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
摘要: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所提出的,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针对孤儿这一特殊群体如何解决他们情感缺失问题,是作为孤儿学校一名特教工作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本人试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寻找一条途径,即有效的结合情感教育的特征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提高孤儿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的发展,并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孤儿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7-0138-02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门新兴学科,包含了丰富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孤儿学生情感缺失特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研究,既可以推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孤儿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升信息素养,进而促进孤儿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提升。
1 转变教师角色,提升专业素养
根据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一个很大的因素取决于对老师的喜好程度。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便成了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性因素。孤儿学校作为一所特殊学校,“双重身份,双重职责”是学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我们既要做学生的老师,也应该做学生的父母,我们既要履行教师的职责,更要履行作为父母的责任,关心爱护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建立亲情的师生关系。对于孤儿学校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由于孤儿的成长经历和情感的缺失,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眼里往往也更倾向被视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所以这就要求我們的教师更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怀有一颗爱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建立亲情师生关系。
2 挖掘教育资源,渗透情感因素
教师对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渗透情感因素,是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孤儿学生情感特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积极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情感教育的目的。
2.1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情感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偏重认知与技能的学科,在教材的编写中往往也是更加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展现,这也会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偏重认知因素的传授,但是在教材中也会蕴含着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挖掘与加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目标的达成去促进认知与技能的提高。
2.2 选择针对孤儿情感需求的课程资源
操作技能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像,声音、视频等也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课程资源。而如果能将这些资源选择得当,使其渗透一定的情感因素,那么也会对情感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进行图文混排、幻灯片制作、图片加工与处理等操作时,可以将祖国的壮美风光、名胜古迹、秀美山川等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针对孤儿群体缺少家庭温暖的情感特征,在图文混排、图像处理、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学校、老师、班级、同学的真实图片当素材,激发学生“以校为家,爱校爱家”的情感体验。
3 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知识、创设的一个基于现实体验的教学环境。”情境的创设可以带动学生结合现实、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并能主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结合到生活实践当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实践性是其明显特征,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 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持中,去制造或设定与其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程度、增强情感体验。
3.1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根据调查,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表现出相对积极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选取生活的某一场景,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讲授“信息资源管理”这一内容时,相对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由于孤儿学校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孤儿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相对缺乏,“超市”这个普通学生习以为常的场景,却会引发孤儿学生很强的兴趣,所以将“超市购物”的场景与之相联系,把超市内的商品比作每一条信息,把不同种类的货柜比信息资源中的文件夹,通过情景的创立和语言的描述,让学生结合自己超市购物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购物与分类信息以及信息选择的关联,不仅可以更好理解信息资源管理内容的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3.2 创设问题型的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在解决问题上,所以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主动探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WORD表格制作中,通过提出“今天中午吃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对比目前学校营养配餐菜谱与经过表格设计的菜谱之间的区别,找出哪一种更直观哪一种更便于查询,从而认识到使用表格呈现数据内容清晰、数据直观、方便查询的优点。进而引出后面设计制作电子表格的学习内容。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了电子表格的功能和特点,激发了对学习电子表格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孤儿学生感恩回报、爱校爱家、节约粮食的意识。
4 优化教学形式,增强情感意识
目前的信息技术学中也依然把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行式,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意识地搭建开放性活动平台,以开放的教学格局,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互助探究。让学生在宽松、合作的活动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增强情感意识。孤儿学生的情感缺失会造成心理普遍存在孤独、自责、缺乏自信、消极、自制力差、不合群等特征,因此通过不同有效教学形式的应用,对促进孤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1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式教学是“以目标设计为导向,以全员多边互动为动力,以班级授课为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形式展开的教学”。通过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学生能够深刻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在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之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综合考虑学生差异进分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讨论、探究、互評等方式带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合作探究意识。如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的内容时,设置“感恩的心”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搜集素材、制作电子贺卡送给最感恩的人。
4.2 任务驱动,构建学生探究意识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引下,围绕同一个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任务形式自主建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式学习带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操作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独立探究,勇于进取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发现和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制作过程中,针对孤儿学生特点选择把“设计班徽”作为任务,以增强学生集体观念。采用小组竞争形式设计并展示,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班徽设计要体现班级特色,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工合作,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直接到网上下载,敷衍了事。班徽灵活多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自己的风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4.3 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受不同因素影响学生存在客观上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与自我认知实现的快乐。使用分层教学还能够有效发挥学生潜在能力,激励学生个性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孤儿学生受籍贯、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影响,所以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孤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在讲授word中的文字输入法时,通过前期的检测观察学生的打字速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A、B、C三个等级教学,让等级为A的学生,练习英文字母的输入和基础指法练习,熟悉键盘上的基本符号;让等级为B的学生练习基本的文字输入,提高打字速度;等级为C的学生,熟悉键盘上的特殊符号,尝试盲打,提高准确率。还有一种特例情况是在孤儿学生中还存在有少部分肢残儿童,所以在授课前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如果采取同一教学内容和同一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丧失了对学科的兴趣,因此针对这样的肢残儿童可以采取语音输入法、手写板、单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笔者对孤儿情感教育研究的初探,通过实际教学中对上述策略的初步验证,表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于孤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健康人格起到积极作用。今后将继续关注孤儿情感教育,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孤儿特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王映学.教学心理学新视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
[2] 王颖.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4):25.
[3] 邱波.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25.
[4] 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8.
【通联编辑:闻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