件是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它。广场上,年轻的军官瓦伦丁正要率部出征,请求乡亲街坊照顾妹妹玛格丽特。魔鬼告诉浮士德,可以大胆追求她。然而,玛格丽特见了拂袖离去。魔鬼和浮士德来到玛格丽特家的花园里,发现青年西贝尔已送来了一束花。于是,魔鬼变出了一小箱珠宝,打算俘虏玛格丽特的心,与浮士德恋爱。玛格丽特虽躲避浮士德,但对其心生好感,暗生情愫。她欣喜若狂地打扮自己,并在魔鬼的安排下再次邂逅浮士德。由于获得珠宝后虚荣心膨胀,玛格丽特认为自己有资格和风度翩翩的浮士德恋爱,于是两人互诉衷肠,坠入情网。浮士德与玛格丽特一夜缠绵后,就将其抛弃而不知所踪。玛格丽特怀上了浮士德的孩子,只有西贝尔表示同情和帮助。在同伴的嘲讽与敌意中仍然来到教堂为浮士德和肚里的孩子祈祷。然而,在梅菲斯托菲勒斯的干扰和恐吓下,玛格丽特昏倒在教堂内。瓦伦丁凯旋而归,当问及妹妹的情况时,西贝尔闪烁其词,令瓦伦丁心生疑惑。当他得知妹妹的贞洁被骗取之后,拔剑刺向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反将瓦伦丁置于死地而逃走。在弥留之际,瓦伦丁责怪妹妹失贞,并誓言永不宽恕她。因遭受巨大变故而精神失常的玛格丽特掐死了自己和浮士德的孩子,被判处死刑。梅菲斯托菲勒斯携浮士德来到地牢内打算搭救玛格丽特,但精神失常的玛格丽特却不知其为谁,拒绝离开。在高呼主的名字后,玛格丽特气绝身亡,灵魂升入天国。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因作恶多端,被大天使的利剑刺死。而浮士德最终幡然悔悟,得到了主的宽恕,也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二、《珠宝之歌》唱段玛格丽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巧用大舌音,彰显法语“花腔”演唱特色。古诺是法国作曲家,所以歌剧《浮士德》是用法语来创作和演唱的。在欧洲各民族语言中,法语属于拉丁语系,所以,法语声乐作品不仅能够体现法语作为拉丁语系成员在发音方面的独特魅力,而且如果演唱者把握得当,还能将其与美声唱法体系中的特定演唱技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观众带来丰富、生动的情绪体验和审美感受。本文就以《珠宝之歌》唱段中的舌音运用为例,来浅析使用法语演绎本唱段的技巧及其独特的表现效果。
在《珠宝之歌》唱段的第43-45小节中,“nê—tre Pasco —quet—te”一句中,“tre”中的[r]即应用大舌音来唱出。这样处理,不仅能够为唱句带来如同“打嘟噜”般灵动的音效,而且还能提起观众对于此句所要表达的“谁不想让自己美貌”这一反问语气的注意,从而强化对于歌词内涵的表达。所以综合来看,在这里运用大舌音,可以从多个侧面更为生动地表现玛格丽特发现小珠宝箱时的狂喜情态。她在戴上耳环后发出赞叹的歌唱时,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在话语之间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嘟噜。所以,在演唱上面这个谱例时,运用大舌音恰好可以生动地刻画出玛格丽特当时因虚荣心被激发而惊喜交集的得意情态,从而帮助演唱者塑造一个真切可感的玛格丽特形象。
(二)巧妙发挥“颤音”的炫技演唱功能。在《珠宝之歌》唱段的第232-235小节中,出现了颤音的标记符号。所以,这一句也要采用颤音来演绎。从歌词来看,这一部分表现玛格丽特在幻想中即将成为“受人敬仰的公主”时那份志得意满的欣喜之情。由于虚荣心高度膨胀,所以在说话时难免因过度兴奋而表现出颤抖的语气。在这里作曲家安排颤音,可以生动地表现出玛格丽特因虚荣心膨胀而异常高涨的情绪,给观众带来鲜活的情绪感受。这一句中也出现了整个唱段的最高音——小字二组B,可以说是唱段的最高潮部分。所以,在这一部分融入颤音技法,则能够凸显出本唱段炫技性的“花腔”式演唱风格,从而更进一步彰显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生动的情绪和审美感受。颤音是花腔女高音常用的演唱技法,在《珠宝之歌》中不仅彰显了花腔炫技的演唱特点,而且也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口吻、情绪等一系列情态特征,从而得以帮助演唱者塑造出丰满可感的音乐形象。
(三)适度营造力度、音色变化润饰谱面的“框格”。对于声乐表演来说,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艺术现象规定了表达思想情感内容的“框格”,而演唱则是对这些“框格”进行润色,借此来彰显作品“框格”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这一论点虽然是由我国古代唱论提出,但它道出了声乐演唱的本质规律,实际上适用于指导古今中外一切形式的声乐表演,当然也包括对歌剧《浮士德》的演绎。而声乐演唱借以润饰作品谱面“框格”等音乐艺术现象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营造音高、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音响要素(音成分)的变化来实现的。由于上述音响要素有规律的变化能够从侧面暗示歌曲中人物情感内涵的变化过程,所以就有望发挥出以声传情的生动功效,从而有效拓展谱面音乐艺术现象的表现功能,帮助演唱者塑造生动、丰满的音乐形象。
以《珠宝之歌》唱段“Unmi—roir?Com—ment nê—tre Pasco —quet—te”为例,来解读在演唱中适度营造力度及音色变化的音樂表情效果。
“Unmi—roir”一句,表现玛格丽特戴上珠宝箱中的耳环后,拿起镜子端详镜中的自己。由于玛格丽特的注意力大部分被镜中的自己所吸引,所以在发出“Unmi—roir”的设问时,语速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因此,在演唱这一问句时,就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节拍、节奏把演唱速度降下来,同时尽可能将“Unmi—roir”中的元音唱得饱满、圆润并适度强化力度,这样才能刻画出玛格丽特天真烂漫而又洋洋得意的神情。其后的“Com—ment nê—tre Pasco —quet—te”一句,表现玛格丽特窥见镜中自己美丽的影像后的欢呼,所以演唱速度要按照谱面的要求提上去,同时适当降低演唱的力度并调节呼吸和共鸣位置,表现出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明亮的头声共鸣效果,以刻画玛格丽特欢欣雀跃的情景。最后的“quet—te”,表现了玛格丽特强调自己美丽外表的语气,所以要放慢演唱速度,同时加重演唱的力度,以彰显玛格丽特对自己戴上珠宝之后容貌、气质的肯定与赞扬。
综上所述,对于《浮士德》中《珠宝之歌》的唱段,需要演唱者在有机运用并着力发挥“颤音”“大舌音”等演唱技巧“花腔”表现特征的同时,有意识地调节包括呼吸、共鸣在内的各种演唱技巧,适度营造出演唱力度及速度的变化感,方能更为恰切地提示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润色作品谱面“框格”的同时,塑造出丰满、生动可感的玛格丽特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马纳.论古诺歌剧中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和声音处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蒋兴辉.和谐与共鸣:音乐与叙事的完美互动——歌剧《浮士德》选段《珠宝之歌》之艺术特征分析[J].四川戏剧,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