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宏
【摘 要】龙江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美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地继承了传统戏曲诗剧化的文本形态,及其举世闻名、独一无二的演剧体系——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等诸多优秀成果,音乐则大量地吸收了传统戏曲各个剧种的音乐体制之长,兼顾了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及其二者相结合的多种音乐形态。
【关键词】龙江剧;艺术;美学;品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33-01
历经半个世纪岁月风尘的磨难洗礼,龙江剧终于以自身独特的戏剧样式,独有的审美品位,独立的艺术追求,跻身于中国戏曲这个博大精深的百花园。成为新中国诞生后所开辟的万里文化沃野当中,精心播撒下的第一批艺术种子,成为新中国戏曲界那雪后初晴时绽放的东风第一枝报春花。
一、土野之美
龙江剧虽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社会历史“大跃进”式的文化衍生物。但是,龙江剧作为一个东北地方戏曲的新兴剧种,孕育、承载及栽培它的乡土草根与文化积淀,却是“北大荒”这一片令全球人瞩目的黑色土壤。
追溯黑土地的过去,就是那些曾经的荒凉,曾经的陌生,曾经的富饶和曾经的梦想,都让那些怀揣着无限希望的人们,为它美丽的传说、为它物产的诱惑、为它发财的憧憬而踌躇满志,心猿意马,夜不能寐。于是,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人们,各自抱着自己五彩缤纷的“淘金梦”,千里迢迢,陆续来到了这块到处都是传奇的黑土地。他们与原先住在山林河泽、草原荒野,以打渔狩猎为生计的少数民族部落族群一道,开始了每一个“自我”朝思暮想的热切企盼,开始了祖祖辈辈都想实现的光荣梦想,他们在黑土地上四处开垦、采伐和挖掘。
龙江剧脱胎于流行东北二百余年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它的身上清晰地打上了黑土地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打上了包括农民在内的一切社会底层人们喜怒哀乐的诸多痕迹。因此,纵观龙江剧,每一次唱念做舞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挟带着山野黑土的醇厚民风、浓郁乡情;环顾龙江剧,每一回吟诗作画的技巧才艺展示,无不显示出地域文化的开放自由、灵活生动。母体二人转以自己博大的胸襟、生机勃勃的血脉与永远执著向前的艺术精神,不断地滋养着龙江剧这枝出水“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也給它生命形态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植入了自己所独有的基本元素——土香土色、朴实纯厚、通俗易懂、热烈奔放。
二、放纵的生命形态
成长在“北大荒”的龙江剧,打骨子里就流露着一股自由不羁的放纵精神,这是黑土地所给予的恩赐,也是黑土地上生活劳作着的人们所给予的无私馈赠,更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
人们一旦置身于龙江剧艺术这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北国之风,感受那种直截了当的热辣辣的倾心相依。《双锁山》中的刘金定,全无传统戏曲舞台上女性形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矜持羞涩,更不能一步三摇地显出少女的媚态。她不仅自己做主找“婆家”、定婚事,而且,还把自己“百日之内招亲”的大红榜赤裸裸地立在大路上,公开张榜,招摇过世;遇到了白袍小将高君保之后,刘金定高腔大嗓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曲,“真叫我越看他呀越爱看,不由我偷偷把他来相中。”而且,一心一意、欢欣鼓舞地说,“要与此人成鸾凤,不穿棉祆也能过几冬。”这样坦荡的胸襟,这样火热的情怀,这样大胆的追求,这样无所顾及、无遮无拦的举动,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多么叫人振聋发聩。此情此景,好像只能产生于粗放豁达的东北地方戏曲剧种里,人们大约也只能在龙江剧所创造的典型戏剧人物中才有幸一睹别样的风采。
三、悲喜交加的艺术精神
社会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制约人的命运、遭际,但不屈的人格力量却也可以战胜环境并改变人的命运。人的精神力量无穷尽,不甘做命运的奴隶,不向环境屈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龙江剧所崇尚的艺术精神,正是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不屈服于大自然的无情威胁,不甘心于坎坷命运的任意摆布宰割,高唱着悠扬的山歌小调,“迈开大步,甩开膀子,拼着性命”也要继续前行的生命足迹。
面对人生的重重苦难,面对命运的不幸遭遇,生存在黑土地上的人们,除了沉重的叹息伴随大碗的烈酒,还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豪情。因而,反映在龙江剧剧目里的众多人物、故事及其人物命运的走向轨迹,无不带有昔日燕赵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
在龙江剧著名的三部曲中,除了《双锁山》是以喜剧结尾,《荒唐宝玉》和《木兰传奇》均带有浓烈而厚重的悲剧色彩。龙江剧青睐悲剧,但并不是按照世界著名戏剧理论大师们的判断——由于悲剧似乎更适宜表现“最崇高和富于诗意的生活片断”,而是龙江剧置身于这片辽阔蛮荒、神奇诱人的黑土地,是祖祖辈辈耳闻目睹了太多太多的英雄历史故事及绿林豪杰传奇,及其寻常百姓人家们苦苦挣扎在遥远边疆,身处社会最底层那种凄苦无助的呐喊,及其奋起抗争的怒吼。
可以说,龙江剧艺术的整个创造打磨过程,俱是弘扬黑土地豪迈的人文情怀,畅叙黑土地古朴自然的山野民风,提纯斟酌与升华生活和艺术真善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经百君著.黑土戏剧群体创造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张葆成著.黑土戏剧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