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昱 李凌洲
摘 要: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极为鲜明,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社会现实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从语言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德育文化特色、音乐文化特色等四个方面对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探析,这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028-02
一、鲜活的语言文化特色
第一,口语化的语言,鲜明生动。江华瑶族哭嫁歌用当地方言来演唱,语言富有口语色彩。人民群众的语言是其第一要素或根本材料。瑶族人民鲜明、生动、准确的口头语,既是哭嫁歌的生命线,又是构成哭嫁歌诸因素中的第一要素,使得哭嫁歌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所以,江华瑶族哭嫁歌的生活气息浓郁,生命力顽强[1]。例如,哭嫁歌中的“骂媒”节选:
“只说你那猪脑壳,往转日子来扯过。提起脸上不好过,今晚早去钻狗窝。明天去把上席坐,回去好把肚子过。扫把摆铺不嫌窄,明天好去送新客。”
从“骂媒”节选可见,新娘嫁而悲,悲而哭,宣泄的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怨恨、憎恶,讨伐的主要是媒人而不是父母。父母于自身有养育深恩,加之封建家长制的熏染,迁怒父母,难免遭众人奚落。媒人乃封建包办婚姻的撮合者,在新娘眼里,是罪魁祸首[2]。“骂媒”表现了哭嫁者对媒人的怨恨之情,在哭唱中通过“猪脑壳”“来扯过”等口头语来表达内心对媒人说媒的埋怨,言辞虽有些激烈,但却生动有趣、简洁有力地唱出了哭嫁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第二,七言化的体式,韵律整齐。江华瑶族哭嫁歌以七言为主要句式,哭唱时连贯顺畅、娓娓道来,极富节奏感。例如,哭嫁歌中的“拜祖宗”节选:
“女儿穿上朱红衣,六亲姊妹都来齐。亲戚为儿送厚礼,六亲为儿更淘神。拜上祖宗与香火,孙女上前来跪着。我把祖宗来拜过,再来拜上公与婆。”
“拜祖宗”节选意味深长,可以看出,江华瑶族哭嫁歌句式以七言为主,结构完整,表达的情感质朴淳厚。哭唱对象从六亲到祖宗,再到父母,情感由浅入深,节奏变化鲜明,韵律整齐。
第三,悲从言中来,催人泪下。江华瑶族哭嫁歌以“悲”为主线,全程围绕“悲”来宣泄情绪情感,哭嫁者在哭唱过程中哭到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哭得痛彻心扉。这种“悲”从哭嫁歌的言语中表达出来,哭嫁者通过哭唱来倾诉悲苦命运,语言悲切万分,使听者也受情绪感染而泪如雨下。例如,哭嫁歌中的“哭父母”节选:
“带儿带到十四五,就叫你儿学用针。浆洗衣裳煮茶饭,样样讲给女儿听。齐麻纺线我学会,勤俭持家牢记心。带儿带到十七八,爹娘为我操碎心。穿起新衣离爹娘,颗颗泪珠滴衣襟。爹娘见儿要分离,难舍难分泪淋淋。我劝爹娘莫伤心,定报爹娘父母恩。”
“哭父母”节选将哭嫁者内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少女思家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在哭唱时情绪激动,几度哽咽,使听者感受到哭嫁者内心悲痛的真挚情感,从而生出怜悯之情。
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
第一,惜别的“悲”。女子出嫁要离开父母、兄弟姐妹、生长的乡土,承受离别的痛苦和悲伤,眷恋难舍。新娘的哭唱是不舍和依恋情怀的真实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也是哭嫁中最核心的元素。
第二,挣命的“怨”。所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女子的婚姻不得不遵守他们的约定。花言巧语的媒人和狠心的父母执意葬送了新娘后半生的幸福。新娘对他们生出的怨恨到了无法言说的地步,在出嫁时大声哭唱,为女性唱出执着追求婚姻自由的呐喊,哭怨命不好。
第三,念恩的“孝”。孝顺作为中国传统美德,是一种真挚自然的情感。瑶族哭嫁歌蕴含出嫁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感谢,也饱含作为女儿不能膝下承欢的遗憾和歉意。例如,哭嫁歌中的“哭爹娘”节选:
“父母带女不容易,生活条件难保存。含出粥米喂儿女,吞下粥水养自身。从小带大到如今,女大难报父母恩。双手抱象牛扼样,背带背断烂布巾。”
从“哭爹娘”节选中可以看出丰富的孝亲内涵,女儿诉说父母养育的艰辛,在贫苦的生活条件下,父母也要舍粥米给孩子,表现了父母的无私之爱,表达了出嫁女对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的深深歉意和无奈痛心之感。
第四,向好的“颂”。哭嫁歌是一种与民俗心理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化,哭嫁歌的题材新增了对理想生活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命运的祈福。例如,哭嫁歌中的“颂时代”节选:
