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研究

2019-05-24 07:36齐昕婷
求知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学环境教育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教育作为20世纪以来日益升温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生态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需要在中学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地理学科更应发挥其优势,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全球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138-02

一、环境教育概述

1.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为目的,渗透于各个学科中,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技能的一门教育科学。

2.环境教育的特点

(1)综合性: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教育内容是综合的,既包括自然方面,也包括社会方面,内容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环境教育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充分了解环境的现状,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人类又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切实保护环境。

(2)终身性: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必须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社会教育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环境教育成为终身教育。

(3)实践性:参与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关键,也是全面实施环境教育的根本途径。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习环境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还要将学习到的环境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已掌握的环境技能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做到知行统一。

(4)全球性:環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全世界进行环境教育,加强环境问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解决环境难题的必然趋势。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学地理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状况

我国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专门开设环境教育的课程(仅有极少数地区实现);②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③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选修课;④利用课外活动实施环境教育。目前,大多数中学的环境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并没有实现单独设课。

2.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不足

(1)中学地理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偏低,环保意识淡薄。高考指挥棒对地理教育的冲击仍然很大,在一些中学地理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教好书,出成绩,环境教育无关紧要。因此一些教师忽视环境教育,甚至只追求地理知识的灌输,根本不去履行环境教育的职能。

(2)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环境教育法,也没有从国家层面上对环境教育进行单独设课,环境教育实施主要是通过渗透的方式与各个学科相结合,这就造成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

三、中学地理进行环境教育的实施

1.教师是环境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1)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意识是环境教育实施的保障。教师在教学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及时了解国家及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多积累环境教育的实际素材,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良好的渗透。第二,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环境教育专项培训,加强教师对我国乃至世界环境状况的了解,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环境教育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从而推动实际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顺利推进。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式学习、乡土教学等教学方法巧妙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在地理教学环境教育中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中学是树立“三观”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一定要调动学生关注环境、重视环境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只有在地理教学环境教育中通过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真正将环境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价值观念。

2.学生是环境教育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1)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保护环境,认真学习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环境教育课程,有助于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学习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三框题“人口问题”时,教材提到“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人也是消费者,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必然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一些课题,如“我国环境现状”“我国的环境问题”“家乡环境现状”“家乡环境问题”“说说你感受到的我国环境的变化”等,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围绕自选课题给出观点,以文字、图片、视频、文章、小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主动思考下,达到“了解环境知识—树立环境意识—主动参与环保”的效果,学生从心里愿意接受环境教育,教师再予以适当引导,环境教育才能顺利实施。

(2)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的学科。环境教育的教学,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诱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抓手,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尊重其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实施策略,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以地理八年级上册为例,在学习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二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时,教材提到“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呢?教师可以以“节水专家·从我做起”为主题举办一期班级活动,主体为环保措施建议会,中间穿插学生角色扮演,学生环保作品展示(图片、照片、诗歌、文章等),还可以让学生踊跃畅谈我国环境的未来并简单说明理由。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主动参与课堂中提高环境意识。

四、中学地理开展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教材创设情境,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的兴趣可以对教育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教育决不能抽象化,应该体现在具体的、真实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应多提供环境教育的感性素材,适当引导,使学生的环境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依据教材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点,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2.以空间为载体,注重环境教育的地域性

地理的最大特点就是空间性,中学地理教学一定要以地域性为抓手,把握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地开展环境教育。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可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入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依托人地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的空间性要求从空间的角度去认识环境,地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要求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在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把握住人地关系的主线,帮助学生理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或者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

4.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应该体现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学会学习,主动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将环境意识传递给周边的人,进而促进全社会环境教育的开展。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教育的重任。地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自觉性,激发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付诸行动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王玉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齐昕婷(1993—),女,湖北荆州人,硕士。

猜你喜欢
中学环境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清洁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漫观环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