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华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易县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进行西医治疗,研究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就两组患者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确切,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心肌炎;顽固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积分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2
现阶段,医学界对于心肌炎的关注度较高,但本病治疗难度较大,相当部分患者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且西医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1]。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医疗法,认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可改善治疗效果,且已有研究证明,益气活血方在本病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否能与西药普罗帕酮等联合用药,能否优于单一西药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分析[2]。本研究旨在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对一组符合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组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易县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37.49±3.64)岁,发病时间13~41 d,平均发病时间(28.64±2.67)d;研究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7.74±3.26)岁,发病时间14~41 d,
平均发病时间(28.56±2.26)d。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和性别分布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量显像检测、临床症状分析等综合诊断为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②病历资料比较完善;③认知、交流能力俱全,用药期间全程配合;④参与本研究前3个月未接受相关治疗者;
(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者;②合并肝肾心脑等重要脏器或者造血系统等出现严重原发病者;③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取西医治疗,即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
50 mg×50片;生产批号:20151106)治疗,每次200 mg,每日3次;
研究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处方如下:黄芪30 g,丹参30 g,太子参15 g,白术12 g,郁金10 g,赤芍12 g,川芎9 g,桃仁
12 g,煅龙骨30 g,佛手10 g,酸枣仁10 g,红花9 g;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从治疗翌日开始逐日体验,并在患者用药4周后进行心电图、实验室复查,与治疗前进行比较,观察患者失眠、气促、心悸等症状变化,结合其心电图变化,评估其治疗效果;
(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中医证候包括胸闷、气促、心悸、乏力、脉象和舌象,按无、轻、中、重四级评分法(0~3分)进行定量计分,总分是18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5 疗效判定标准[3]
①基本治愈: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心律失常消失;②好转: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降低回复到1 mm以上,期前收缩减少超过50%,T波倒置变化超过50%;③无效:患者胸闷、气促等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
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几年来,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检出率日益升高,且已有研究证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二者可统称为“病毒性心脏病”,对患者预后极为不利。心肌炎经实验室检查往往无特异性,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谓心肌炎诊断重要依据之一,心律失常为其观察指标,并对本病预后有重大影响力。对于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西医多主张采用药物治疗,常见如普罗帕酮等,在控制心律失常、改善病情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因个体差异性,其近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4]。
在祖国医学中,心肌炎无相应病名,但有许多与其相关的论述,根据中医理疗可将其划为“胸痹”、“心悸”等范畴中。中医学者认为,本病认为本病是内外因互相作用所致,或因肺衛失司,或因脾胃亏虚,从而感受热邪,均为伤阴耗气所致,心脉热耗,导致心气虚衰,继发于虚衰、气血无力。笔者抓住本病“虚”、“实”、“瘀”、“气”特征,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处方中的黄芩、人参、白术为君药,有益气之功效;丹参、赤芍、红花、桃仁和川芎为佐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使气旺血行、祛瘀且不伤正,在补气中药中加入行气药品,常见如佛手等,有补气而不滞、补中寓通而不损正之功效。此外,辅助以煅龙骨、酸枣仁,发挥镇静安神作用,诸药共用,可共奏活血益气、安神宁心的作用。结果提示:研究组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印证了上述分析,彰显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积极作用,可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文锡,李 岩,梁进伟,等.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1):2732-2734.
[2] 杜典国,李秀玲.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89-991.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