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框架与路径研究

2019-05-24 07:49陈建岭张萌萌付东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群智能交通

陈建岭 张萌萌 付东华

摘 要:文章论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建设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性、以学生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性四项建设原则。智能交通专业群基本框架由交通核心专业、辅助专业以及支撑专业构成,并通过产教融合循环、科教融合以及教学内部循环三个生态子系统来保障其运行。并提出了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最后,从组织领导、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智能交通专业群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框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8-0049-04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创造新动能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保障[1,2]。

智能交通是交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交叉融合的领域,代表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3]。然而,相关研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4,5]。因此,交通类专业要主动服务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需求,在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协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打造智能交通专业群,培养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建设的必要性

1.智能交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主阵地

智能交通对提高交通运营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助力传统交通迈入新时代,推动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安全保障、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智能公交、综合交通电子支付以及智能物流等逐步成为现实。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交通系统的技术内涵,而且还促进了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的成熟。智能交通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0年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或达万亿元以上[6]。

2.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物联网、地理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是智能交通的基础,而智能交通则引领智慧城市的发展。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于满足智能交通领域人才的基本要求,物流工程专业为智能交通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方向补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智能交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性支撑。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逐渐扩大,将为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机遇。

3.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一个智能交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有利于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能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有利于构建一个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体系

围绕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遵循“紧密合作、多元开放、交叉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交通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智慧交通先进技术基础性、共性及关键性问题研究为导向,以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人才培育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合作,构建符合政產学研多方参与的一个智能交通协同创新共同体,持续提升智慧交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水平,使其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中心、产业研发基地和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三、建设原则

智能交通专业群不是交通相关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借鉴生态教育和人本主义的理念[7],打造的一个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共同体。我们认为,其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建设智能交通专业群不是孤立地追求专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努力搭建一个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它不仅整合校内相关专业资源,而且主动对接交通行业企业资源,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内外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人才培养是专业的根本任务。要始终把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甚至其一生的发展作为贯穿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心。智能交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智能交通专业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自身也要在资源、结构和模式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实现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

4.创新性原则

智能交通专业群应在内部资源整合共享和外部资源内部化基础上进行内涵提升,在生态结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估等方面积极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智能交通专业群基本框架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产业深度融合为特色,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一级学科平台优势资源,以交通工程专业为核心,以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为辅翼,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为支撑,打造一个优势互补、协同一体、合作共享、生态和谐的智能交通专业群,并通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人才链、技術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良性互动发展,形成一个以智能交通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智能交通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问题为导向,政产学研多方参与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其建设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基本架构是一核心、两辅翼、三支撑。交通工程专业作为核心专业,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交通行业深度融合领域,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升专业数字化、信息化内涵,在专业群中起到引领作用。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物流工程作为辅翼专业,是智能交通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重点是培养智能交通设备研发、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运维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后者重点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深度融合领域,开展物流信息化、智能物流等方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基础性支撑专业,培养面向智能交通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系统应用人才,并为核心专业和辅翼专业提供专业支撑。

智能交通专业群通过产教融合循环、科教融合以及教学内部循环三个生态子系统来保障其运行。其中,科教融合循环子系统由学科—专业—教学实验室(中心)—科研实验室(中心)构成,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产教融合循环子系统由专业(群)—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构成,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教学内部循环子系统由专业(群)—教学实验室(中心)—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就业创业构成,通过教学内部质控体系实现。

    五、建设路径

1.围绕智能交通,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参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工程素养、管理能力和创新潜质等有机融合于培养体系,培养能够解决智能交通领域复杂工程和社会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人才分类培养,根据学生学习和自我成长需求分类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本着“厚基础、强特色、抓应用、重融合”的理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第二课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搭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平台和交叉选修课程平台。

重点建设智能交通课程群、智能物流课程群,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神,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互认,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及时更新与优化教学内容。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深化学分制改革,逐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选修学分至少达到30%;科学设置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积极扩大选修课程资源,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学分至少达到应修学分的2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增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密对接的开放性实验;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智能交通领域优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共建“智能交通产教协同育人联盟”。联盟实行理事会治理机制,下设主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和产业对接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就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培养、人才评价进行研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对接产业科技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联合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学院,将生产经营标准与环境引入教学,实施联合培养和订单培养,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5.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引进、合作、共享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资源的整合优势,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团队协同工作的有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活跃、学术严谨、注重实践、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聘请企业、政府、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兼职授课和讲学。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或到智能交通产学研合作单位实践锻炼。

6.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深化大学治理结构和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平台,统筹专业布局和发展,以提升研究和教学质量为导向,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实施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培育,构建适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围绕交通大数据、物联网、类脑计算等智能交通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展开联合攻关,实现一批关键生产技术突破,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向国际化水平跨越式迈进。

围绕专业群(方向),科学规划、分步骤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将科研资源、科技成果以及前沿课题不断有效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科研教学良性互动。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联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式和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热情,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实现“学、研、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各个专业群的建设工作,保证目标按期完成。二级学院成立专业群建设工作小组,做好专业群建设内部组织管理。核心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专业群建设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制度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深化二级学院办学体制,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项目化的建设、管理与评价制度,确保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顺利开展,实现预期目标。实行合同管理,分级落实目标责任制,规范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形成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3.落实建设资金

学校一是要积极争取交通行业部门和合作单位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智能交通专业群师资队伍、实验室等建设;二是要做到建设资金预算科学、使用规范合理,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浪费。

参考文献:

[1]梁智昊,许守任.“十三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4):32-37.

[2]公维才,王娴娴.新旧动能转换初探——以山东省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7-122.

[3]王笑京,程世东.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迎来新机遇[J].中国公路,2016(17):54-55.

[4]田杰.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36):151-153.

[5]刘伟,徐亚辉,胡兴丽.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7):152-154.

[6]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与潜在市场分析[ED/OL].http://www.sohu.com/a/197801228_115559.

[7]陳建岭.基于生态理念的物流+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3):145-147.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专业群智能交通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大数据时代城市智能交通的数据技术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架构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