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音乐特征

2019-05-24 14:21张倩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张倩

【摘 要】张小夫教授是我国电子音乐的第一人,其代表作《诺日朗》是包含对电子音乐创作理念的成熟理解,结合中国创作元素创作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大型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其中,噪音与乐音、原始与现代、哲理与想象的交融碰撞使得传统音乐借助现代电子音乐获得新的诠释,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技术平台。

【关键词】张小夫;混合类电子音乐;《诺日朗》;LOOP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53-01

一、体现民族特性的音乐元素

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有赖于但不局限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阶段,以张小夫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们克服了早期一味追求对声音素材堆砌的创作理念,探索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现代电子音乐创作道路。诺日朗是位于四川阿坝州藏族自治区的一座雪山,在当地的藏族文化中,被当地藏胞奉为藏族男神的化身。《诺日朗》选取低沉的“喇嘛转经”和缥缈“西藏民歌”两种最能体现神秘的藏族宗教文化精神的声音素材,反映出作曲家对具有民族特性音乐元素的向往。除在音乐语言的选择中凸显了藏民族文化特色外,在节奏、韵律、调值的处理方面也力求表达浓厚的民族气息,通过打击乐器的独特音色实现了民族性的暗示和民族韵味的展现。整首电子乐曲中民族特性的音乐元素的融入令听众感受到藏域乐土的神圣,“嘛呢”声中和“转经”声,让人体会到转经之人对自然的膜拜与对信仰的虔诚。乐曲的主题聚焦人与自然之神的沟通以及人内心深处对于“转世” “轮回”等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尋。

二、传统管弦乐作品的作曲结构

整首作曲中复调思维的运用与乐曲“轮回”的主题非常贴切。通过对作品的波形频谱图的分析,可以看出《诺日朗》对传统的管弦乐作曲技术的借鉴,具体体现为作品的引子和尾声部分有明显的呼应性。将全曲分为引子、第一到第四部分和尾声,一部分与四部分,二部分与三部分均体现出对称曲式的特点。电子音乐技术创新对传统作曲技术的突破则体现在拼贴与多声部 LOOP(循环)交响化制作手段的应用。原始声音材料的声高、音色、速度经过拼贴技术实现线条上的变形延伸,在与传统器乐的声部对比中获得空间上的展开。LOOP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和磁盘的加速手段使声音不断重复,在不同的音区中相互交错,使声音材料流动起来,形成直接而巨大的声场空间。乐曲中,207 秒“喇嘛念经”的原始素材经过音高、音区、密度、力度上的调整,结合传统打击乐器形成多层次复合的音乐语汇,充分体现了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整体与局部展现的复调思维[1]。

三、电子音响与打击乐器的音色碰撞

《诺日朗》体现了作曲家对录音技术、音响学、电声学、调频合成等数字技术的高超应用,最见其功力的当推贯穿整首作品的电子化声响。经过分析,乐曲中并非充斥大量堆积的电子音响,而是着重强调原始音响材料微妙而丰富的变化。在作品表现上,利用不具有明确音高因而更加具备原始意义的木质、铜质、石质、皮质等传统打击乐器和磬、锣、钹、藏铃等民族乐器,并利用混响、DELAY 等效果器实现了噪音乐音化,构建出空间“对话”。各类乐器不同材质相互摩擦、碰撞,拳头和手掌拍打(分别代表阴、阳)创造出的原始乐声与电子音乐产生出既融合又碰撞的声场效果,营造出藏族文化的神圣意境[2]。

四、舞台现场音响效果的实时处理

电子音乐的传播方式和概念与传统音乐的不同,演出是电子音乐制作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场演出是电子音乐呈现效果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许多复杂的音响制作技术和实时效果处理手段的参与配合。《诺日朗》三个主要版本的创作中,对现场声场的布局都各不相同,每场现场表演都体现了作曲家依照演出场地建筑结构和声音能量发声方式对音响空间设计方面的创意思考。例如,2006 年,《诺日朗》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上的演出,作曲家将打击乐表演者安排在舞台中心,8 组不同方位的扬声器营造出打击乐器、声场效果相互呼应的空间“对话”效果[3]。这种错落的复调思维与表现形式,使整首作品呈现出神圣感。每一样或每一组打击乐的旁边都安置了拾音话筒,观众席两旁也设有四组扬声器与实时控音台,按照声音运动轨迹构成与舞台中的中央声场之间的呼应。

五、结语

《诺日朗》的成功促进了我国音乐作品题材、音响特征与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传统音乐艺术通过混合类电子作曲技术实现了音乐的动态化与真实化,让听众身处其中,感受到生命大、中、小的循环审美和大时空的“轮回”文化,表现了音乐艺术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夫.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连载(三)[J].乐器,2001(04).

[2]王铉.理念与技术的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J].人民音乐,2010(09).

[3]徐玺宝.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