“如今年代大变样,改革开放到如今。以前婚姻父母定,现在自由自谈婚。改革开放年代好,欢欢喜喜很开心。从前嫁女把轿坐,如今嫁女车来行。”
从“颂时代”节选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婚姻政策也随之而变,女子能够自由婚恋,嫁给心仪的对象,再不用为嫁错郎而遗憾惋惜、独自悲叹。哭唱者哭颂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喜极而泣的意味,情感真挚动人。
三、浓郁的德育文化特色
第一,会唱哭嫁歌是女子贤良淑德的表征。在江华瑶族传统文化中,会哭嫁、感情真挚被视为女子贤良淑德的标准。比如,新娘在“哭爹娘”环节的哭唱越聲情并茂、感人肺腑,越说明新娘懂感恩、知报恩,越显示新娘的孝顺和贤惠。新娘哭唱感人,才能在村民心中留下一个有教养的良好形象。因此,江华瑶族哭嫁歌是对女子进行德育洗礼的途径与载体。
第二,学唱哭嫁歌能提高女子的道德修养。女子在出嫁前世俗礼仪观念不强,没有在陌生环境生活的体验。江华瑶族哭嫁歌为女子提供了提高道德修养的参考内容,教育她们如何在“别家”独立生活,促使她们自觉提高为妻、为媳、为母的道德素养。例如,“哭嫁歌”中“娘哭女”节选:
“嫁到人家当媳妇,要有志气有纲常。走路出脚要端正,切莫摇头又摇膀。丫声丫气风流样,逗起别人说短长。夜晚早早关门睡,清早莫等大天亮。三顿茶饭按时煮,一身衣服勤洗浆。知人待客分轻重,穿衣吃饭论家常。公婆若有话问你,轻言细语莫叫嚷。姑婶若是说笑话,切莫出言把她伤。伤了姑婶不打紧,别人说你不贤良。”
“娘哭女”节选是母亲对女儿的深情教育,叮嘱她嫁到婆家要遵守规矩和原则,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哭嫁歌对女子嫁后的行為有一定的引导、教化作用,对女子道德观念的转变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四、灵动的音乐文化特色
第一,曲调自由,即兴发挥。哭嫁歌是瑶族女子在婚嫁期间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这种情感的宣泄具有不确定性,或悲痛、或沉郁、或惆怅、或喜悦。歌声与情感相互交融映衬,歌词跟随情感的表达需要来延续,曲调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哭嫁歌一定程度上处于即兴发挥的状态。
第二,哭腔深情,缠绵婉转。“哭腔”是江华瑶族哭嫁歌最为独特的演唱风格。哭唱者在哭唱中带哭腔,以哭腔为主带动歌唱,悲苦哀怨、沉郁惆怅的哭声流转于每一个乐句的始终,演唱的声调低沉,哭诉声哀怨、悲凉,声音柔和中带有张力。在演唱过程中,哭唱者往往因情绪过于激动,声音哽咽,从而哭唱语速时慢时快,吐字变得含糊不清,因此哭唱时会出现颤音和抖音,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第三,乐情浑然,浓郁丰富。结婚本是一件喜庆的事,但在江华瑶族哭嫁婚俗中,结婚时悲伤痛苦的情绪大于喜悦的心情,婚嫁期间以“哭”为主要的情绪表达方式。哭嫁歌音乐与情感的浑然一体,得益于哭嫁对象和歌词内容。哭嫁的环节有“哭父母”“哭哥嫂”“拜祖宗”“骂媒人”等,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则根据不同对象而发生变化,因此新娘哭嫁时所表达的情感来源于哭嫁的对象及歌词内容的变化。哭嫁者在哭父母时哭得最为悲伤痛苦,哀伤至极,饱含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不能陪伴父母的遗憾。
综上,江华瑶族哭嫁歌是瑶族民歌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瑶族民族文化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展示了江华瑶族独特的婚嫁习俗,承载了江华瑶族独有的民族信仰,蕴含着江华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江华瑶族浓郁的地方特色,演绎着江华瑶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作为江华瑶族哭嫁歌得以发扬的核心元素,必须引起重视、积极保护,让哭嫁歌的根和魂在仁人志士的保护、传承、发扬下历久弥新。从这一角度来讲,以上探讨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勇刹.论民歌的语言特色[J].学术论坛,1981(1).
[2]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基金项目:2017年度衡阳师范学院第十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点项目“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研究”(校科字〔2017〕2号:22);2017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研究”(湘教通 〔2017〕205号:525)。
作者简介:李灿昱(1998—),湖南娄底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传播;
李凌洲(1995—),湖南武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